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恐懼大資料?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阿裡巴巴是「資料竊取者」嗎?騰訊可以「監控」我的聊天記錄嗎?百度會記錄我所有的搜 索記錄嗎?最近,一系列關於資料的事件又重新把媒體和公眾引向關於大資料的最初的是非問題:大資料會不會洩露個人的隱私,最終,像《駭客帝國》 所揭示的那樣,人被電腦所控制。

實際上,對大資料的宣傳與佈道,可以說是互聯網公司最樂於見到的:顯得公司有未來感、有科技感、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使用者。 但實際上,全球範圍內對大資料的應 用都處於初級階段,大資料最有益的應用其實不在於事後分析,推進和改善業務,而在於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即便如此,外界對於資料安全的擔憂就已經達到了相當程度:大公司會不會成為「資料竊取者」?或者說,它們會不會成為big brother,知道所有人的所有事,一旦「作惡」,後果不堪設想?

這個時候,不免要提到關於大資料的幾個誤解:

第一,大資料的積累靠「偷」?

付費通和支付寶「分手」之後,付費通暗示,是支付寶過量的使用者資料查詢導致其系統成本增加而最終導致分手。 也就是說,付費通在指責支付寶「偷」資料。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這兩家公司的恩怨是非,我們需要厘清的是,資料的積累,真的是靠「偷」?

如此理解的人,還是將大資料理解為「數量大」的資料,且越大越好。 但是,大資料的精髓和要義,不在於大,而在於線上、可用和流動。 要說「大」資料,歐洲對撞實驗室做一次實驗產生的資料,100個BAT分析不完。 而以往存儲在磁帶、膠片,甚至是現實世界中產生的大多數資料,都不能對未來的事情有所助益——因為它們還沒有線上。

互聯網普及之後,產生的資料可謂多,而Google找 到了人們對資料使用的路徑,做成了搜尋引擎,把資料做成了生意。 所以說,大資料的本質不在於「大」,而在於線上、可用、流動。 要抓住大資料的機遇就一定要 在觀念上打破「壟斷」資料的想法,資料不能利用起來就是一堆只會佔用存儲空間的無用位元組而已。 一些傳統企業由於缺乏足夠的大資料技術和經驗,面對大資料的 浪潮可能習慣性採取「自我封閉」的做法,這無非只能讓自己與時代更為脫節。 而即使是阿裡、騰訊、百度這樣的大型互聯網公司,看似掌握了海量的資料,但和整 個社會的積累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同樣需要在資料上跟外部保持開放和分享,並思考一條讓資料分享雙方都能獲益和實現資料增值的途徑。

第二,到底怎麼靠資料賺錢?

資料不是個新鮮的東西,電力公司有你所有電力消費的資訊甚至你的家庭住址,移動運營商有你所有話費消費的資訊,醫院有你的健康資訊,但怎麼發掘這些資料更大 的價值?大資料的真正價值當然不是用來預測世界盃,目前所有的大資料應用中, 真正稱得上商用化產業化的還是在網路貸款方面。

還記得銀行對小微企業是怎麼放貸的呢?情況是:根本不放貸。 因為評估風險的成本過高:銀行派個人實地考察下,查查水錶電話,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就上千了;另一方面,阿裡小貸一筆放貸的成本卻不超過1塊錢,那麼,這種成本的節省,甚至導致模式的變化,怎麼衡量「賺了多少錢」?很難衡量。

總的來看,實際上互聯網公司目前用大資料「賺錢」有兩種模式:一是,提供基礎的大資料處理能力,面向業界,收租用費;二是通過資料共用和交換開拓新的商業模式,共同分潤。

第一種模式,已經有很多案例。 例如臉萌團隊租用某雲基礎設施,每月只有73塊錢IT費用的案例被廣為傳播。

第二種模式的則比第一種模式要複雜。 例如騰訊,可以將交易資料、社交網路中的有效資料脫敏之後提取出來,與一些功能性網站(如世紀佳緣、51Job、 趕集網、大眾點評)等等合作。 背後的邏輯就是:在網購方面信用好的人,也許在婚戀問題上作弊的可能性小。 另外,阿裡、騰訊兩家都收購或者入股了地圖公司,那麼電商資料能不能和地理位置資訊打通,能不能給在支付寶上買了車險的人(肯定是有車族)提供定制服務?支付寶能不能和中石油中石化合作,直接把加油站變成 自提點?由此開始暢想, 合作機會和可能的商業模式就多得多。

第三,大公司能做所有的事?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只有大公司有做資料基礎設施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但大公司並不能辦成所有的事。 大資料的商業價值在於使用大資料的公司做得好,而平臺公司的意義,就在於提供好用的資料工具和基礎設施。

從阿裡、騰訊、百度幾家做雲計算(資料處理的基礎)的歷程來看,建立自主的,能適應互聯網要求、彌補IOE(IBM、Oracle、EMC)彈性差劣勢的基礎設施,投入在5年以上是一個基本量。 阿裡雲、騰訊曾經的「颱風」專案、百度的「金字塔」專案都是歷經坎坷,有的逐步走向成功,有的夭折于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的平衡中。

家大業大才能玩大資料,但大公司並不能包攬整個大資料時代。 原因主要在於:第一,大資料需要盤活,而盤活需要流動、需要共用。 不然「大資料」只是「資料 大」。 而流動和共用則來自于大型平臺與多種垂直類網站的合作,更多的,在於和非互聯網公司的合作。

第二,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於平臺本質:做平臺,而不親自下場做具體業務。 對各行業公司來說,資料的盤活和利用在於對行業的深刻理解,這是互聯網公司本身所難以達到的。

第四,為什麼沒有大資料的經典案例出現?

前幾年,Google資料預測流感的案例曾被廣為傳播。 啤酒與尿布的案例則是像一塊兒鐵,在眾人的口中生了鏽。 而各互聯網公司用來博眼球的所謂大資料分析球賽、高考作文、春運等,其本質無非是一張Excel表單,只是事後統計,並沒有進一步的預測、影響經濟決策的作用。

是不是人們對於大資料的效果過於渴求了?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時,對新的商業機會的過於期待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對資料的應用,理解,甚 至合理的存儲方式,都還處於初級階段。 對於可作為未來核心競爭力的資產,資料並不會像絢爛的煙花綻放,更像空氣、水、電,以一種無聲的方式浸入和改變世 界。

而我們要做的,無非是不要讓恐懼排擠了精彩。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