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雲計算」取代獨立的電腦的階段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互聯網

摘要: 如果把互聯網和雲計算結合在一起,就會擁有一台完整的機器,完成大腦的三項重要工作:資訊存儲、處理和交流 我不知道50年後互聯網的發展情況。 但是我確實清楚它未來10年至20年的


如果把互聯網和雲計算結合在一起,就會擁有一台完整的機器,完成大腦的三項重要工作:資訊存儲、處理和交流

我不知道50年後互聯網的發展情況。 但是我確實清楚它未來10年至20年的發展,我確定它的發展將建立在腦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 這個行業的其他競爭者也預見了這一事實。

Google的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斯坦福大學學習人工智慧,師從特裡·威諾格拉德,他是這個領域傑出的權威,並且他們把所學付諸實踐,成立併發展了他們的公司,這絕非巧合。 (實際上,Google的第18位員工就是一名腦外科醫生,他後來成為Google的營運主管。 )

事實上,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都直接或間接地以一個信念為前提,即互聯網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像人腦。

電腦的下一輪變革開始了,這是一個「雲計算」取代獨立的電腦的階段。 數以百萬計的公司開始選擇使用具有再生能力的「雲」資源,「雲」中老去的部件很快會被更新更快的部件取代,「雲」就像具有生命力的生物。

谷歌的秘密建築群

一座名叫達拉斯的城市,在這裡,人們發現了一座神秘的建築矗立在這片荒蕪的景觀中。 這座建築有兩個橄欖球場那麼長,上方聳立著4個冷卻塔,周圍是高高的帶刺鐵絲網圍欄。

當這項建築工程開工的時候,達拉斯的居民只是知道這個建築群是由互聯網搜索巨人Google建造的,其餘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在得知附近OVF公司(Orchard View Farms)的IT經理和其他幾個當地人加盟其中之後, 各種猜測聲迭起。 當簽署了保密協定的Google新員工不願意描述他們在裡面所看到的和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時,猜測聲更加強烈。

Google最後決定邀請《達拉斯紀事報》(The Dalles Chronicle)的記者和編輯來採訪。 如果這些記者真正深入這幢建築物的核心區域,他們可能會看到:數以千計的電腦,連接在金屬箱裡,有40台或50台中央處理器的熱氣大量地飄浮在上空,升騰到4個冷卻塔。 他們還可能會看到灰色的電纜和藍色、橙色的乙太網電纜蜿蜒遍佈整幢建築物,連接著個人電腦,大約100位IT員工為這些個人電腦的需求提供服務,為了保護耳朵不受風扇發出的嘈雜聲所影響,他們都戴上了隔音耳套。

如果你想像一下電影《駭客帝國》中的場景,許多人被聚集在一起,用來收集電能,那麼你的想像是正確的,只不過那些人被替換成了電腦。

互聯網將越變越大

為什麼會如此神秘呢? 部分原因是出於競爭優勢的考慮。 將數以千計的普通電腦相連,Google構建了一個超級電腦。

達拉斯伺服器集群(也稱為多處理器群)是Google——也可能是世界上——在進行平行計算方面最先進的成就:使用許多電腦同時完成多重任務。 達拉斯伺服器集群似乎是Google最先進的成就, 但它不是唯一的:Google有24個大型伺服器集群遍佈整個美國。 即使細節資訊不為人知,伺服器的總數也很可能超過50萬個,它們具有200PB(千萬億位元組)硬碟存儲容量和4PB隨機存儲容量。 這樣想一下,1PB相當於10000004個位元組,你的iPod就能容納100多萬首歌。

通過由多部伺服器集群所組成的龐大系統進行一項工程浩大的計算工作,Google創造了「雲計算」,即數千台價格低廉的電腦通過大規模並行處理來獲得巨大的計算能力。 問題的關鍵在於,這樣做不僅便宜,而且,從普通電腦的隨機儲存體獲取資訊,要比從一個超級電腦密集的磁片磁碟機獲取資訊的速度更快。

Google的「雲計算」開始于克裡斯托夫·比希利亞,他是一位27歲的電腦工程師。 Google已經發明了分散式運算系統(雲計算的核心技術),這是一個專利軟體,它可以將一項任務分拆成無數項子任務,由大量的電腦來執行,然後在十億分之一秒內完成處理結果。 現在比希利亞又向Google的總裁埃裡克·施密特提出了新的想法:利用分散式運算系統的基本功能,由小型個人電腦構建一台大型電腦。 他的想法得到了施密特的鼓勵。

