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style blog http 使用 strong 檔案
1.斷行符號換行動作
當我們使用電腦寫文章時,寫到每行末尾,需要換到下一行繼續寫,包含著兩個動作,一個叫
斷行符號,即回到本行行首;一個叫
換行,即切換到新的一行。注意這是兩個動作,而且這兩個動作是完成此任務的最簡形式。而現在敲的斷行符號鍵其實包含了斷行符號和換行兩個動作,全稱應叫斷行符號換行,簡稱斷行符號。如:
2.斷行符號換行儲存
上面所說的是動作,而想要把打的文字儲存起來就會涉及到如何把相應的斷行符號分行符號號儲存起來的問題,方便下次開啟時,會按照當前的格式顯示,這就會應用到逸出字元。
斷行符號:Carriage Return 使用逸出字元‘\r‘表示,很顯然用的是第2個單詞的首字母。
換行:New Line 使用逸出字元‘\n‘表示,很顯然用的是第1個單詞首字母。
斷行符號換行:最自然的方式是使用‘\r‘‘\n‘兩個逸出字元表示。
但不同的作業系統卻有不同方式,即如何表示行結束並開始新的一行,因為的作業系統設計感覺斷行符號分行符號使用兩字元表示太浪費空間,於是使用一個字元表示。
1)Mac OS \r
2)Unix與Linux \n 3)Windows \r\n Windows使用的是最自然的方式。
如上可以得出:Mac系統裡,每行結尾是“<斷行符號>”,即‘\r‘;
Unix/Linux系統裡,每行結尾只有“<換行>”,即“\n”;Windows系統裡面,每行結尾是“<換行><斷行符號>”,即“\n\r”;直接後果是,Unix/Linux/Mac系統下的檔案在Windows裡開啟的話,所有文字會變成一行;而Windows裡的檔案在Unix/Mac下開啟的話,在每行的結尾可能會多出一個^M符號。
3.斷行符號換行故事
在電腦沒有出現以前,有一種叫做電傳打字機(Teletype)的機器,每秒鐘可以打10個字元。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打完一行換行的時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兩個字元。要是在這0.2秒裡面,又有新的字元傳過來,那麼這個字元將丟失。
於是,研製人員想了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每行後面加兩個表示結束的字元。一個叫做“斷行符號”,告訴打字機把列印頭定位在左邊界;另一個叫做“換行”,告訴打字機把紙向下移一行。
這就是“換行”和“斷行符號”的來曆,從它們的英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後來,電腦發明了,這兩個概念也就被般到了電腦上。那時,儲存空間很貴,一些科學家認為在每行結尾加兩個字元太浪費了,加一個即可於是,就出現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