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雲基地採訪,記者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從25款雲伺服器下線到雲箱的發佈,層出不窮的與雲有關的新創意、新產品,讓每一個參加新產品發佈會或到雲基地參觀的人都興奮不已。 從雲伺服器到雲作業系統再到雲箱,雲基地正著力打造一條雲計算的完整產業鏈。 這是以前不曾有人做過的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是對雲基地創始人田溯甯來說充滿吸引力,也值得他再冒一次險,去品味第三次創業帶來的甜酸苦辣。
聚合的力量
劉保華:雲計算掀起了IT技術發展的又一次浪潮。 進入雲計算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企業的運營方式甚至整個世界的對話模式都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您如何看待這種轉變?
田溯甯:雲計算將帶來三大重要變革:雲計算將大大降低IT的整體擁有成本,以前每TB存儲的價格是兩三萬元,現在可能只有兩三千元,以前一個集裝箱資料中心的價格可能是兩三億元,現在雲箱的價格大約為兩三千萬元, 雲計算將使每個普通人受益;雲計算的出現將使IT基礎架構產生重大變革;以前,互聯網上充滿了大量的資訊碎片,但是在雲上,這些雜亂無章的資訊會經過編輯、梳理,更便於搜索, 雲計算這種應用模式對資訊化的發展和企業業務轉型與提升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過去,技術與服務是分開的,使用者關注的是能否買到一台稱心如意的伺服器。 在雲計算時代,技術與服務是密切相關的,沒人會在意雲箱中用的是什麼樣的晶片、硬碟。 雲計算將衝破傳統技術架構的限制,在應用和商業模式上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保華:涉足雲計算領域的廠商很多,但是大多數廠商都是淺嘗輒止,形成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十分困難,而利用雲計算技術將所有後臺的資源進行整合同樣十分困難。 您正在從事的雲計算產業鏈整合的事業也充滿了挑戰。 您創建雲基地的初衷是什麼?
田溯甯:當初在亞信和網通工作的時候,我看到電信運營商為避免管道化而不懈努力,互聯網廠商也為在網路上實現不同的商業模式而煞費苦心。 當時,有的互聯網廠商提出,不僅要在互聯網上提供語音和資料服務,而且要提供存儲和計算服務。 但當時受技術和應用條件所限,人們不可能將伺服器、軟體等集中在一起,計算和存儲資源池化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2001年,我與雅虎的楊致遠相識。 雖然雅虎與網通的合資公司沒搞成,但我和楊致遠本人成了好朋友。 後來我離開網通轉做投資,但是希望在互聯網方面做些事的想法一直揮之不去。 在與楊致遠聊天時,他給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以前,作業系統只能管理一台機器,當雲計算出現後,作業系統能管理幾十台、上百台甚至上萬台機器。 在實現虛擬化後,計算與存儲資源變成分散式的,而且非常便宜。 在雲計算時代,晶片變了,作業系統變了,存儲變了,計算的價值也變了。 正是受此觀念的啟發,我涉足雲計算領域,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創業。
雲計算的目標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實現,而且到了我這個年紀,也不可能在第一線衝鋒陷陣。 於是,我利用自己在投資方面的經驗,運用投資工具,希望構建一條雲計算的產業鏈。 構建雲計算產業鏈離不開政府的支援。 我利用資本的優勢將企業建立起來,政府部門在政策、辦公用地以及相關配套設施方面給予我們大力支援,這使得雲基地很快建立起來。 只有一年多的時間,雲基地的員工已經突破1000人。
運作企業這麼多年,我有一個心得,那就是一定要做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就是讓企業在短時間內獲得效益,進而步入一個收支平衡的良性發展迴圈。 做什麼樣的雲計算產品才能立竿見影呢?最終我們決定與美國超微(Supermicro)公司合資成立北京天地超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地超雲),主打雲伺服器產品。 我們的雲伺服器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很多使用者的歡迎,比如淘寶網、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國家電網等都採用了我們的雲伺服器。
