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ping概念論
Mapping的概念見於邏輯學、語言學、心理學領域。 最簡單的理解是,Mapping指通過一個概念領域來理解另一個概念領域,比如說「戀愛是一場旅行」。 戀愛與旅行之間建立了映射關係。
在設計研究中邀請使用者完成Mapping的過程,可以理解為,通過視覺化的手段,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建立映射關係,構築問題空間(problem-space)或設計空間(HTTP://www.aliyun.com/zixun/ aggregation/29798.html">design-space)。 它一方面輔助探詢,另一方面有助於識別模式。
Mapping的幾種應用
1. Object Mapping
指通過物件映射態度、生活形態等。 例如要求使用者展示一些物件,並就物件展開討論,瞭解使用者的日常行為、價值觀,以及生活模式。 如在諾基亞的手機研究中,研究者請使用者展示他們的錢包,從而瞭解手機在人們生活中擔當什麼角色、與其他溝通工具的關係等。
photo credit: Jan Chipchase
IDEO的方法卡中也有一法名為Personal Inventory(個人物品庫),本質上也是一種映射。
2. Relationship Mapping
在Google UR之前的社會關係研究中,採用了Mapping法去快速瞭解一個人的社會關係網路。 研究過程大概如下圖所示:
通過讓使用者羅列與TA相關聯的人、將這些人歸組、標示與這些人溝通所使用的工具等製圖活動,將一個虛擬的社交網路具象化——
隨後,可從圖譜上尋找訪談切入點。 同時,後續通過對不同使用者的圖譜進行分析(下圖),可歸納出一些行為模式。
除了研究人和人的關係,還可以利用類似的過程研究人和物的關係,人和資訊的關係,物與物的關係。 如研究者用同樣的方法探索過:(1)人們如何消費新聞;(2)人們如何考慮和管理金錢;
3. Journey Mapping
這個方法是讓使用者將自身在一個物理或虛擬空間(如網站)的歷程映射為一幅地圖,並展示他們是如何在該圖中「行走」、導航,從而瞭解該環境及歷程中,有哪些對使用者而言是關鍵的元素、路徑。
下圖展示的是IDEO讓一些自行車愛好者畫出他們在城市不同區域的騎行路線,並標注出他們在路線上哪些點獲取水源,以及他們獲取水源所歷經的路徑。
服務業的使用者體驗歷程圖(customer journey mapping)是典型的mapping應用。 例如下圖是日立公司發明的「Business Origami」方法,利用折紙來輔助完成一幅歷程映射圖。
當然,歷程Mapping完全可以應用於網站使用歷程的分析。
Mapping法實踐
綜上所述,Mapping法在抽象與具象的內容之間建立映射,並以製圖的方式將問題/設計空間(problem/design space)視覺化,從而輔助探詢和後續的分析。 筆者最近嘗試過將此法用於TB助理——一個EC商品與交易管理用戶端軟體——的調研實踐。
該軟體已有多年曆史,正處於改版期,需求方考慮到設計師對賣家使用情景瞭解不多,希望通過一次簡單(指時間與規模)的調研提高認識。 筆者考慮到該軟體有幾個特點:1)功能點繁多;2)功能點分佈在使用者經營網店的一系列環節上;3)同類型軟體/應用(競爭對手)不少;4)問題諸多。 基於此,想嘗試通過一個Mapping練習,來達到兩個目的——
1. 讓專案組(包括PD、設計師、開發測試人員)更直觀地瞭解使用者,以及軟體在使用者經營過程中的作用領域(即,哪些功能較給力,哪些不給力);
2. 協助識別問題點,更有效地展開探詢。
流程大致如下:
1. 將使用者經營網店的各個流程步驟做成卡片,先讓使用者挑選出自己具備的步驟並整理順序。 對於卡片沒涉及到的步驟可用便利貼補充。
2. 詢問使用者在該步驟使用什麼官方工具,然後將該工具的圖示(如淘字貼代表網頁版TB;助理的LOGO列印出來裁剪成紙片)放在步驟卡片旁。 對於其他軟體/應用等工具,因為可預料性不高,遂在使用者回答後馬上寫在便利貼上放出來。
3. 形成總圖後(如下圖),詢問使用者在某步驟為什麼用該工具? 為什麼不用助理?
