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長的一篇Android與iPhone的對比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前言:
自iPhone在07年初次登台將智能手機直接帶向移動互聯時代後,一方面智能手機普及率直
線上升,另一方面整個市場目前呈現了iPhone與Android手機兩強爭霸的局面(Windows
Phone 7還不成熟)。很多初入智能手機的人往往都有一種近乎根深蒂固的想法:“
iPhone最是完美,不論哪項都是最好,尤其尤其是使用者體驗,和其他牌子根本沒的比!就
是太貴了!如果手上闊綽的話當然買iPhone啦!而Android只是性價比比較高的iPhone替代
品”。每每這種聲音不絕於耳,就想寫篇東西吐槽一下用過3年iPhone以及最近半年
Android後對於使用者體驗的一些感受,主要討論了一些iPhone與Android相互的優劣,對於
已經入手iPhone/Android的基友也可看看作為使用的參考,在最後部分還寫了一些購機的
Tips和兩個系統使用的Tips,希望對選/用智能機的基友們一點參考。哪裡覺得吐槽得不對
的,請留言指出,萬謝!

 

對比對象:
Android(包括附加HTC Sense等廠商附加內容,但不包括其他第三方定製系統)
iPhone(iOS,不包括部分越獄後Cydia的一些非主流第三方系統軟體)

 

前註:
1) iOS——iPhone、iPod Touch、iPad等所使用的軟體系統(作業系統),在文中盡量使
用iPhone來直接指代iOS這個對部分使用者比較陌生的詞
2) 黑體部分為提綱、關鍵詞或其他比較重要的內容以供快速探索,全文比較長

1.小細節(動畫&靈敏)
在小細節上,無疑iPhone已經獨步武林很久了,而且這些優勢源於很為基礎的一些設計,
所以可以預見地還可以獨步下去很久。

就 動畫 而言,iOS就構架上就把動畫放到了一個很基礎的位置,其結果就是:一方面,i
Phone幾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動畫——刪除東西的時候,翻轉螢幕的時候,開啟程式的時候
……而無縫動畫給人帶來的體驗便是自然,感覺整個操作過程如同行雲流水般順暢。就設
計而言,動畫協助使用者去自然地理解手機發生了什麼,並一改電子產品冷冰冰機器的感受
。比如“刪除”時候誇張的“吸到垃圾桶裡”的動畫,協助你加深“刪除的時候按右上方
垃圾桶按鈕”的印象,也讓你感覺你的簡訊或是note是被神奇的垃圾桶吸掉的,而不是很
無聊地被消去了一段位元據。另一個例子就是翻轉螢幕的時候,你不會一下子對從橫
向布局到縱向布局的介面感到不適應,並花一點時間去適應,因為整個變幻的過程都是連
續、流暢的(Android裡就直接換介面了事)。很遺憾,在Android上即便開啟最高動畫效果
也不能達到iPhone“無縫”、“生動有趣”的效果。除了此般“人性化”的順暢,iOS系統
在基礎位置的動畫使得其運算效率很高,直接帶來的感受就是,iPhone在動畫的時候極其
流暢、完美,幾乎感覺不到任何手機在運算動畫效果時帶來的延時。對比最為明顯的莫過
於"Coverflow"效果,就是iOS裡橫向3D列出音樂封面的那個效果。在Android的部分地方也
“抄襲”了這樣的設計,但不論是多麼配置高端的機器,使用起來仍感覺很卡。

除了動畫以外,iPhone的 靈敏度 也應該是目前第一了,即觸控螢幕和感應器(重力,陀螺
儀什麼的)的靈敏度。玩Fruit Ninja這種很考驗觸摸體驗的遊戲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i
Phone的爽快度高於Android,在Android上總有些“劃不準”的彆扭感覺。對於很多操作上
這樣的差距還是能感受的到的,帶來就是“操作上會有點小不爽”,用完iPhone再使用
Android就像昨天下館子山珍海味今天家裡吃粗茶淡飯一樣。對於感應器,記得哪裡看到過
一篇文章,在iOS上所能支援的感應器採集資料頻率比Android上高不少(部分Android最高
為25次每秒,iPhone4則據說高達100次每秒 -by星牛),直接的結果就是iPhone更靈敏,
很大程度上由系統特性所決定。記得iPhone上面一款Super Monkey Ball,極盡變態的關卡
設計使得玩家不得不十分小心翼翼地控制手機的重心,整個過程相當自然流暢,毫無違和
感、反應遲鈍的感受,就手機而言相當不容易。而Android上我暫時沒玩到過這類遊戲,也
聽說有的體驗完全比不上iPhone。

靈敏度的優勢使得iPhone的遊戲體驗毫無疑問地比Android好,完殺級。其他的話,對於繪
畫、手寫之類的應用iPhone也盡佔優勢。而對於平日普通的一些“點、拉、拽”的操作,
造成的體驗差得倒不是很多(比如日常的基本操作)。

