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設計模式源碼解析之Proxy模式,androidproxy
Android設計模式源碼解析之Proxy模式
本文為 Android 設計模式源碼解析 中 Proxy模式 分析
Android系統版本: 5.0
分析者:singwhatiwanna,分析狀態:完成,校對者:Mr.Simple,校對狀態:已校對
Binder中的代理模式
在說Binder中的代理模式之前,我們需要先看看代理模式的簡單實現,這一部分內容採用了《JAVA與模式》之代理模式這篇文章中的程式碼範例和uml類圖。
1. 模式介紹
代理模式是對象的結構模式。代理模式給某一個對象提供一個代理對象,並由代理對象控制對原對象的引用。
模式的使用情境
就是一個人或者機構代表另一個人或者機構採取行動。在一些情況下,一個客戶不想或者不能夠直接引用一個對象,而代理對象可以在用戶端和目標對象之間起到中介的作用。
2. UML類圖
角色介紹
3. 模式的簡單實現簡單實現的介紹
下面通過一種抽象的方式來實現下代理模式
實現源碼
抽象對象角色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Object { //操作 public abstract void operation();}
目標對象角色
public class RealObject extends AbstractO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 { //一些操作 System.out.println("一些操作"); }}
代理對象角色
public class ProxyObject extends AbstractObject{ RealObject realObject = new RealO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 { //調用目標對象之前可以做相關操作 System.out.println("before"); realObject.operation(); //調用目標對象之後可以做相關操作 System.out.println("after"); }}
用戶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bstractObject obj = new ProxyObject(); obj.operation(); }}
4. 代理模式在Binder中的使用
直觀來說,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個類,它繼承了IBinder介面。從IPC角度來說,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種跨進程通訊方式,Binder還可以理解為一種虛擬物理裝置,它的裝置驅動是/dev/binder,該通訊方式在linux中沒有;從Android Framework角度來說,Binder是ServiceManager串連各種Manager(ActivityManager、WindowManager,etc)和相應ManagerService的橋樑;從Android應用程式層來說,Binder是用戶端和服務端進行通訊的媒介,當你bindService的時候,服務端會返回一個包含了服務端業務調用的Binder對象,通過這個Binder對象,用戶端就可以擷取服務端提供的服務或者資料,這裡的服務包括普通服務和基於AIDL的服務。
Binder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將用戶端的請求參數通過Parcel封裝後傳到遠程服務端,遠程服務端解析資料並執行對應的操作,同時用戶端線程掛起,當服務端方法執行完畢後,再將返回結果寫入到另外一個Parcel中並將其通過Binder傳回到用戶端,用戶端接收到返回資料的Parcel後,Binder會解析資料包中的內容並將原始結果返回給用戶端,至此,整個Binder的工作過程就完成了。由此可見,Binder更像一個資料通道,Parcel對象就在這個通道中跨進程傳輸,至於雙方如何通訊,這並不負責,只需要雙方按照約定好的規範去打包和解包資料即可。
為了更好地說明Binder,這裡我們先手動實現了一個Binder。為了使得邏輯更清晰,這裡簡化一下,我們來類比一個銀行系統,這個銀行提供的功能只有一個:即查詢餘額,只有傳遞一個int的id過來,銀行就會將你的餘額設定為id*10,滿足下大家的發財夢。
package com.ryg.design.manualbinder;import android.os.IBinder;import android.os.IInterface;import android.os.RemoteException;public interface IBank extends IInterface { static final String DESCRIPTOR = "com.ryg.design.manualbinder.IBank"; static final int TRANSACTION_queryMoney = (IBinder.FIRST_CALL_TRANSACTION + 0); public long queryMoney(int uid) throws RemoteException;}
2.建立一個Binder並實現這個上述介面
package com.ryg.design.manualbinder;import android.os.Binder;import android.os.IBinder;import android.os.Parcel;import android.os.RemoteException;public class BankImpl extends Binder implements IBank { public BankImpl() { this.attachInterface(this, DESCRIPTOR); } public static IBank asInterface(IBinder obj) { if ((obj == null)) { return null; } android.os.IInterface iin = obj.queryLocalInterface(DESCRIPTOR); if (((iin != null) && (iin instanceof IBank))) { return ((IBank) iin); } return new BankImpl.Proxy(obj); }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asBinder() { return this;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switch (code) { case INTERFACE_TRANSACTION: { reply.writeString(DESCRIPTOR); return true; } case TRANSACTION_queryMoney: { data.enforceInterface(DESCRIPTOR); int uid = data.readInt(); long result = this.queryMoney(uid); reply.writeNoException(); reply.writeLong(result); return true; } } return super.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 @Override public long queryMoney(int uid)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return uid * 10l; } private static class Proxy implements IBank { private IBinder mRemote; Proxy(IBinder remote) { mRemote = remote; }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asBinder() { return mRemote; } public java.lang.String getInterfaceDescriptor() { return DESCRIPTOR; } @Override public long queryMoney(int uid)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Parcel data = Parcel.obtain(); Parcel reply = Parcel.obtain(); long result; try { data.writeInterfaceToken(DESCRIPTOR); data.writeInt(uid); mRemote.transact(TRANSACTION_queryMoney, data, reply, 0); reply.readException(); result = reply.readLong(); } finally { reply.recycle(); data.recycle(); } return result; } }}
ok,到此為止,我們的Binder就完成了,這裡只要建立服務端和用戶端,二者就能通過我們的Binder來通訊了。這裡就不做這個樣本了,我們的目的是分析代理模式在Binder中的使用。
我們看上述Binder的實現中,有一個叫做“Proxy”的類,它的構造方法如下:
Proxy(IBinder remote) { mRemote = remote; }
Proxy類接收一個IBinder參數,這個參數實際上就是服務端Service中的onBind方法返回的Binder對象在用戶端重新打包後的結果,因為用戶端無法直接通過這個打包的Binder和服務端通訊,因此用戶端必須藉助Proxy類來和服務端通訊,這裡Proxy的作用就是代理的作用,用戶端所有的請求全部通過Proxy來代理,具體工作流程為:Proxy接收到用戶端的請求後,會將用戶端的請求參數打包到Parcel對象中,然後將Parcel對象通過它內部持有的Ibinder對象傳送到服務端,服務端接收資料、執行方法後返回結果給用戶端的Proxy,Proxy解析資料後返回給用戶端的真正調用者。很顯然,上述所分析的就是典型的代理模式。至於Binder如何傳輸資料,這涉及到很底層的知識,這個很難搞懂,但是資料轉送的核心思想是共用記憶體。
5. 雜談優點與缺點優點
缺點
Android技術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