第四次資訊產業浪潮即將到來
前三次是大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
這一次是「雲計算」
這朵「雲」什麼意思?
對普通人有什麼意義?
14日,在國內雲計算領域領先的浪潮集團攜手河南公安、衛生、電信等行業在鄭州開了一場雲計算技術發展與應用研討會,應者雲集。
去年,惠普中國區總裁來到鄭州,表示惠普的雲計算中心有望搭建在河南。 惠普、IBM、微軟等國外巨頭搶灘中國的步伐一步緊似一步。
鄭州市在前不久也要求,進一步拓寬物聯網、雲計算、數位地球等高新技術研發領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強市步伐。
目前IT界已將「雲計算」看做是繼大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後的第四次資訊產業浪潮,「雲計算」也被業界公認為未來互聯網的淘金地帶。
一時之間,雲計算在互聯網領域如此風光無二,它到底是一朵什麼樣的雲彩? 它與我們的生活如何相關? 「雲上的日子」什麼樣?
雲計算到底是啥東東?
電腦像煤氣罐,雲計算就像管道天然氣
每天,我們抬頭,一朵朵雲彩便會飄浮而過。 不曾想,今天它會和高科技領域的電腦聯繫在一起——雲計算,這個聽起來虛無縹緲的東西,該如何解釋它才能讓我們明白?
你能用通俗的語言或者打個比方來說明雲計算是個啥東東嗎?
昨日,記者帶著一堆關於雲計算的疑問走訪了浪潮、聯想、惠普等電腦公司的技術人員。
這些IT工程師們不約而同地舉到了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水電氣暖的例子:你付了費後打開閥門只管用就好了,不用特別在意它們在什麼地方存著。
雲計算就是這樣一種服務,你想用什麼軟硬體或者資訊服務,拿來用就好了。
眼看著記者還是一頭霧水,他們就舉了一個業內通常給外行講的例子。
以前,很多市民家裡用液化氣,家家戶戶都需要買個煤氣罐,氣用完了就需要到離家最近的煤氣站換氣。 現在,幾乎新建社區都通了管道天然氣,你再也不用扛著煤氣罐去換氣了。
那麼,你家裡不用煤氣罐了,是不是這些煤氣罐就不存在了呢?
事實上,這些煤氣罐仍然存在,只不過是在你找不到的地方,這些煤氣罐集中在一起,或者換了一種盛裝方式,抑或大型的煤氣罐連片存在著。 然後通過管道,這些大型煤氣罐中的煤氣被輸送到千家萬戶。
雲計算的原理就和這個煤氣「雲團」一樣,它將成千上萬台超級電腦或伺服器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雲計算資料中心,存放在一個你不知道的地方。
這些電腦群組成的資料中心,提供給我們所需的所有軟硬體服務,也叫計算資源,這些集中起來的計算資源,就像管道煤氣一樣,使用者隨用隨取,用了多少,付多少費用。
而雲服務提供者就相當於煤氣公司、電力公司。
為什麼不叫「雨計算」?
雲是一種概念,是一種服務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作為個人,我們今後不用再購買電腦了,也不需要再購買各種殺毒或作業系統等軟硬體,只需一個瀏覽器,比如上網本、3G手機,通過互聯網,連接到遠方的雲資料中心,想用什麼資源發個指令就行了?
答案是肯定的,那一片片「電腦雲」會提供給你各種各樣的服務。
可「雲計算」,為什麼叫「雲」,而不叫雨或者霧呢?