總之,iPhone的這兩點優勢很明顯,同時大部分應用於遊戲上。對於iPhone使用者而言,能
夠更爽地玩手機遊戲(有的人為了Fruit Ninja而買iPhone),少部分人也用其來進行一些
藝術創作。此外,對於一般人而言,如果只追求介面的華麗,iPhone很完美,但Android也
有很多iPhone所沒有的華麗特效,比如HTC Sense的天氣動畫和日曆翻頁等,但在整體的連
貫性上不如iPhone的自然。當然,隨著Android的不斷進步,HTC Sense、Samsung
TouchWiz之類的定製UI及MIUI為代表的第三方定製系統在UI上的投入越來越大(by盛),
Android手機的動畫效果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覆蓋面與流暢性上能否超越iOS,拭目以待。

2.電池
 

毫無疑問,在單塊電板續航上,Android是要寫檢討的。

有個冷笑話就是,在沙漠中一個倒黴孩子碰到了神燈,第一個願望是給我的Android充滿電
,第二個是給我一杯水,第三個是給我的Android充滿電。還有個說法是說,用Android的
都是好男人,因為他們每天都得回家充電。

在這點上,如同在切換觸摸流暢度裡一樣,iPhone的優勢似乎也比較顯著。畢竟蘋果在電
池上的造詣經過漫長的特別積累(都成一種文化了...),而iPhone在軟硬一體結合的這個
優勢,以及可以感受到iOS很多功能的裁剪(如動態案頭)都出於對續航期間的考慮。
可以說蘋果是做每件事前都把續航看得超級重要,有時候甚至過於重視續航了,導致很多
應該有的功能被砍掉了。於此對比的,軟硬分家的Android手機廠商只能通過用大號、再大
號的電池(但這會帶來體積問題)或者使用更節電的螢幕來解決,畢竟比起蘋果來還是步
履艱辛的。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小看續航,續航能力間接接決定了一些體驗,比如是否wifi常年
處於開啟狀態,或是GPS的使用頻度上。低續航的手機在使用時不得不處處小心,GPS和
wifi也是開開關關,體驗受損。

不過多數Android手機都是可以換電板的,從一個角度算是很大地緩解了續航問題,儘管方
法不是很漂亮。而不能換電池的iPhone雖然續航上面本身還行,不過畢竟也是帶來很大不
方便,沒電了就完全死了。此外,如果哪天如果電池出問題了只能撬後蓋板換電池,再裝
個新的後蓋板,很是費勁。所以總結下來電池問題上,Android和iPhone各有各的問題。

 

3. 市場化
 

在這點上 目前iPhone的Appstore要比Android的market成熟得多。原因有幾點:
1)Appstore的支付模式更為成熟。記得當初看iPhone3G的那場keynote的時候壞笑了很久,
Apple你真是老奸巨猾啊!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更猥瑣的是,一時半會其他人難以模
仿——經過長時間iTunes Store的運營,Apple已經形成了自己一條很完善的支付體系,而
被使用者所接受。就是“習慣了在蘋果店上買數字產品,買起來也很方便”。這是其他人在
短時間內無法匹敵的優勢所在。所以後續的Ovi Store、Android Market都悲劇了。
Google曾經嘗試搞過一個Google賬單結果還是悲劇,估計只能和Paypal合作。不過Paypal
的支付日漸成熟,支付問題能夠一定程度得到緩解。總之,AppStore上買東西,方便。

2)Appstore有監管。事到如今,面對Market上垃圾軟體鋪天蓋地的事實,Google,你懊悔
嗎?

3)相容性問題小。這個也是老生常談了,對於開發人員來說,給iOS開發真是開心,不用考慮
太多不同的配置、不同的螢幕這樣的問題。而開發Android遊戲真心崩潰,面對的手機太多
太雜了。

4)盜版少。對於iPhone來說越獄才能裝盜版軟體(還是有很多人沒越獄的),而Android往
往是可有可無的事情,盜版隨便裝,這對開發人員的積極性來說是莫大的損害。

5)iPhone的使用者願意掏錢。整個行業都在問:為什麼...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成熟市場的結果便是軟體多,開發人員願意為其開發軟體。整個Appstore現在真是一副欣欣
向榮的景象,可以說,至少在遊戲上,Android有的好遊戲,iPhone都有,反之卻不是如此
,而且很難如此。要玩遊戲,iPhone秒殺Android。

除了遊戲之外,事實上繁榮的Appstore中也蘊含了很多專業及趣味的應用,其中以繪畫類
、音樂類為主(by 劉菲漪)。曾經看到過很多視頻便是一些iPhone使用者用Appstore上的各
種音樂手機組成樂隊來演奏歌曲。老牌廠商Smule也在iOS上出了很多精品的音樂軟體,一
舉成名,著實為生活添加了很多樂趣(可這貨沒出android版本)。前陣子也火過一陣
iPhone Girl vs Android Girl,不過iPhone上音樂類趣味類的軟體還是遠強過Android。
Android上即便有趣味類軟體,一般都屬於開發人員寫著玩玩的,和iPhone上用來賺錢的精品
軟體還是不能比。