4. 對於有助理出現的步驟,詢問使用者在使用時遇到了什麼問題(此時將在電腦螢幕上打開該軟體,讓使用者對著電腦講)
當所有使用者的調研結束,將各人的圖譜放在一起,就能快速有效地抽取一些共性、識別問題點。
筆者發現,整個調研過程體現了Mapping法的四個優點:
1、快速地組織、整理不同的概念/事物,並以圖形的方式呈現它們的關係
普通的訪談是線性的,訪談者與使用者一問一答,內容雖然被記錄,卻無法即時地呈現出來。 Mapping的過程是一個構築問題/設計空間的過程,提供了一個整體視圖 。
在本例中,使用者快速地構築出TA在網店經營過程中所涉及的步驟以及各個步驟對應的工具,既有了big picture,又有了small details,為後續探詢打下良好基礎。
2、圖形化的手段,為探詢塑造了情境,從而更有效地找到探詢切入點,為討論聚焦
使用者進行Mapping練習、形成一張圖的過程,也是重構情境的過程。 情境能喚起記憶,有助於使用者進行關聯。 使探詢、討論更具體,不論為空談。 在本例中,由於調研環境遠離使用者的真實使用環境,如果只是普通的對答,會因為缺乏情境而顯得貧乏。
同時,使用者的圖除了提供整體視圖,還呈現了大量局部的探詢切入點,其中可能有不少切入點是訪談腳本之外的新啟示點,有助於發散、捕捉新創意。 在本例中,那些黃色的便利貼便是良好的話題線索。 只需要指向這張便利貼,便可引起一番有意義的對談。
再次,使用者形成圖的過程相比起一般的訪談,使用者由被動的回答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互動性會提高很多。 這種互動氛圍,有助於使用者更好地代入調研環境。
3、對stakeholders觸動性強
一張圖,有時候勝於千言萬語。 形成圖的整個過程,比起訪談也更易產生「教育」作用。 通常stakeholders坐在觀察室都巨無聊,因此這次調研時筆者故意把做Mapping練習的桌子放在雙面玻璃前,雖然看到的是翻轉的鏡像,但至少有更多視覺刺激,會比起單純的語言刺激更具觸動性。
4、後期處理資料時,可快速識別模式
傳 統的訪談主要通過音訊轉錄再分析的方式,較耗費時間。 而一旦有了圖示,可以更快速地識別共通模式,後續在做資料展示時,也是非常強有力的。 在本例中,我們 發現在「改價」這個商品維護步驟中,使用者需要用多種工具。 當你把多個使用者的圖示甩在PPT上,其觸動力遠高於「使用者需要用多種工具來做一件事」這句話。
當然,Mapping也是有其局限的,它始終依賴于使用者的記憶,而記憶往往有著驚人的缺陷。
總而言之......
Mapping法並沒有太多固定的規則,您只要瞭解它最本質的特點,然後根據您的調研題目靈活變化,想必能有不少有趣的創新,並可能為您的調研帶來更多啟發。
其實,使用者研究的工具箱看似有限,卻有各種變化的可能。 每個新專案的調研都提供一次創新的機會,當然,這並非指每個專案都費盡心思搞噱頭,因為所有應用型研究的前提是,我們究竟要獲得什麼資訊? 這些資訊做什麼用? 有什麼方式能最有效、最可信地獲得資訊。 選擇工具,mix&match,quick but not dirty,往往是蠻有挑戰性的事情。
源位址:HTTP://piglili.blogbus.co...... 7490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