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 提到關節炎,大家普遍以為這是一種老年病。 其實,所有年齡段的人,甚至兒童都有可能罹患此病。 而此類患兒不善於對身體情況進行準確表達,常容易被家長忽視,造成誤診,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煩惱。
「讓我們一起運動起來」宣導關愛孩子的關節
為了呼籲大家重視兒童關節炎,2014年10月12日上午,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以「讓我們一起運動起來——關愛孩子的關節」為主題,舉辦一場大型兒童關節炎義診及科普活動, 一批資深的腎臟風濕科專家團隊參與其中。
主題活動有義診、疾病科普、知識競賽,專家在解答家長及患兒困惑的同時,也分享了病友在與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對抗途中的經驗和體會。 同時,關節炎患兒在醫務社工和志願者的陪伴下開展破冰遊戲,增進小病友間的友誼。 此外,活動增設了一個兒童關節操環節,30多名兒童跟著專業醫護人員學做關節操,以此宣導重視關節從關愛孩子開始。
兒科醫院年新增JIA患者近50例 最小為1歲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臨床治療中,2011年曾發現一名僅1歲多即起病的患兒。 該男性患兒最初發現一側膝關節明顯腫脹數月,原來可以扶站,後來不願意扶站,家屬隨後帶其前往就診,經相關檢查,該患兒被確診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少關節型)。 在一系列的治療並伴有關節活動、穿用矯形鞋等康復指導後,隨訪發現,該患兒現今已行走自如。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英文縮寫為JIA)是指16周歲以下,持續6周以上不明原因的關節腫脹,所謂「特發」是指發病原因不明確,是兒童風濕性疾病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約為20/10萬,患者男女比例大約1:2。 近十年的資料顯示,兒科醫院平均每年新增的JIA患者近50例,最小發病年齡為1歲。
外傷後的關節痛不容忽視 摸、比、動可早發現
JIA患兒經過正規的治療可使疾病的症狀得到緩解,但部分亞型患兒即使多種藥物聯合運用,病情仍會反復、難以控制,可持續至成人期,最終發展為關節畸形,影響關節功能, 嚴重者可導致畸形、殘疾、臥床不起,甚至致盲。 因此,對於兒童關節炎患者,「早診斷,早治療」對於其日後的生活品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兒科醫院腎臟風濕科副主任孫利說,與成人不同,嬰幼兒很少能用語言表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質,如果疼痛不足以影響活動,他們甚至不會哭訴,所以需要靠家長細心留意孩子的異常行為,如步態不正常、不願抬頭或斜頸、不願伸手或抬手、不能張口吃蘋果、手指或腳趾像臘腸樣腫脹紅色等,同時,家長還要學會「摸」、「比」、「動」,摸摸看皮膚溫度高不高、比較對應的關節有無腫脹、活動活動關節有無受限。 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就診。
此外,發生在外傷後的持續、反復關節痛極易被忽視。 部分患兒外傷後,排除骨折等外科急症、給予外用和內服解熱鎮痛藥無效或效果不明顯,甚至出現其他關節受累時,家長往往會歸咎于未休息好,從而延誤了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