不過一個個人感受是,iPhone上好遊戲真心多,真心Amazing,但好的應用軟體卻很少。往
往好的應用軟體都是越獄後在Cydia的某個角落裡發現。而相對比的,Android上的好用軟
件卻不少。個人認為以同等的認真程度寫,一個Android的應用軟體一定會比iPhone強,這
是由於兩個系統的不同特性與開放的開發介面所保證的。在開放、功能強大的Android上,
可以做出很多極其方便實用的應用軟體,而iPhone上你只能在這麼一個很局限的App小盒子
裡寫出有限的東西,就如同別人諷刺天朝的文化一樣,“你很難就用被局限的3個音去寫出
好曲子來”。這一點在下面部分中將會詳細闡述。總之,對於Android,其應用軟體的品質
是Apple不能比的,前提條件是有開發人員願意寫(這就很難說了)。對於“校內”“豆瓣電
台”之類這種互連網商往往iPhone和Android都做,而一般都是Android好用。

此外,Amazon Appstore的出現為Android軟體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Amazon自身強大的電
子購物平台+審核+每天一款免費等商業模式的設計讓我們或許該用一種更積極的眼光去看
待Android軟體市場的未來。而從Android3.0上,我們也看到Google意識到了“雜”的問題
並開始努力了。Android的軟體市場值得讓人期待。但無疑,任重而道遠,Appstore現在還
是遠遠甩開競爭者很多,而且可能也會一直繁榮下去,一直。

另一方面,在市場化方面,Apple的內容提供產業鏈也是異常的強大,從iTunes對於音樂、
電影的巨大地位,以及iBooks的書籍,Apple整合的內容提供鏈十分強大,不過對於國內用
戶而言其意義很大地弱化了。相比之下,Google上則相比Apple弱勢很多,不能最方便地買
到各種數字多媒體的內容,不得不通過第三方渠道去擷取(Amazon這熊孩子又壞笑了)。

4. 大功能(重要)
 

很抱歉用了“大功能”這個不知所云的詞來概況這類的特性,所謂“大功能”即站在一個
整體使用及一連串操作以達成一個目的的角度來闡述兩個系統所帶來的 使用者互動體驗。相
比之前的小細節,大功能實質對於使用者才是最為關鍵的,就好比是對於書而言,【內容】
與【封面設計印刷品質】的關係一般。

在這一點上,由於iPhone對於移動智慧型裝置界開山鼻祖的地位使得很多人都對其的使用者交
互設計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比如平鋪應用軟體式介面等。這種自不知的先入為主導致很
多人看待Android的時候,首先看到了Android與iPhone相像的部分(比如Android也可以搞
成平鋪式介面),而往往忽略或弱化Android與iPhone不同的部分。造成的結果就是很主觀
地認為Android就是iPhone的小跟班,抄襲者。而即便最後用了Android,帶著這樣想法的
使用者仍會按照iPhone的那套思路去使用Android,就彷彿看國畫樣子畫得逼真不逼真一樣,
糟蹋了一盆好菜(個人認為三星就是抱著這樣的觀點,或者說故意糟蹋Android而去迎合這
些使用者)。諷刺的是iOS 4.0的時候出來一個山寨版多任務就讓很多人覺得牛掰得不行。然
而,事實卻是,Android上完美多任務已經有了很多時候了。Android是一個根深蒂固與
iPhone不同的設計理念。作為後輩,面對不斷成型的智能機市場,其設計理念在很多方面
都好於iPhone,更為成熟,更為接近“現在智能手機應該是怎樣的”。同時,Android的強
大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iPhone,或者說蘋果故意簡化的設計理念所造成的。蘋果堅持“把
使用者都當小白”的理念。把所有東西都做到最簡單,甚至是很為單薄。一方面因為功能弱
所以使用者會覺得很容易用(就那麼點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你用了Android之後再去用
iPhone則很可能舉步維艱,因為很多很基本的你要的功能iPhone都沒有,甚至是“竟然沒
有”。

總之,由於設計時環境的不同以及理念的不同,造就(by王靖)了更powerful的Android與
更單薄的iPhone。下面舉幾點闡述“大功能”

