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到這個就不得不談談Android與IOS的發展曆程了。
Android簡介: Android這一次最先出現在法國作家利爾 亞當在1886年發飆的科幻小說《未來夏娃》中,作者將外表像人類的機器起名為Android,這也就是Android小人名字的由來。知道了Android名字的來曆我們再來看一下Android系統的來曆。Android系統一開始並不是由Google研發出來了,Android系統原來的公 司名字就叫做Android。Andy Rubin創立了兩個手機作業系統公司:Danger和Android。Danger 5億美元賣給微軟,今年成為了Kin,Android 4千萬美元賣給Google。Google公司在2005收購了這個僅成立22月的高科技企業Android。Android系統也開始由Google接手研發,Android系統的負 責人以及Android公司的CEO安迪·魯賓成為Google公司的工程部副總裁,繼續負責Android項目的研發工作。在2007年11月5日這天,Google公司正式向外接展示了這款名為Android的作業系統,並且在這天Google宣布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聯盟組織,該組織由34家 手機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電訊廠商以及晶片製造商共同組成。這一聯盟將支援Google發布的手機作業系統以及應用軟體,將共同開發Android系統的開放原始碼。
IOS簡介:如果說Android之父是MagicCap的開發人員Andy Rubin,那麼能稱得上是“iOS之父”的又是誰呢?實際上蘋果公司在推出MagicCap終端的幾年前就已經銷售一款叫作“Newton”的小型終端。但是遺憾的不論是裝置還是開發環境當時都非常昂貴最終沒有普及開來。現在的iPhone的OS“iOS”的先祖即不是來自蘋果公司開發出來的Newton也不是來自蘋果子公司開發出的MagicCap,而是另有來源。是蘋果的創始人Steve Jobs。 General Magic公司正在開發MagicCap的時代,作為蘋果公司創始人的Steve Jobs從蘋果公司離開,並且創立了“NeXT Computer”這家公司,並且開發出了一款叫作“NeXT”的高效能電腦。與此同時開發了一款叫作“NeXTSTEP”的OS。NeXTSTEP是通過叫作“ObjectOriented”的新型方法開發出來的一款OS。NeXTSTEP的APP通過“ Objective-C”這種新的程式設計語言來開的。 Objective-C不僅可以使APP開發變得更加有樂趣而且效能非常高,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程式設計語言。雖說從技術上來講是絕佳的,但是結果卻和MagicCap一樣,NeXT電腦最終在商業上也沒有獲得成功。但是NeXT並沒有消失,而是被蘋果公司收購作為蘋果公司的技術而被保留下來。以NeXTSTEP為基礎開發出來的OS叫和“Mac OS X”。而APP的開發使用“ Objective-C”這一點也因此保留了下來。而“Mac OS X”也因此作為iPhone的OS的基礎而被採用,這樣一來才產生了“iOS”。
異同點一些對比:
1、介面UI設計
做iPhone應用時只有一個寬度,不會變,iPhone的寬度變化對我們來說並沒有影響,我們關注的是高度。所以在進行iOS UI設計時,我們只需做一件事,就是將寬度固定好,然後計算好高度,其他的都不用煩。
但做Android卻是千奇百怪,讓我們很是頭痛。即使公司採購50部以上的測試機,仍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之前我們出一個版本,在很多Android手機上測試過,我們覺得這個版本應該能適用於任何Android手機。結果發布之後,就有使用者反饋說不支援小米2。由此可見,Android的定製性太高,要根據不同的機型進行改造。因此,我們在進行設計時,就會做四套UI,分別對界定的小、中、大、超大進行評估,這樣也就可以解決至少80%的問題。
2、帳號登入方式
很多使用者使用iPhone有一個習慣,在輸入使用者名稱和密碼之後,會直接點擊右上方的登陸。但Android在帳號、密碼之後,卻是直接登陸按鈕。
3、不同平台的操作習慣
iPhone和Android在使用者體驗上有許多細節上的不同,因此,我們進行了一一區分。根據不同平台的操作習慣進行設計,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像iOS版本的操作習慣,很多操作都是採取滑動,比如說有一個儲存使用者曆史資料的曆史頁面,在iOS上是左上方有一個編輯,而Android上則是長按。後來,我們也慢慢地摸索出一些經驗,在Android方面考慮的事要比iPhone多得多。
4、效能差異帶來的影響
Android手機定製化程度太高,價格從600塊至5000塊不等,因此,效能肯定存在差異,無論從GPS還是記憶體角度來講都是如此。
5、解析度不同的適配
進行資料量比較大的互動設計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因此,要做網路差異最佳化的話,就要保證能夠在價格比較低的Android手機上正常使用。
6、針對性放棄動畫互動
在iOS平台上做互動設計很容易,但在Android平台上則會考慮到崩潰的問題,因此在Android上,我們便針對性地放棄了一些動畫的互動。
7、語音檔案的不同處理
iPhone在播放語音檔案時相對流暢,而針對Android則通過對片段化的語音檔案進行完整播放。一旦某個語音檔案處理得不好,則會導致整體運行不穩定。
8、資料互動的不同處理
每一條資料有大有小,如果已耗用時間長的話,資料就比較大一點。在Android上進行互動時,反應可能會比較慢,並且隨時有可能崩潰,因此我們會進行分段資料的處理,點擊每一段資料時再讀取詳細的資料。
9、網路差異的最佳化
網路差異化主要針對離線和2G/3G網路,網路的差異會影響使用者體驗,使用者在使用2G網路時,減少一些互動次數,在速度上處理得更加緩和,在運行速率和效率上有所保證,一切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
Android版本
GPS硬體差異,Android手機型號眾多,導致GPS硬體參差不齊,定位速度、準確性有較大偏差;
機能差異導致操作流暢度問題,記憶體不足導致崩潰;
Android系統多元化,軟體運行相容性不強;
解析度的不統一,造成工作量的增加;
iOS版本
系統版本升級帶來的新特性;
機型換代造成的影響,解析度、尺寸、效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