雲伺服器只是雲計算產業鏈條上的一個節點,與之相配合,軟體是另一個重要的節點。 正是在此背景下,北京友友天宇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稱友友系統)進駐了雲基地。 軟硬體齊備以後,雲箱資料中心解決方案的推出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之後,我們又創立了北京天雲融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雲科技),專做系統集成。 至此,一條雲計算產業鏈的雛形已經顯現。
有人可能不理解,我為什麼要把這麼多公司都聚集在一個樓裡。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樣可以方便大家在一起交流。 從一個投資者的角度,我希望做一個組合,將軟體、硬體、系統集成、服務等都整合在一起。 創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大家在一起深入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 雲基地就像是一個苗圃,它要為創業者提供一個自由交流的空間,要聚人氣、聚產業,並充分發揮其凝聚力和影響力。 一年多的實踐證明,我們選擇的這條道路是正確的。
垂直整合
劉保華:針對雲計算,包括惠普、IBM等在內的許多廠商都在進行產品的垂直整合,伺服器、存儲、網路甚至軟體都被整合在一起,這已經成了一種趨勢。 您如何看待這種發展趨勢。
田溯甯:一個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必須做垂直整合,軟體與硬體的整合就是一例。 在業務層面,雲基地既做垂直整合,又能保證各個公司獨立運作。
雲基地現在有三個核心支撐點,包括作業系統、基礎設施和硬體。 接下來,我們也會仔細評估要不要做雲存儲、晶片或交換設備。 雲計算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應用的改變。 隨著各類新型應用模式的出現,IT基礎架構以及終端產品的形態都可能發生變化。 軟硬體一體化的產品可以讓使用者獲得更好的應用體驗。
劉保華:有人認為,面向雲應用的伺服器應該是通用化、標準化的,不必專門為雲應用定制伺服器。 雲基地建成後首推的產品就是雲伺服器。 您如何看待雲伺服器的通用化與定制化?
田溯甯:雲伺服器是具有特定用途的產品,即面向雲應用定制的伺服器。 許多大型的互聯網廠商都採用定制的伺服器,而傳統的伺服器廠商通常不提供這種定制化的服務。 定制化伺服器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及時對產品進行改動。 這是泛型服務器做不到的。
高性能計算、視頻、搜索等應用的需求不一樣,因此需要不同種類的伺服器。 伺服器就像是發動機。 在主機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無論是汽車、飛機,可能用的是相同的發動機;而在雲計算時代,不一樣的應用使用的是不同的發動機。 未來,將有更多種類的「發動機」出現。
處於發展初期的雲伺服器仍在不斷演變之中。 未來,伺服器的形態可能發生很大變化。 比如,國外已經有廠商推出了新型的伺服器,它突破了傳統伺服器「U」的概念,在一個大的箱體中把CPU、緩存等做成一個個資源池,而部件的連接和交換都通過統一的背板來實現。 再比如,伺服器的散熱技術也有很多創新。 一些研究機構通過在伺服器的主機板上貼一層特殊的薄膜,利用虹吸現象將熱量直接排出去。
雲伺服器要走先垂直整合,再水準擴展的發展道路。 垂直整合可以幫雲伺服器找到精准的客戶群,而水準擴展可以有效降低雲伺服器的成本,擴大應用規模。
以前,伺服器市場被幾個大廠商壟斷,而在雲計算時代,這種壟斷將被徹底打破。 在政府的支援下,雲基地正著手建立一個年產50萬台伺服器的生產基地。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亞洲最大的伺服器生產基地。
找到應用抓手
劉保華:雲落地的關鍵是找到應用的突破口。 目前,雲基地已經擁有了比較完整的雲產品線,未來在雲應用方面又有何打算呢?
田溯甯:尋找雲應用的突破口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的策略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系統集成入手,發揮天雲科技的力量,發掘一些最適合雲的應用。 第二,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是相互滲透的。 未來,移動終端與雲如何結合,是通過短信的方式,還是SNS的方式,這些都值得深思。 我想搞一個針對雲應用的投資基金,比如投資50~100家小企業,主要是探索智慧終端機的應用。 這些應用必須是基於雲的。 對我們來說,找到一些適合雲的簡單應用是十分重要的。 我相信,一些好的雲創意來自于一些小公司。 第三,雲應用要與行業需求相結合。 這需求我們不僅要瞭解行業使用者的需求,而且要在應用上不斷創新。
劉保華:無論是在個人消費者市場,還是在企業級市場上,應用商店的模式都受到了廠商的追捧,蘋果App Store、谷歌Android Market、惠普App Catalog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商業模式的創新上,雲基地有哪些想法?