1) 多任務
且不論iPhone直到4.0才終於有了所謂的多任務,而Android早早就有,光是對於現在
Android與iPhone系統的多任務,iPhone多任務也實在是寒酸不堪入目,更應當稱之為“偽
”多任務。在iPhone上,一個程式被切換掉以後便“暫停”了而不是繼續在運行,Apple稱
之為“fast app switching”,僅僅是你換一個軟體用,並能快速換回來。相比之下,從
Android開山起便是純純地基於多任務而設計的,你可以完完全全地掛著聊天軟體,從各種
軟體裡下載著東西,Loading著,同時在幹其他事情,就彷彿你在電腦裡一樣。你在那裡讀
著小說,同時掛著4個聊天軟體,各種第三方的軟體正在下載,而無數個資訊類軟體正在默
默更新,音樂裡還放著歌,而對於你,卻感覺不到任何一絲異樣,這樣才叫真正的、“大
”的使用者體驗。而對於iPhone,第三方程式要做個後台下載都舉步維艱。

iPhone也不是沒提供一些“多任務”的東西,據說提供了幾個有限介面來支援音頻播放(
例如 Pandora 等網路電台軟體)、地理位置偵測(例如 GPS 軟體)和網路電話(例如
Skype)等幾個功能,但不知道效果如何,有用得好的童鞋也歡迎給點想法。就個人在
iPad上的感覺,這貨根本難以掛IM,嘗試過後來也是放棄了。一方面也因為Apple的後台管
理機制對於“掛”的軟體沒有一點考慮,往往剛掛上飛信,開個程式,飛信就倒了。這樣
情況根本不能穩妥地掛聊天軟體。另一方面,不覺得iPhone的這套做法是好的設計。它的
做法很謹慎固然沒錯,但這樣用“窮舉法”(窮舉開發人員可能用到的後台功能)來吝嗇地
給出支援始終都跟不上不斷提出的需求,不論對開發人員還是對使用者,用起來都很不爽。此
外,iOS4.0還很不方便地讓你在退出程式的時候不能指示“我是要關了”還是“放後台”
,這樣很煩。往往定期要兩次方塊然後把程式一個個都點掉,極其繁瑣。而不點掉的沒用
程式或多或少都會機器運行帶來負擔。對比之下,Android的"back"和"home"的分離就設計
得非常好。 不過,無論是Android還是iPhone,要知道“哪些程式在後台跑”這件事,用
戶的操作也很繁瑣(by 李金銘)。對於Android,要跑到settings->application
management->on Running裡才能看到。對於iPhone,兩次方塊後出來的那欄裡,哪些是已
經死了的,也完全無從而知。相比之下,iPhone越獄後有個第三方外掛程式以在啟動並執行程式圖
標上有個小loading圈來標識,倒是可以值得兩家借鑒。

有些果粉說這樣殘缺的多任務正是蘋果的高明之處,只是我等“腦殘Geek”弱智不能理解
。但個人認為,一方面,iOS很可能設計之初的確沒有考慮到多任務,早期iOS(1.x)的構
想中,其實也沒預料到第三方的App能這麼蓬勃發展。喬幫主早期的構想中,第三方軟體是
通過HTML5的web app形式提供的,而現在則是妥協到了本地應用軟體的形式。而當初構架
下的多任務,和現在的肯定也大不相同。這我覺得是iPhone作為移動終端的先驅,由於當
時時代的局限性與未來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而後輩Android面對的環境則明朗得多。對於
複雜的智能手機作業系統,正如Android很難在動畫上趕上iPhone一樣,個人覺得iPhone在
這方面也很難趕上Android。這個市場上,真的有些東西必須脫胎換骨才能解決,可是代價
太大。另一方面,或許iPhone真的有電池和安全性的考慮,但我覺得做得有點過了,一天
一衝和兩天一衝其實區別不大,為此捨棄很多有用的功能,犧牲可用性,真心不值得,尤
其面對不斷進化的電池和螢幕(其實螢幕才是耗電的大頭),加上可換電板。而對於所謂
對安全性的考慮,”不做“不等於”解決安全問題“,照理說最傻的大哥大是天底下最安
全的手機了。當然也有是這是商業模式之說,不置可否。

放眼未來,在未來的移動發展藍圖,多任務實質上起著比現在更加巨大得多的重要性。未
來的移動計算,更多將會體現一種普世計算。很多基於感應器(地理位置、加速度、磁場
、陀螺儀、麥克風,甚至於網路攝影機)的應用將會不斷湧現,而需要不斷地在後台運行採集
分析資料。這點在更晚的Windows Phone 7的設計上有著更為突出的體現,其誇張地單獨為
感應器設定了一個處理器去處理。當由這些所開啟的增強現實與智能感知類類應用程式真
正深入每一個移動使用者時,多任務成為了一個再重要不過、再基礎不過的Base了。除了傳
感器,未來,與物理世界所掛鈎的網路服務及機會網路,無不要求著移動終端上的相應軟
件能夠即時地監聽,在不可預測的某個時刻(與使用者現實世界有關)能夠及時做出反應。
這也同樣要求著一個強大的多任務處理能力。而這兩者,卻是真正的“移動計算”的未來
,一個“帶在身上的計算裝置”的“帶在身上”所真正蘊含的意義。可以說,我們現在的
移動計算僅僅停留在嬰兒的階段,很大程度上都只是傳統案頭計算的一種延伸。至多進來
湧現一些基於地理位置的簡單服務。而未來這個世界所蘊含的當量,絕非現在的世界所能
夠比擬。而在未來的這個萬千移動計算的世界,Apple不可能再通過窮舉開放的方式來滿足
各種需求,相反Android卻很可能能處理得很好(很多相關的研究在實現上現在都是基於
Android平台的)。Android的Service功能很大程度上就是為止設計的。面對這樣一種情況
,iOS是不是會愈加過時而被時代所淘汰,而其未來將會如何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2) 資訊流傳遞(處理序間通訊)
很難給這類功能起一個通俗概況的名字,其所涵蓋了很大一類程式與程式間如何傳遞資訊
的方式。這源於系統底層的技術問題,但卻極大地,非常巨大地,個人認為至少在當下時
代智能手機使用上佔據極大地位,是手機平台上解決其原來使用者體驗問題的極其重要的一
部分,極大地影響了手機的使用者體驗(請原諒在這裡詞貧,只是想突出其重要性)。對
Android而言,同多任務一樣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功能。而對於iPhone而言,忘記是在iOS 3
.x還是4.0以後加入了一些這個的一些最為簡單基本的功能(Open with),但實在太弱化了
。所以談及“資訊在程式間傳遞”這個概念,可能iPhone的使用者會很茫然沒有概念,那麼
就先看下幾個例子吧:

