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3月21日訊
隨著大資料時代的來臨,大資料已經上升為世界各國的國家戰略,尤其受到發達國家的追捧。 大資料正在成為國家競爭的前沿,以及產業競爭力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源泉。
聯合國「資料脈動」計畫、美國「大資料」戰略、英國「資料權」運動、日本「面向2020年的ICT綜合戰略」、韓國大資料中心戰略等先後開啟了大資料戰略的大幕,有力推動了大資料產業化、市場化進程。 大資料戰略不僅可以提升社會生產力、創造新的社會價值,而且可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高服務水準、加快創新能力建設。
發達國家推行大資料戰略的原因
1.大資料已成重要的戰略資源
大資料是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一樣重要的戰略資源。 美國提出,大資料的戰略地位堪比工業時代的石油。 美國的大資料產業發展步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已廣泛滲透到經濟、政治、教育、安全和社會管理等眾多領域。 奧巴馬團隊把大資料分析運用到競選,通過對近兩年搜集、存儲的海量資料進行分析挖掘,尋找和鎖定潛在的己方選民,運用數位化策略定位拉攏中間派選民及籌集選舉資金。 歐盟認為大資料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11年12月歐盟報告指出,歐盟公共機構產生、收集或承擔的地理資訊、統計資料、氣象資料、公共資金資助研究專案、數位圖書館等資料資源的全面開放,預計每年將會給歐盟帶來400億歐元的經濟增長。 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 2012年研究報告進一步證實了大資料的經濟價值,2011年英國私企和公共部門企業的資料資產價值為251億英鎊,2017年預計將達到407億英鎊。 韓國認為公共資料已成為具有社會和經濟價值的重要國家資產。 「智慧首爾2015」計畫指出,「首爾開放資料廣場」是開放性的資料中心,已有33個資料庫、880個資料集,為使用者提供十大類的公共資料資訊,包括育兒服務、公共交通路線、巴士到站時間、停車位、 各地區天氣預報及餐廳推薦等涵蓋生活方方面面的資訊。
2.大資料已成企業發展的巨大引擎
「臉譜」、「網飛」專案的成功,標誌著資訊技術企業加快推動大資料業務的發展。 近年來,IBM熱衷於資料採礦和資料分析領域的收購,先後出資160億美元收購了超過30家大資料企業;Oracle收購石油、電氣和供水DataRaker公司推動大資料深入應用; Microsoft、Google、Intel等資訊類跨國公司紛紛轉型為大資料公司。 傳統企業也積極探索利用大資料創新業務模式,如福特汽車公司在矽谷創立實驗室,處理大量汽車相關資料。 英國最大的連鎖超市特易購已經開始運用大資料技術採集並分析其客戶行為資訊的資料,總結特定顧客的消費習慣、近期可能的消費需求,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促銷計畫,為特易購提供更加高效的行銷模式。 大資料技術的開源專案為個人創業提供了機會,初創企業不斷湧現。
3.大資料應用發展迅猛
近幾年,大資料發展已得到了廣泛關注,應用已經遍地開花。 美國的經驗證明:互聯網行業、商業智慧與諮詢服務領域、零售行業受益最大,醫療、衛生、交通、物流甚至生物科技、天文等領域開始認可大資料帶來的價值。 麥肯錫報告指出,大資料為美國的醫療服務業每年節省3000億美元,為歐洲的公共部門管理每年節省2500億歐元,為全球個人位置資料服務提供者貢獻1000億美元;説明美國零售業淨利潤增長60%,説明製造業在產品開發、 組裝等環節節省50%的成本。
4.創新成為大資料戰略出臺的直接動因
金融危機迫使政府提高政策透明度,創新政府管理方式,以改變目前面臨的困境。 大資料的適時出現,成為促進管理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效能,刺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 日本的大資料戰略以「開創新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為核心。 美國的大資料戰略以提高美國的科研、教育與國家安全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為重點。 歐盟的開放資料戰略以開放資料為核心,以創新、增長和透明治理為引擎。 韓國以「利用大資料解決市民小煩惱」,構建智慧城市所需基礎設施,促進資訊技術和公共服務產業的進步與發展。
D1Net評論: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大資料上升為國家戰略,也是大資料時代的必然趨勢,發達國家紛紛推行大資料戰略,無疑是看到了大資料能夠帶來國家競爭實力的提升,從以上四點原因中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隨著大資料時代的發展, 未來不僅發達國家,就連發展中國家乃至世界各國,都會將大資料上升為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