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要向伺服器虛擬化之外進行拓展。 在這一階段,許多使用者都在為了達成可用性目的而關注虛擬化。 因此,關注虛擬基礎架構改善可用性的諸方面是邁向私有雲的第一步。
今天,正在將存儲與虛擬化相結合的企業使用者也開始瞭解到拓寬資源虛擬化的影響,Ideas International的Iams表示。 「當我們走到這一階段時,伺服器的虛擬化已成為一種常規而不再是例外情形,大多數的工作負載都被虛擬化了,這個階段也就是虛擬化與業務流程相互交融的階段」。
一旦到了這個階段,你就必須重新考慮如何規劃存儲流程,Iams表示。 「舉例來說,虛擬化會如何影響備份和災害復原? 」。
Iams將創建私有雲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
* 對存儲進行虛擬化,儘量實現和在虛擬伺服器上獲得的同樣的靈活性。
* 要將伺服器虛擬化、存儲虛擬化與各種管理工具,如Windows Azure Storage Management和VMware vStorage相配合。
* 對網路基礎架構進行虛擬化,同樣要與管理工具相配合。
當你實現了伺服器虛擬化、存儲虛擬化和網路虛擬化後,你的基礎架構就完全虛擬化了。 而當你擁有了可以將這三類資源——伺服器、存儲和網路作為能夠按需分配的單一資源池使用的管理工具時,你就走到了從虛擬基礎架構轉向私有雲的關鍵點上了。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從技術角度來看的。 Iams認為,還需要從組織的角度(包括人員、流程、治理、策略和資金)對整個過渡進程做並行的跟蹤。 一個關鍵性問題是:在組織的範圍內,私有雲架構對於預算和資金流的影響究竟如何?
公有雲要求使用者只對他們所使用的資源付費。 但是由於私有雲無法像傳統資料中心那樣向使用者提供固定數量的容量,因此收費系統肯定會成為私有雲環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虛擬化專家Bernard Golden將收費系統看得非常重要,因為價格是一個很重要的定量配給機制——在一個獲取資源如同填寫一張Web表格一樣容易的虛擬環境中,定量分配計算資源將變得十分重要。
然而,同樣歷經上述所有這些階段和步驟而轉向私有雲的企業並不多見。 事實上,不存在一種單一的「正確」路徑可以從傳統資料中心一下子過渡到私有雲環境。 從某種程度上說,私有雲是伺服器虛擬化向存儲虛擬化和網路虛擬化發展的邏輯結果,然後利用管理工具將伺服器、存儲和網路作為單一的資源池來對待。 自動化和協調優化工具是從虛擬基礎架構轉向真正的私有雲的關鍵所在。
不過有一件事情非常清楚:如果你的IT部門不願意全力投入資料中心向私有雲的過渡進程,那麼企業使用者就無法擁有可以靈活配置、富有彈性和降低每個應用成本的雲環境。
作為這種過渡的一個部分,你必須判斷你的員工是否掌握了私有雲環境所需的經驗和技術,或者你是否需要聘用專業人員來説明你構建私有雲。
該如何開始構建私有雲,取決於企業現有的基礎架構。 如果企業已經部署了伺服器虛擬化,那麼你肯定要比還沒有這麼做的企業有優勢。 最重要的是,切不可盲目衝動地從一家廠商那裡購買大量的軟體,因為沒有一家廠商會有你所需要的所有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