1)你收到一條簡訊,飛信的軟體(事先沒有開啟)利用Android開放的功能事先擷取到了這
條簡訊彈出一個“快速回複”對話方塊,如果你按“用飛信回複”則跳轉到飛信的程式中去
。而這條簡訊是英文的,有個單詞你不認識,你長按它出來的功能欄中(對應iPhone複製
黏貼那個功能欄),你選中了Quick lookup功能,跳轉到對應軟體中去直接翻譯選中的這
個單詞,此外,你還可以把這個詞在維基百科裡搜,在google裡搜,等等。看完這條簡訊
,你覺得很棒,你長按簡訊,在跳出的菜單中選擇“share via”功能,在跳出的接受“文
字類資訊”的軟體列表中,我選“微博”將會啟動微博把這段文字作為狀態發布出去,而
選“Evernote”將會將這段文字作為一篇筆記記下來。而一切完畢後,按一個back鍵就能
回到之前的簡訊介面,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記得畢設的時候自己寫的一個垃圾簡訊
過濾程式就是一方面在簡訊來的時候可以擷取、攔截到簡訊進行分析、截斷;另一方面用
戶在收件匣裡也可以通過Share Via的形式手動舉報漏判的簡訊到自己寫的程式中去。對於
開發人員來說,能夠擷取到這個簡訊的資訊流所能帶來的功能是極其強大的,對於這條你收
到的簡訊而言,你可以share到你的IME配置軟體中添加一些常用詞詞條,也可以用來進
行一些強大的文本智能分析——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體現了Android設計的“資訊流”的
理念。

2)你剛拍攝完一張照片,同iPhone一樣,你可以直接在拍照介面進入照片列表。你長按照
片調出Share via,你同樣可以選“人人”馬上發布,或是可以選“美圖秀秀”之類的進行
美化,或更是可以選擇一些第三方軟體把照片裡的字通過圖形識別演算法擷取到。值得注意
的是,這期間的使用者體驗過程。你是拍了照片,然後看,然後你想對照片進行一些操作,
於是你就直接來到了相應的軟體進行操作,操作完了按個後退就回到原來的相簿,再按個
後退你就繼續拍攝——整個操作的流程和你所想的完全一致,帶來無比流暢的使用者體驗。
而iPhone呢?你拍完照片,看好,你不得不退出回到案頭,在一堆堆的軟體方格子中找到
“美圖秀秀”,啟動它,然後在你的相簿中找到剛剛拍的那張照片進行操作。操作完了之
後再在工作清單中找到剛才的拍照點回去(對於系統而言,你不是“回去”,而是”來到
剛才眾多開啟的程式之一“中)。這樣的體驗相當糟糕,而且這才是更”大“意義上的用
戶體驗,相比於切換動畫之類的。

總之,在Android的設計中,資訊成為了一種流。在整個操作的過程,在多個功能軟體進行
跳轉操作的過程中十分圓滑通暢,資訊如同行雲流水般在各個程式間流動來實現使用者如流
的想法,帶來最為流暢的使用者體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任何地方出現到的文字(短
信、郵件、網頁、書等等)以及在任何地方出現的圖片(照相機、網上、郵件等等)以及
任何地方出現的音頻、視頻,抽象而言即任何地方接觸到的資訊,才是我們使用手機的根
本。我們使用行動裝置是為了擷取這些資訊,處理這些資訊,發布這些資訊。行動裝置的
主角應該是資訊,而不是軟體本身。而軟體並不是一個獨立單薄的主角體存在,而是針對
主角”資訊流“的處理的一道過程和工具而已。可以說,這樣一套哲學相比iPhone以應用
程式為主角,App-based的設計理念無疑更為先進。iPhone所代表的App-Based的設計理念
是時代的產物,為手機時代到應用時代的過度起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然而,越來越多的事
實證明,應用時代也已有些過時,內容時代才應當是當下的主角,而未來則應當是現實增
強時代。作為後輩,Android成功地意識到了時代的變化在iPhone的基礎上跨向Content-
based的理念,從這點上理念更為先進。而再來的後輩Windows Phone 7更是以一種近乎偏
執極端的方式來強調Content-based。相比之下作為先驅的iPhone或許應該承認自己有點老
了(事實上iOS5的大規模抄襲就可以理解為一種謙卑的示老)。

