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ity可以算是Android開發人員遇到最頻繁,也是最基本的模組之一。在Android的程式當中,Activity一般代表手機螢幕的一屏。如果把手機比作一個瀏覽器,那麼Activity就相當於一個網頁。在Activity當中,我們可以添加一些Button元素,或者Check
box當。可以看到Activity之間可以進行互相跳轉,例如,按下一個Button按鈕後,可能會跳轉到其他的Activity。和網頁跳轉稍微有些不一樣的是,Activity之間的跳轉有可能傳回值,例如,從Activity
A跳轉到Activity B,那麼當Activity
B運行結束的時候,可能會給Activity A一個傳回值。這樣做在很多時候是相當方便了。
當開啟一個新的螢幕時,之前一個螢幕會被置為暫停狀態,並且壓入曆史堆棧中。使用者可以通過後援動作返回到以前開啟過的螢幕。我們可以選擇性的一處一些沒有必要保留的螢幕,應為Android會把每個應用的開始到當前的每個螢幕儲存在堆棧中。
Activity是由Android系統進行維護的,它也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即它的一個產生、運行、銷毀的一個周期……瞭解Activity的生命週期對程式的設計編寫是非常有益的。
---《Android
開發與實戰》
1、onCreate()
當Activity建立時被調用。
該函數在Acitvity生命週期中只被調用一次。
擁有一個參數,或者為null,或者是通過函數onSaveInstanceState()預先儲存的狀態資訊。
2、onStart()
在Activity即將顯示給使用者時被調用。
3、onResume()
當Activity可以與使用者互動時被調用。
如果需要播放音樂或者動畫,該函數最佳。
4、onPause()
當Activity將要進入後台時被調用。
通常是一個新的Activity啟動並顯示時,這時需要儲存程式持久化資料,比如正在編輯的資料記錄。
5、onStop()
當Activity不在可見並且在一段時間內不會需要時調用。
如果記憶體緊張,該函數可能永遠不會調用,系統會直接結束掉進程。
6、onRestart()
當Activity由Stop狀態重新轉為可見狀態時被調用。
7、onDestroy()
當Activity被銷毀前被調用。
記憶體緊張時,該函數可能永遠不會被調用,系統會直接結束掉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