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最流行的一句話莫過於「一切都是浮雲」,而近日國內彩電屆還真飄過來一朵「雲」,不過這朵雲比較先進,叫「智慧雲」。
近日,國內六家主流彩電品牌在半個月內密集召開了「雲電視」新品發佈會,康佳、長虹、海信、海爾、創維、TCL均發佈了以「雲」為概念的新品系列,雖然各自叫法不同,但是都是通過一系列雲電視、雲手機、 甚至雲平板等多種採用智慧系統的終端為用戶端平臺,通過網路,和雲端伺服器實現雲計算、雲存儲、多平臺互動、資源分享等等娛樂和服務。
不過儘管每次發佈會廠商描繪的未來以「雲」為中心的生活藍圖多麼科幻、從電視微博到人類未來生活方式的改變,仿佛我們的娛樂生活如騰雲駕霧,一步飛躍。 不過在幾次發佈會私下採訪多位現場觀眾,不少人反映聽得雲裡霧裡,頗有幾分「浮雲」之感,而筆者也對這朵「雲」產生了數個疑問。
「雲」在何方?
無論是哪一個品牌的「雲電視」發佈會現場,集合了最新技術、最前衛外觀的各類新品都擺在了現場,而配套的雲平板、智慧手機、乃至智慧遙控在現場均有展示,各種雲終端的設備可以提供現場體驗、試用。
不過,相比這些實實在在擺放在面前的雲終端平臺,那朵「雲」即雲服務平臺倒是略顯幾分神秘。 雲計算的概念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不過一直更多的是IT屆推廣和炒作,突然闖入家電領域成為「雲電視」的一部分,一時間就算是業內人士不少也表示頗為新鮮。
按照創維的說法,雲電視具有以下四個標準:一是擁有雲端私有資料庫,支援多設備登陸;二是擁有使用者資源相互分享的平臺;三是擁有線上服務、線上電子商城;四是擁有雲端後臺,無需硬體升級。
而另一邊,TCL為我們描繪的雲生活戰略是:以互聯網、廣電網、通訊網為雲通路;以雲計算、雲存儲、超級智慧為核心技術;以豐富的雲軟體、Android+雲平臺、超級智慧雲電視為驅動;提供七大超級智慧雲服務,並無限擴展 ;將為消費者帶來海量、共用、便捷、立體的精彩雲生活。
無論是哪一家,都給我們描繪了雲電視能帶來的種種體驗和改變,不過筆者更感興趣的是,這些「雲」或者說「雲服務」是誰在後面提供。 涉及如此多的資源類型,顯然不可能是由電視廠商自己製造。 如何整合如此多的資源提供,並提供體驗感良好的服務,顯然需要這些電視廠商好好消化。
「雲」究竟有幾朵?
在2009年,面對Kindle電子閱讀器的成功,國內廠商似乎看到了一場傳統閱讀方式和出版方式的全新革命,漢王、翰林、易博士、方正、大唐相繼推出電子閱讀器,簡稱「電子書」。 盛大、中文線上、龍源等廠商也紛紛涉足,接著更是引得一干原本以MP3/MP4為主的數碼廠商也集體湧入。
而在這場電子書熱潮中,不少廠商也都看到電子書資源平臺的重要地位。 一時間,包括盛大、漢王等多家企業集體宣傳將要自建電子書平臺,各自紛紛拉攏出版社,一時間冒出多個下載平臺。 不過2年後的今天,我們沒看到一家成功的電子書廠商,也沒能看到一個能特別耀眼的平臺廠商。
在這次得雲電視發佈熱潮中,TCL選擇與騰訊合作,而長虹和新浪簽約,每一個彩電廠商都在構建自己的雲平臺,當然,除了發佈會上出現的,我們也相信每一個彩電品牌的平臺合作廠商不止一個。 更多不同類型平臺廠商的加入,能帶來更多豐富的應用,相信無論是對於廠商還是消費者,都是個利好消息。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每個廠商都在構建自己的平臺,建造自己的「雲」,這讓消費者面臨的問題是如果更喜歡的資源不是自己購買的電視品牌所在的服務,難道就只能被迫選擇自己不喜歡的甚至於更換彩電嗎?
當索尼與三星可以拋卻市場競爭,聯手推動3D眼鏡技術標準化;當東芝、索尼和日立三家市場競爭同樣激烈的公司能坐下來合作,宣佈合併中小型液晶面板業務,提高在未來面板時代市場話語權的時候。 為什麼我們這些國內的眾多廠商們就不能夠放下成見,共建平臺,共同經營平臺,而是偏偏一定要各自自力更生,聯盟的力量,相信在多場國際化專利競爭中並不是第一次見識。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