3) 案頭控制項
同樣,源自Content-based的設計理念,另一個比較明顯的Android的特色功能便是案頭控
件Widget。同樣用一些執行個體來闡述案頭控制項是什麼:
【新聞&天氣】

Android:直接在案頭上看到天氣和滾動播放的新聞
iPhone:在眾多的小方塊中找到新聞軟體,開啟,launching,loading,看到新聞列表
【Color Notes】

Android:每想到一件事就做一個widget貼在案頭上
iPhone:要點開記事軟體才能看到Todo List,可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你會記得時不時打
開這個軟體?你為了讓自己記得要做事所以記得開啟那個軟體,很諷刺
【日曆】

Android:近期要做的事情直接整版顯示在案頭上,事實更新
iPhone:同Notes一樣,很二地要記得開啟那個程式...
【豆瓣電台】

 
Android:如你所見,隨心所欲方便地對網路音樂開始播放、暫停、跳過歌曲、加”喜歡”
標籤,查看當前曲目
iPhone:百裡挑一找到播放器程式...聽說網路音樂媒體還不能在後台運行?那就真的是體
驗太2了
【人人網】

Android:即時更新的整版頁面,可方便地閱讀某條新鮮事,或是直接髮狀態圖片(不用進
入軟體主介面)等
iPhone:時不時地找到人人網軟體,開啟它,刷一遍,關掉,再找...
【Settings設定】

Android:無比強大,你可以把每個設定的開關(wifi, edge, gps, auto-rotate,
anything)單獨放置在案頭上,開和關都是輕輕一點的事情。對於GPS、Edge網路之類要頻
繁開關的功能實在是過於方便貼心了,光是這些就為平日裡少了極多的操作帶來極佳的體
驗bonus。(2.3以後通知中樞裡就可以quick set了)
iPhone:唉...在一排排方格子中選中Settings,經過層層疊疊的菜單後終於找到那項,開
了或關了之。對於edge網這類頻繁開關的功能,用多了只想說”殺了我吧“(越獄後用
SBsettings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一方面越獄的hack級軟體不在討論範圍內,
另一方面hack程式或多或少都有不穩定的壞毛病)
【My Shelf】

這個Android第三方做得書架widget很像iOS5裡的Newstand功能。當然,Newstand強調購買
、自動更新等(by秦秉臣),主要是服務於Apple內容提供製霸的野心(賣書籍,賣雜誌)
。提到這個只是想說明一下,Newstand作為一個純功能而言,Android案頭Widget完全可以
做到,而且是簡單的第三方應用層級,而不是系統層級。在這裡不得不吐槽下Apple的忽悠
功力,Android裡隨便挑一個閱讀軟體基本都有的案頭widget被忽悠成了iOS裡十分”人性
化使用者體驗“的體驗,看看Apple怎麼宣傳吧:

其中最後一句”這有如直接將報刊郵遞上門,只是更出色了“是 蘋果式宣傳 最為典型的
風格。撇開其實質,蘋果的這套忽悠神功還是很值得借鑒的,避開單薄的實質而大肆宣揚
其應用情境,從而營造出很牛掰的感覺,真心值得各其他廠商所借鑒。這不僅忽悠了消費
者,也同時是善意地告訴消費者該怎麼用這功能。在消費電子領域,”小白的上限總是低
於開發人員的下限“,所以如何指導各類使用者也是一項正經事。

【案頭控制項總結】
毫無疑問,案頭控制項對於使用者體驗而言是極其有用的,一方面大幅地減少了使用者開啟相應
功能的操作繁瑣,提供了十分優秀便捷的互動體驗;另一方面,案頭widget實現了一個很
Killing致命的功能——“被動觀察”,對於提醒類、新聞類應用這是十分至關重要的。“
記得點開提醒軟體去看要記得做什麼”是一個很荒謬非人性的使用者體驗。你用手機的時候
在案頭上無意間看到提醒,它蹦入你的眼帘,那才是真正的提醒。而對於新聞而言,無意
中看到的重大新聞也是很重要的,或許我們平時無聊的時候才會開新聞軟體,但事實在桌
面滾動的新聞/微博卻可以讓我們緊密地獲知周遭,即便很忙。一種小白的Android用法就
是把寶貴的案頭控制項塞滿一個個軟體的捷徑表徵圖,搞的像iPhone一樣的,無異於買了
把光劍當棍子使。