接著,IBM的總裁薩姆·帕米薩諾也給予了支援——40台電腦連接在一起——這項試驗開始了。 這一年是2006年。 現在Google有50萬台電腦在並行工作。 實際上,正在獨立建立雲計算伺服器集群的公司(包括Google、IBM、微軟、雅虎和亞馬遜)現在有超過200萬台電腦在同時工作。

這些機器消耗的電力和拉斯維加斯市在炎熱的夏日裡消耗的一樣多,所以這些公司面臨的艱巨任務就是要找到更多(廉價)的電力資源。 無巧不成書,中國正在考慮建立一系列核電站,這些提供雲計算的公司已經迫不及待了——儘管他們不願這樣說。

它的未來在哪裡? IBM的科研主管馬克·迪恩曾經說過,隨著雲計算能力的發展,互聯網也將越變越大。 「互聯網太小了,」他說,「有一天我們會嘲笑它的渺小。 」

互聯網的智慧發展方向

Google和其他雲計算服務提供者希望他們的雲計算能夠具有一些類似人類的智慧。 也就是說,他們尋求更好的分散式運算,這個目標與腦科學家吉姆·安德森和他的人造大腦團隊的追求目標是一致的。 這個目標就是:創造人類大腦中的迂回漸進、反復的思維模式。

Google的工作開始于分散式運算系統,一個簡單的、功能強大的軟體程式,能夠進行自動的並行處理和大規模計算工作的分佈。 也就是說,它能夠讓Google使用「雲」資源和互聯網來並行思考。 分散式運算系統和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一樣:對重要的資訊進行分類,然後把它們分佈到個人電腦群組成的服務群裡,刪除不相關的資訊;而電腦——與分散式運算系統和大腦不同——接收所有的資訊。

分散式運算系統摒棄了傳統電腦的機械性(正如Google一位資深的副總裁最近吹噓的,「我們建立的伺服器集群比其他公司的都靈活」)。 Google現在把分散式運算系統應用於數萬個程式中,從衛星圖像的處理、大規模機器學習問題,到語言處理和常見問題的回答。 它每天要處理大約10萬種不同功能的應用程式,分析20PB位元組的資料。

分散式運算系統的發明者在最新的文章中指出:「它已經被廣泛應用於Google內部的各個領域,這包括:大規模的機器學習問題、聚類問題;提取資料進行常見問題的報告;提取網頁的特點用於新的實驗和產品;衛星圖像資料的處理 ;語言模式處理用於資料機器的翻譯;大規模圖表計算。 」也就是說,Google完成的任務和大腦發揮的功能很相似:學習、分類、視界和語言。

這一系列任務提供了大量資訊資料的分析——從美國人投票習慣、飛機票價的波動,到大量的健康資料。 「千萬億位元組時代的最大挑戰不是存儲所有的資料,」《連線》雜誌最新評論道,「而是如何理解這些資料。 」理解資料,這正是互聯網智慧目前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一種「雲」資源

互聯網和雲計算有什麼關聯呢? 互聯網就是一塊「雲」——大量的電腦連接在一起進行交流。 互聯網主要不是進行計算的,但是,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將整個互聯網作為一個擁有巨大計算能力的資源庫。 如果你把互聯網和雲計算結合在一起,你就會擁有一台完整的機器,完成大腦的三項重要工作:資訊存儲、處理和交流。

當資訊處理雲模式和資訊交流雲模式結合在一起,以類似于人腦的迂回漸進的思維方式並行運行時,人一樣的智慧就可能在互聯網上出現。 2003年,在還沒有加盟Google的前幾年,Google的總裁埃裡克·施密特曾說過:「當網路變得和處理器一樣快時,電腦中的資訊就會釋放出來,遍佈整個網路。 」在這個階段,互聯網上所有的資訊必須壓縮,就像我們的紙質大腦模型一樣;在這個階段,必須建立模式;在這個階段,大量的構想轉瞬即逝,這時候就產生了智慧。

在最新一期的《紐約時報》上,比爾·蓋茨認為科技的發展——向智慧發展——和大馬哈魚奮力逆流而上一樣勢不可擋。 「它們(Google)做到了分散式運算系統。 」他說,「但是我們的Dryad會做得更好。 」他停頓了一下,然後不得不承認還會有更強大、更適合的系統出現,「而它們還會做得更好。 」

比爾·蓋茨說得沒錯,發展勢不可擋。 (摘自《我們改變了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改變了我們? 》第一篇,作者:[美]傑佛瑞·斯蒂伯,文章標題及文中小標題為編者加,艾經緯 整理)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