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慧設備第一戰:手腕上的大資料夢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未來智慧手機會不會像BB機一樣被淘汰? 」在Google Glass和iWatch的帶動下,關於智慧設備的未來,網上出現了各種靠譜和不靠譜的假設,「淘汰說」是其中比較激進的一種。

細數目前已經問世和即將問世的可穿戴設備,基本包括四大類:1、運動和健康輔助的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國內的咕咚手環、大麥計步器等,2、 可以不依附于智慧手機的獨立智慧設備iWatch,以及即將面世的果殼智慧手錶,3、作為互聯網輔助產品的Google Glass、百度Eye類產品,4、與物聯網密切相關的體感設備MYO等。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蘋果、谷歌和微軟各自創造了不同的智慧生態系統,有上千萬的開發者挖空心思去實現智慧設備的各種奇思妙想,有成熟的雲服務和大資料技術做支撐,相對健全的網路環境,以及突飛猛進的生物檢測技術做保障,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拓寬了線民的想像空間,可穿戴設備的夢想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

但是回過頭來看,可穿戴智慧設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看上去假大空的問題,決定著該領域的發展方向。

定位:智慧穿戴設備 OR 智慧穿戴配件?

從目前國內已經發佈的產品看,大多數仍然是通過物理感應器實現簡單的計步、計算運動量,甚至推送資訊等初級階段,包括Google Glass也僅僅是重複著智慧手機和PC互聯網上可以做的事情,所有的資料最終依附于智慧手機和PC, 穿戴設備僅僅是一個附屬品,或者說影子。

對此易到用車CEO周航表示看衰:「我們需要的是可穿戴智慧設備,而不是‘可穿戴手機’,發郵件、推送資訊、拍照都不應該是可穿戴設備應該解決的核心問題。 」

事實上對一款可穿戴智慧設備來說,如果僅僅是照搬手機上的服務,那麼它替代不了智慧手機,但是卻可以被智慧手機替代,就會形成了一個尷尬——沒有痛點,一個可有可無的產品,市場空間是難以預料的。

果殼電子CEO顧曉斌認為可穿戴智慧設備不應該僅僅是附屬品,即將推出的Bambook智慧手錶將內置Android 4.1作業系統,可獨立于智慧手機而存在,顧曉斌稱,未來智慧手機螢幕仍將擴大, 同時手錶等小螢幕將承載原先的智慧手機的功能,到時候大屏手機加手錶的組合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咕咚網CEO申波則認為可穿戴智慧設備作為手機配件是一個很好的定位,沒有必要獨立于手機。 申波透露,目前咕咚網推出的智慧手環已經賣出了數萬件。

不過不管是獨立設備還是配件,各方達成共識的一點是,可穿戴設備應該與生物傳感技術結合,將人體作為一種輸入甚至輸出的方式,最後通過其自身或通過手機APP的方式連接互聯網,從而避免傳統電子產品資訊孤島的宿命, 實現獨立于智慧手機之外的核心價值。

紅海:手腕上的大資料爭奪戰

在談及Google Glass時,神念科技中國區總裁張彤笑稱,此前有一家媒體要做一個關於Google Glass的PK,然而在邀請嘉賓時卻找不到願意站出來力挺Google Glass的人。

目前網上已經有了大量關於Google Glass的評測,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習慣成為了最為人詬病的兩個軟肋。

張彤稱,可穿戴設備未來會有很多種可能,除了手錶、眼鏡、腕帶, 還可能是腰帶、衣服等等,不過對使用習慣的挑戰將會是可穿戴設備面臨的一個使用者門檻,眼鏡一方面無法代替手機,僅僅是一個附屬品, 另一方面對使用者來說要培養長期使用的習慣也是一個難題。

周航認為最合理的位置是手腕。 這也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爭奪最激烈的地方,最熱門的產品也都是手腕配飾,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咕咚手環、MYO、Bambook智慧手錶、W/ME等各式手環也是Google Glass以外被討論最多的產品。