同樣的,案頭widget也體現了content-based的概念,你所關注的是資訊,而不是程式本身
。案頭控制項將資訊直接攤開到你的案頭上,使得你減少了開程式這個步驟而直接擷取到信
息,相比以應用為中心的設計更為方便與直接,更為先進(晚輩Windows Phone 7就更為極
端偏執地將軟體表徵圖都做成了案頭widget)。記得iOS5發布之前曾信誓旦旦地說iOS
widget必抄無疑,而有的國外網站甚至做出iOS版Widget的視頻。不過結果iOS5還是沒有
widget,只是抄了Android的通知中樞(notification),還是有點失望的。應該來說,抄
widget是早晚的事情。

還有個比較幽默的事在於,其實案頭widget這個東西並不新穎,早在Nokia S60時便有出現
(感謝誠哥和盛帥指出)。S60被iOS幹掉以後,案頭Widget又借屍還魂地來到了Android成
為其比iPhone好的利器之一,真心很幽默。

4) 通知中樞及一些其他的資訊互動方式
這個不多說了,毫無疑問,這次在iOS5裡,iPhone原原本本地“抄襲”了Android的“通知
中心”。或許說iOS5的推出為iPhone走下神壇而與Android平分秋色的一個標誌,相信
Apple自己對自己的“抄襲”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並能放下原生的那股傲氣。而作為後輩的
Android無疑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起初階段,有很多地方自然是“抄襲”了iOS(by 李金
銘)。從此來看,一方面對於Android而言,這無疑是一件揚眉吐氣的事,使得很多世人應
該認識到“Android與iPhone客觀平等”。而對於iPhone而言,能夠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架子
(當然一些果粉會認為這才是“品味”),去借鑒後輩們那些做得很不錯的功能,不斷完
善自己,對使用者而言也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對於整個移動領域,這或許是整個領域
走向平穩、健康良性發展的標誌吧。使用者自然是受益者。

此外,Android還有Toast的一種資訊提示方式,就是很“溫柔地”出來一個小小的浮動框
說句話,比如“下載完成”,不用你有什麼操作,過一會就消失了,感覺這個小設計還是
很貼心的。(iOS5裡也抄上了- -bbb by秦秉臣)

總結:
總之,在大功能上,Android給人的感覺就是Powerful,方便。而iPhone則是單薄——如果
你真的在把它當智能機用的話(越獄軟體是另一回事,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Cydia上的
軟體過於hack,不太穩定也不太令人最放心,野路子)。其實質是在於設計理念的不同。
受限於時代,鼻祖iPhone的基於應用的設計理念把人們從手機時代帶到了行動裝置 App時代,
十分偉大。而後輩Android則踩在前輩的肩膀上將人們帶到了基於內容資訊的新時代,更為
先進,卻不過卻由於福士對智能機理解的緩慢、先入為主的想法以及iPhone老前輩長得過
於有魅力而沒遭到應該有的很大的認同。相信在Android已經跨到了3.0,出的手機越來越
多,使用者佔有量越來越大的未來,對其的認同與理解遲早是個趨勢。

 

5.價格
 

毫無疑問,大多數Android手機都比iPhone便宜而所有的Android手機性價比都比iPhone大

Apple在iPhone的價錢上盡顯坑爹的奸商本性。iPhone買的人太多了使得其價格居高不下還
照樣有人買,不得不讚歎Apple的營銷。(Apple的忽悠功數一數二,比如“視網膜屏”就
是最好的例子,本質是“960*640”,但說出來是“視網膜屏”,這轉換一個說法就完全化
腐朽為神奇,頓時覺得牛逼哄哄甩開其他手機幾條馬路了)。高銷量使得其價格虛高了很
久,而對比iPod Touch更能體現出iPhone4的價錢是多麼的、“赤裸裸的”坑爹。而對比之
下,Android手機的價錢就“合理”得多。注意,是“合理”,而不是單純的“便宜”。其
中Android作業系統的開源性也使得在作業系統上的成本能夠大幅降低,更為對使用者合算。
觀察發覺一般很多不是剛出的Android怪獸機過了幾個月的價格都非常非常Amazing。

6.機器特性
 

iPhone就不多說了,相信大家都熟識。只有一點想要說,便是事實上,ip4的螢幕和
Android的主流手機的差距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960*640與800*480的差距其實並不是那麼
明顯(細節控飄吧...就是95分和99分的區別),而甚至有些比如三星的螢幕在很多方面比
iPhone給力,比如可視角、色彩還原度等。

