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美國同行很早就發現,超市的尿片邊上放上啤酒,能提升銷量。 因為在美國,負責買尿片的是爸爸,他們被差遣到超市購物時,都會順手捎回幾瓶啤酒。
那麼在電商網站上,顧客買尿片時,你應該推薦什麼呢?
這就要靠個人化推薦技術。 它的一個基本思想是:通過所有顧客在網站上的歷史資料,使用「群體的智慧」來推測顧客還喜歡什麼產品。
目前有兩大思路:
1.基於使用者的推薦
這是基於顧客的相似性,就是某個顧客和哪群人更相似? 把這群人買的推薦給他。 網博站導銳購:管該向理買尿在片的線推薦啤酒嗎?。
業內現在最常使用的一個熱門技術,就是基於使用者的協同過濾。 名字很高深,但是背後的道理非常簡單:人以群分。 經常買同樣商品的人,也有相似的偏好。
比如,顧客甲買過《比爾•蓋茨傳》,乙買過《約伯斯傳》。 通過資料看到,甲和乙都買過不少同樣的書,判斷他們的偏好比較相近,稱甲和乙這兩個顧客比較「相似」,可以把乙買的《約伯斯傳》推薦給甲。
基於使用者協同過濾的一個著名零售網站是CDNOW。 這是一個音樂專輯的零售網站,網站有一個個人化推薦模組:MyCDNOW。 MyCDNOW其實是一個個人化的商店,每個人的MyCDNOW裡面展示的都是他們喜歡的專輯。
這個個人化系統正體現了亞馬遜創始人傑夫 • 貝佐斯的話:「如果我有1百萬給顧客,我就應該有1百萬個商店。 」CDNOW根據消費者評分的資料進行推薦,網站知道使用者A買了什麼專輯,以及對專輯的打分。 根據這些資料,CDNOW用協同過濾去尋找使用者A的鄰居。 然後,把鄰居喜歡的但是A還沒買的專輯展示在A的MyCDNOW頁面上。
而Baynote應用協同過濾的技術,説明網站解決問題。 Baynote開發了「群體智慧平臺」,説明網站提高消費者點擊率以及購買轉換率。 它的解決方案是:把顧客和與他們相似的人聯繫起來,讓一個群體內的成員來做「導購」。
2.基於產品的推薦
這個思路主要是判斷哪些產品之間更加相關。 如果在網站的記錄中,很多使用者都同時擁有iPhone和配件,那麼這兩個商品就比較相關。
再如,很多顧客的購買記錄裡都有《比爾•蓋茨傳》和《約伯斯傳》這兩本書,可以推測這兩本書比較相關,有比較高的「關聯性」。 如果發現新來的顧客丙買了其中一本,我們也可以向丙推薦另一本。
如果買了產品A的人從來不買產品B,買產品B的人也不會買產品A,那麼這兩個商品距離很遠,關聯度比較低。
這種關聯的好處在於,對於大型零售網站來說,他們的使用者數量遠遠大於產品的數量,算使用者之間誰更相似可能要算1000萬次,但是算產品之間算10萬次就可以了。
有趣的是,現在不少零售網站把基於產品的推薦方法和其他的技術混合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熱門的混合應用就是將推薦和社會網路結合起來。 移動應用服務公司Goodrec最近把社會網路加入個人化推薦系統,主要是借助于顧客的朋友、家人的評分資訊來進行產品推薦。 它讓顧客的朋友和家人做「導購」,把他們買的產品推薦給顧客。 比如你的朋友最近買了一本書,他對這本書的評價不錯,Goodrec就把這本書推薦給你。 Goodrec還可以説明顧客選購禮物,你最近經常看一些MP3,你的朋友會收到推薦:「如果你想送禮物給他的話,送個MP3吧」。
個人化推薦技術能獲得顧客的忠誠。 零售網站為顧客提供了有價值的購物體驗,對於顧客來說,他們購物過程更有效率了,也不需要為看一些無關的商品煩心。 隨著顧客訪問網站次數的增加,我們對他的偏好也預測得越準確,從而給顧客帶來更高的價值。
未來,個人化電子商務將會因為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而變得更加精准。 比如在SNS和微博上,你無需離開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頁面就可以下單購買商品。 更重要的是,社交網站上的使用者網路、訪問歷史和購物歷史為個人化商品推薦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料。
未來的零售網站可能在你登錄的時候,開始與你對話:「今天你的心情好像不太好,你剛看了一篇‘如何減輕工作壓力’的文章,我們有一些相關的書,要不要看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