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在很多人眼裡,日本是一個隱忍、充滿禪意的國家。以寺廟、茶道、電子產品而聞名。既傳統,又現代。日本的建築設計、書刊設計受世界矚目。但是不知怎麼的,日本的網頁設計風格很怪異。有點像1998年的網頁風格。 |
在很多人眼裡,日本是一個隱忍、充滿禪意的國家。以寺廟、茶道、電子產品而聞名。既傳統,又現代。日本的建築設計、書刊設計受世界矚目。但是不知怎麼的,日本的網頁設計風格很怪異。有點像1998年的網頁風格。
Rakuten
NicoNicoDouga
Gigazine
看看日本這些最流行的網站(比如 Goo, Rakuten, Yomiuri, NicoNico, OKWave, @cosme),你會發現他們都有共同點:
文字排布緊密
映像品質偏低
網頁欄數太多
亮的刺眼的色彩和閃動的Banner
過度使用一些過時的技術,比如Flash
為什麼其他設計日本人那麼在行,網頁設計這麼糟爛呢?原因有很多,如下:
語言差異
Photo by shootjapan.com
表意文字 – 中文和日文都屬於表意文字,寥寥數語,但是資訊量可以很大。在西方人眼裡看來,這些文字可能看上去混雜無比,但是能夠讓日文使用者在短時間內表達出大量的意思。
缺少強調 – 日文沒有斜體,也沒有大寫字母,不像拉丁語系,很多通過大小寫、傾斜來提供視覺暗示。因此,日文文本的資訊層級組織不是特別容易,設計師需要分欄、配圖來進行資訊分層。
語言障礙 -互連網上大部分程式設計語言是由西方人和英語使用者設計的。很多的資源、資料都是用英文體現的。因此新的技術、趨勢被引入到日本需要一定時間的延遲。
文化差異
危險迴避 – 在日本文化中,不鼓勵冒險和出格的行為。一旦某件事情有了先例,便會有很多人跟隨,不管這種先例是不是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日本的很多流行風格都是如此,略微帶一點保守。
消費意識– 日本人的防範心理很強,往往會仔細閱讀技術規格和產品描述,在做出購買決定前,他們不會輕易的被標題和映像誘惑。“少即是多”的理論在這裡並不適用,日本人需要詳細的產品說明。
廣告意識– 很多日本公司把互連網當成一個推廣平台,而沒把互連網當成強大的綜合工具。在他們眼裡,互連網只是類似宣傳冊,小空間密集資訊宣傳,而不是一種行之有效互動工具。
城市文化 - 漫步東京涉穀,你會被無處不在的霓虹燈廣告“襲擊”,嘈雜的彈球房,喧鬧的人群主要由上班族和學生組成。這種繁雜同樣體現在互連網上。除此之外,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惜地如金,空間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浪費,因此這種理念體現在網頁設計中,日本的網站很少採用留白。
崗位要求 -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的招聘廣告,你會發現往往這麼寫“招聘網路高手”、“招聘網路系統管理員”,讓我感覺彷彿回到了十多年前,那時候公司招IT人,都是要求編碼、運營、設計一手包辦——而現在的日本依然有很多公司這麼幹。所以很多有潛力、有天賦的日本網頁設計師選擇了另謀高就,去別的地方施展他們的才華。
技術差異
Photo by scion_cho
手機後遺症 - 在iPhone還沒流行之前,日本的手機普及率就很客觀,那時日本手機以翻蓋居多,因此移動互連網專門對翻蓋手機進行了最佳化。所以,現在的日本網頁設計深受影響,喜歡把內容塞進狹小的空間裡。
網路字型– 非拉丁語系的字型很少(中文,日本..),主要是因為表意文字跟表音文字不同,每個字都需要重新調節,設計起來非常耗時。因此日本設計師更喜歡用圖片,避免使用不標準的字型。
Windows XP & IE 6 – 儘管軟硬體迅速發展,但是還有很多人在使用Win XP和IE6,尤其是在公司中。
以上,大致就是這麼幾點
漫步東京,總是感覺自己身處於“80年代所設想的未來景象”中,主要歸功於日本的建築。
一方面,我看到了很多日本設計在大量炮製,很落伍,絲毫不考慮到當前的設計趨勢。
另一方面我又看到很多能工巧匠,一絲不苟的在做事情,作品難以置信的美麗實用。
當然,有一部分的日本網頁設計還是不錯的,像UNIQLO,MUJI, CookPad 以及Kinokuniya 的網站,功能與形式兼備。我們來看看吧!
Uniqlo
Ishiyama Senkoh
Toyota Municipal Museum Of Art
Hanamichiya
Swiss
Taromagazine
Takeo Paper Show
原文地址:random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