而Android機海的一個好處在於選擇面廣,幾個比較主要的選擇一個是螢幕大小,一個是有
無實體鍵盤。Moto Droid系列的熱賣還是體現實體鍵盤控還是很多的。此外,Android的一
個好處在於它螢幕有4按鍵。正是由於有這四個按鍵使得Android上程式很多都擺脫了狀態
欄及功能條的束縛,能夠用更大的螢幕空間去顯示東西(對比iPhone,比較常見的是程式
上面有一條導覽列用於後退,下面需要有一行功能行,而本身的內容空間就受損了)。這
四個鍵個人認為還是比iPhone的方塊鍵要給力得多,簡單和簡陋之間僅一步之遙,做過火
了就是簡陋。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於Android手機為什麼一直處於一個人們心目中劣勢的地位,總覺得iPhone才是最先進的
,其中手機的硬體及工業設計的變遷也佔據了很大的原因(感謝誠哥指出)。在Android誕
生時,早期的手機(如G1、G2等)由於不成熟,導致硬體設定很不給力,只是個“彎下巴
”的傻大個,直到G3 Hero才稍稍有所好轉。在那時,一台iPhone手機就能單挑所有
Android的手機(注意,是手機,不僅僅是作業系統)。每每有新的Android手機頂以“
iPhone殺手”的名號問世,不久大家就發覺總有這個或那個的硬體硬傷,比如網路攝影機不給
力,運行速度慢等。其中運行速度慢恐怕是給大多數人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而從很早開
始,挑剔的使用者只會去買“完美無瑕”的手機,從早年Nokia和Moto的戰爭就可看出。
Nokia不論在哪方面在當時都是無懈可擊的(N系列最明顯特點),而Moto的手機總是有些
地方特彆強(刀鋒系列薄,ZN5網路攝影機好,Z8音樂等)但每個都有硬傷,結果死得很慘。“
有硬傷不給力的Android手機”這樣的局面一直到以G7 Desire、Motorola Droid(
Milestone)、Nexus One這輩出現才真正有所突破。無懈可擊的硬體設定使得不論在哪個
方面都相比同期iPhone而不遜色,也得到了市場的極大反響。在這個階段,Android手機還
是明顯地較同期iPhone反應慢。而再繼續發展,到了以G10 Desire HD、G11 Desire
Incredible S、Samsung i9000、Nexus S為代表的1GHz+512RAM手機的問世,Android手機
就硬體效果全方位比肩,甚至很多地方超過了同期的iPhone。其流暢度絲毫不亞於iPhone
,在操作過程中十分流暢,已經能滿足常規使用者對於流暢的需求。而時至今日,800*480屏
+雙核+512甚至1G RAM的新一代Android手機,如HTC Sensation,Motorola Atrix,
Samsung Galaxy II則更是應當說完勝於iPhone4。面對這樣快速的變遷,對於使用者而言也
是時候一掃早期形成的對Android手機的第一印象,在選機的時候理智做出判斷了吧。

7.全文總結
 

iPhone適合以下四類使用者:
比較喜歡玩手機遊戲的使用者、比較追求細節體驗的使用者、對電子產品比較恐懼的使用者(
iPhone提供的功能有限,不會令你怕,但都用得上)、想賺錢的開發人員(with Mac)
Android適合使用者:
大多數手機使用者(用於資訊類需求,如上網、微博等)、Geek(沒事可以很方便地寫寫小
toy)、研究人員(Android的開放平台研發起來舒服)

 

附1. Tips
選機Tips:
1.螢幕最好還是3.5及以上的,不然幹什麼都憋屈(上網之類)。對應男人而言,螢幕最適
宜的大小還是3.7/4.0,4.3的屏看起來是巨爽不過會有死角(你單手持大拇指夠不到- -
bbb)所以要權衡。而對女生而言(by 盛)則可以更小一號3.5/3.7。具體要買的時候到一
家實體店去試試手感吧,單手操作。

2.電池也要注意,最好1500mAh及以上,尤其對超大屏(4.3寸)。HTC Desire HD的4.3寸
屏與1230mAh的電板就是純純悲劇的典型,一天一衝都很難撐到。網上“待機時間”這種參
數沒意義,關鍵還是看螢幕開啟的情況下能撐多久。
3.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手機網路攝影機還是挺有用的,除非你是單反族...
4.對於“流暢”而言,1GHz CPU與512記憶體還是必須的
5.通常而言Android手機上市2~3個月及以後入手最為合理,價格趨於平穩。一般剛上市的
手機往往被冠以“怪獸機”的名號炒得虛高,而2~3個月後價格就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區
域很久了。

iPhone使用Tips:
1.越獄是必須的,sbsettings也是必備的
2.用91手機小幫手要謹慎,曾經有次被它整得資料盡失,還是appsync+itunes穩妥
3.MobileMe要趁早辦

Android使用Tips:
1.儘早申請個Google帳號,使得通訊錄、日曆什麼的都能自動同步,iPhone、iPad也能同

2.珍愛電池,遠離動態案頭
3.Amazon Appstore真心比原生market給力,在market裡搜可以找到一個軟體幫你下載
amazon appstore的
4.多用widget,少用案頭捷徑
5.Quick Lookup是神器,多用Share via也會讓你的生活便捷很多

 

附2. Reference
1.apple4us 《iOS 4 的多任務究竟是怎麼回事?》

http://apple4.us/2010/06/what-is

-ios4-multitasking.html
2.果迷網 《iOS的“多任務”》 http://www.guomii.com/posts/3072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