業內人士的解釋是:雲具有飄來飄去、可大可小的特性,它可以從任何地方飄過來,也不只停留在一處,形狀更是變化多端,就這一點來說,它與雲計算的特性更相像。
雲是一種概念,是一種服務,而不是一種技術,我們只需要拿來用就行了,不用管它在哪兒。 就像用水電氣一樣,你付費就可以用。
雲計算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運用雲技術,三網融合就不再是一個夢想
前幾年,國家提出三網融合,它的美好願景是:電視、電腦、手機三網合一,入戶只需一根線搞定。
但這個技術走了一段後,只能做到在電腦上看電視,通過電視上網,要想讓兩者通用,那就需要一個新的轉接設備,比如機上盒,鄭州的高科技公司威科姆就是以生產這種可以轉接的機上盒聞名業內的。
然而如果運用雲技術,三網融合就不再是一個夢想。
浪潮集團河南區諮詢顧問梁小兵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
你早上7點起床打開電視看央視早新聞,7點半你出門上班,走在路上你可以通過手機繼續看同一個節目;到了辦公室,你打開電腦,如果同一個節目還在繼續,你仍然可以看。
同樣的,現在你出門參加會議需要帶一個筆記本電腦,但使用了雲服務後,你可以通過任何一個手機或平板電腦,打開後就是你原來的應用桌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原來你所有的作業系統等軟體都安裝在你的電腦中,雲計算服務則讓這些系統飄向雲端,你隨時用可以隨時點擊出來。
此外,雲計算的超強能力還表現在很多方面,再舉個例子吧。
你買一盒煙,在手持終端上輸入條碼,就知道這包煙產自哪個煙廠的哪個車間,哪個司機、哪輛車運輸的,配送到了哪個物流中心,之後又到了哪個煙草專賣局,後來進了哪家商店。
同樣的道理,你買了一根火腿腸,輸入這根腸上的編碼,你可以追溯到這根腸用的是哪頭豬的肉,整個生產銷售流程一清二楚。
雲計算是融合了各種資訊化技術的綜合體,它整合各種技術提供的服務周到細緻,你可以按需而取。
當然,雲計算帶來的改變還有成本。
浪潮集團河南區總經理余明舉了個例子,湖北省國稅局請浪潮為他們建立了一個行業雲,原本湖北國稅用150多台服務機支援整個系統的運轉,但改用雲計算後,13台伺服器就可以滿足要求。 余明用這個例子說明了使用雲服務後,一個單位升級了原有功能後,所能降低的硬體、管理、電力等成本。
雲計算如何保障我們的隱私?
有「公共雲」,還有「私有雲」
看起來,雲上的日子離我們越來越近,但把自己的私人資料或者公司的絕密資料放在一個我們並不知曉的地方,安全嗎?
這是很多普通網友的疑問。 雖然記者採訪到的IT界人士都表明雲上的日子很安全,用起來也會更快更方便,但為了解決這部分客戶的疑問,雲服務提供者們還是專門為一些單位推出了「私有雲」服務。
公共雲和私有雲最大的區別是,公共雲的雲端架設在我們不知道的遠方,也即雲服務商那裡。 而私有雲的雲端,一般架設在單位的電腦中心裡,電腦中心與外網間還設有一道防火牆。 它更像是現在單位的局域網,在私有雲裡,每個人的資料可以存儲在企業資料庫中。 與局域網相比,私有雲使用者在軟硬體採購的支出上要低許多。
公共雲與私有雲,是兩個極端,谷歌與亞馬遜提供的都是公共雲,而私有雲只針對一個單位來建,範圍非常窄。
作為國內雲計算基礎架構的服務商,主要做雲落地服務的浪潮還提出了行業雲的概念。 即在同一個系統、某一個行業,讓可以共用的資源實現共用。 比如在公安、稅務、醫療系統等。
漫步雲端,還要多久?
形成大規模的雲服務需要5~10年
目前IT界已將「雲計算」看做是繼大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後的第四次資訊產業浪潮,就像人類不可阻擋地進入互聯網時代一樣,人類「漫步雲端」的日子似乎也勢不可擋。
「雲計算」最有前景的應用是改造企業、政府的資訊處理過程。 目前在國外「雲計算」已經被應用在醫院等公共領域,患者在任何一家醫院拍攝的CT等片子均可在其他醫院利用網路方便地調出,而不需要重複拍攝。
2010年,隨著中國一系列雲計畫的出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被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正式確定為雲計算試點城市,人們開始相信,我們真的要漫步雲端了。
從現在的資料中心,升級為雲計算資料中心,並形成大規模的雲服務,需要多少時間?
昨日,IT業內眾多的工程師的說法都是,5年到10年。
預測一下 個人電腦將逐漸出局
家裡不需要電腦了,單位用的電腦數量也會減少。 使用者手中只需要一台能上網的終端就可以了,3G手機,平板,顯示器等都可以。
當然,所有的軟硬體比如殺毒軟體、視聽軟體、作業系統也不需要購買了,它們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飄來飄去,你需要用時它會自己飄過來,你會用就行了。
數位
1萬億 根據相關公司預測,2015年全國「雲計算」產業鏈規模可能達到7500億至1萬億人民幣,有望占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15%以上的產值規模。 在未來的15到20年內,雲計算將成為影響整個IT行業的關鍵性技術。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