田溯甯:我們現在經常採用的是以下三種商業模式。 第一種,我們希望找到這樣的企業,它擁有很強的技術實力,能把雲應用做起來,但是它缺少資金、人力或者沒有支援其應用開發的龐大的基礎架構。 這種企業是我們最理想的合作夥伴,比如友友系統就是這樣的典型。 我們可以為這類企業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讓它成長得更快。 第二種,如果找不到適合的企業,而某個產品或某類業務又是我們必須做的,那麼我們只能自己做,比如天雲科技就是這樣的典型。 第三種,如果前兩種方式都行不通,那麼我們會考慮與國外廠商進行合作,比如天地超雲就是這樣的典型。 當然,我們首選的還是第一種商業模式。
未來3~4年,業內會有一次雲應用的大爆發。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或多個「殺手」級的應用,它們能夠充分發揮雲計算在價格、可擴充性、可用性、節能等方面的優勢。
劉保華:現在,雲基地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下一步,雲基地想在哪些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田溯甯:雲計算要想實現快速發展,雲計算產業鏈條上的各方必須統一思想,轉變觀念。 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說到突破點,就還要談到應用。 我們希望找到一些特別簡單的而且具有很高滲透率的應用,比如類似雲Excel這樣的產品。 如何找到這些應用,到哪裡去找這些應用是讓我們感到最困惑的事,而商業模式並不是我最擔心的問題。
劉保華:在雲計算平臺上,軟體的管理會變得非常複雜。 雲基地在軟體方面有什麼發展計畫?
田溯甯:我本人有很深的軟體情結。 當初在亞信工作時,和我一起奮鬥的很多同事都是做軟體發展的。 軟體的開發確實很難,但是在每個重要的技術轉捩點,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軟體都是由幾個人開發出來的。 比如,Hadoop就是由11個人開發的,它現在已經成了業界的一個標準。
從事雲計算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發展的友友系統如今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 某平安城市專案需要安裝50萬個高清攝像頭,最大資料存儲量達到60PB。 友友系統的軟體受到了該專案使用者的青睞。 在軟體方面,雲基地還與趨勢科技進行了深入合作。 我們現在擁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具有豐富開發經驗的軟體架構師。
記者手記
再吃一頓創業飯
採訪田溯甯的時間定在6月21日的下午,在此之前,田溯甯盛情邀請我們共進午餐。 不過這頓午餐不是安排在哪家高級餐廳,而是在位於北京亦莊的雲基地的食堂。 按田溯甯的話說,大家可以在一起吃一頓創業飯。 有過亞信、網通兩次成功的創業經驗,如今身兼投資人和企業家雙重身份的田溯甯又開始了第三次創業,而且依舊充滿激情。
在採訪過程中,田溯甯雖然幾次表示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在一線衝鋒陷陣了,但是從其言談話語中仍可感覺到,他全身心撲在雲基地的建設和發展上,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 在雲基地,每週二晚上是田溯甯與基地的技術骨幹們吃飯、聊天的時間,雷打不動。 通過這種交流,田溯甯不僅可以瞭解雲計算技術和應用的最新發展趨勢,而且通過「頭腦風暴」還能受到啟發,找到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
「雲計算說得多了,人家會認為你在忽悠;說得少了,又擔心說不清楚雲計算這個複雜的問題。 」田溯甯坦言,「所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我更願意採用一種共同探討的方式。 」雖然業界對雲基地這種模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田溯甯本人似乎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仍然按著既定的思路,從硬體、基礎設施、作業系統三個基本點入手,如今又在積極尋找應用的抓手,最終希望打造出一條完整的雲計算產業鏈。
雲基地有國際化的決策和管理團隊,有軟硬體緊密集成的平臺,還有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人才隊伍,並且堅持少說多做。 有了這樣的基礎,雲基地怎麼能不成功呢?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