手腕設備是飾品和手錶的自然過渡,對使用者來說並不用太刻意地去培養使用者習慣,同時隨著蘋果iWatch的臨近,以及各種手腕設備的推陳出新,一場手腕爭奪戰正在悄悄醞釀,而這場爭奪戰背後事實上是大資料的爭奪。

李宏輝用「人體的物聯網」比喻可穿戴設備,通過傳感技術可以檢測出使用者的體溫、血壓、心率等等資料,可穿戴設備通過感應器讀取,如果使用者佩戴好幾年,資料被記錄並上傳到雲端,就可以形成個人的身體資料庫,如果幾萬人佩戴,形成大資料, 然後回饋回來,就會很有價值。

瓶頸:技術太快 電池太慢

電池問題已經讓智慧手機廠商們傷透腦筋,現在這個噩夢要來困擾可穿戴智慧設備製造商了。

相比起智慧設備各項硬體的突飛猛進,電池技術始終停滯不前,Google Glass也因為僅能支撐五六個小時的電量頻遭質疑,同時電池的體積和容量對體積更小的可穿戴設備來說更加顯得捉襟見肘。

相比起電池技術,傳感技術的進步要顯著的多。 加拿大創業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帶可以通過人體肌肉運動時產生的生物電變化來判斷佩戴者意圖,在將類比信號轉化成數位新來通過藍牙發送到受控設備,從而實現用手勢來控制電腦、電視、甚至汽車等終端。

W/Me智慧腕帶則可以通過醫用感應器解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經系統健康程度以及情緒,同時具備手機尋找、資訊提醒、遠端控制等功能。 矽谷生物傳感技術公司神念科技已經可以識別腦電波信號並用於控制硬體,目前已經可以控制軌道玩具車、LED燈等設備。

李宏輝介紹,通過雲端技術與大資料運算,未來智慧設備還可以對檢測到的信號進行回饋,比如當人疲勞時,通過一定頻率的電磁波來使人達到興奮效果。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無線充電技術也不再熱門,在實際使用上,它並不像聽上去那麼酷,使用者需要使用架設專門的設備,其普及程度也無法滿足可穿戴設備大範圍使用的需求。

機會:屌絲創業者玩不起

可穿戴設備產業鏈包括感應器技術供應商、硬體供應商、製造商、雲服務提供者、互聯網公司等等環節,而可穿戴智慧設備最終是一款集成了雲技術和大資料的互聯網產品,由互聯網公司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或許更符合行業規律。

李宏輝認為,互聯網公司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很廣,更容易快速巨龍使用者,能夠引導一波新的消費浪潮,而硬體廠商的行業影響力非常有限,而且在雲計算、大資料分析和互聯網產品上沒有經驗,做不出太多的應用,所以硬體廠商要做這塊並沒有優勢。

互聯網創業者們則早已嗅到了機會,天使投資人、航班管家投資人王江投資了一家可穿戴設備創業公司「大麥健康網」,其主要產品是一款智慧計步器,王江表示,在這個領域創業,團隊需要有懂硬體的人、有能發動各方面資源、 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的人以及跟互聯網相關的產品運營和設計人員。

周航則直言,可穿戴設備的創業對團隊綜合能力和資金要求比較高,目前還不是屌絲創業者玩得起的。 同時周航不看好運動領域的可穿戴智慧設備,因為在中國真正堅持熱愛運動的人不多,以運動為核心賣點的可穿戴設備在使用者過了新鮮勁後就會被拋棄。

回想2011年開始的互聯網公司紮堆做手機,把手機市場愣是做成了紅海,可以預見可穿戴智慧設備的競爭將更激烈,會有大量創業者、互聯網公司和軟硬體廠商加入到這場戰爭,另一方面產品定位、使用者習慣、 產業鏈整合能力等都在拷問創業者的綜合能力,而電池和充電技術的瓶頸也困擾著可穿戴智慧設備的發展,毫無疑問的是,這一類產品未來將融入並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現階段看來,夢想太寬,現實太窄。

(責任編輯:蒙遺善)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