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搭建UI架構
搭建UI架構需要我們根據產品的導航模式來設計,市場上常用的導航模式有如幾種:
我們的app如果不出意外一定是其中的一種導航模式,一般線框圖出來我們就應該知道即將要開發的app長什麼樣子,開發人員不必等視覺稿和素材出來才開始動工,我們先大致搭個架子,等視覺稿出來之後我們再做調整。
選用開發庫
一般我們app涉及到的庫會有:
- UI架構(比如下拉重新整理PullToRefresh、側滑菜單Slidingmenu)
- 網路請求庫(比如okhtttp、AndroidAsyncHttp、Volley)
- 資料操作庫(比如GreenDao、Ormlite)
- 圖片緩衝架構(比如Universal-Imageloader)
- 資料解析庫(比如Gson)
之所以要選用這些庫,肯定是為了避免重複造輪子,在開發效率的角度來說,選用優秀的開源庫能大大縮短開發週期和提高開發效率,但從個人提升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可能就成了一個只會用API的程式猿了,如果想提升的話,造輪子或者分析這些優秀的原始碼是一個不錯的途徑。
第三方服務整合
我們開發app的時候,肯定會遇到一些需求,比如推送的需求、自動升級、資料統計、社會化分享、使用者反饋等等,然而對於一個剛起步的企業或者個人開發人員的話,全都要自己去開發的話,那豈不是累死,像推送這種有一定的技術門檻,能做好都能成立一家公司了,所以選用一些第三方服務是一個可選之舉。如果說你以後做大了,用第三方怕不好控制,那就自己做唄,有錢任性招兵買馬就自己做,誰叫咱有錢呢。
前面這些東西開發一個app夠了,開發出來能不能用還得有靠譜的測試,有沒有crash,操作流不流暢,體驗好不好才會有使用者去用。這裡不從產品的角度去評判一個app的好與壞,程式員要考慮的是從代碼層面、效能層面去讓我們的app變得更好。
雲測
我們開發完畢之後,需要給測試工程師進行基本的功能需求測試,他們傳統的做法就是根據事先寫好的測試案例來做迴歸測試,再把測試出來的bug反饋給工程師,工程師再去修bug,但這樣實在是太不靠譜了,有時候我們太在意功能而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體驗,給使用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你這個app夠不夠驚豔,夠不夠流暢,使用者可能根本就不在乎你這個功能做的有多牛逼。所以我們更應該從非功能性方向去做測試,我們的目的是讓使用者用的爽,而不是加一些亂七八糟的功能。那怎麼測非功能性的一些因素,這裡就要提到『雲測』這個東西,因為現在裝置太多了,如果公司要買一堆裝置來做測試,那得多少成本,況且裝置更新得太快,你根本就跟不上,所以就有了雲測這個東西,它是一個雲測試平台服務,提供了一大批主流機型,我們就直接省去購買裝置的成本,還能得到完善的測試報告。
再來說一下它的好處:
- 終端雲,省去測試裝置購買租賃成本
- 高效率 節省測試人員成本及時間
- 包含相容性測試、效能測試、功能測試
- 操作簡單、詳細測試報告產生
這麼多好處,你在缺少測試工程師的時候,不去嘗試那實在說不過去。
打包上線
前面的開發環節、測試環節都沒問題之後,你離實現一個app的完整開發就不遠了,正常的互連網公司,會把簽名打包的apk給到運營,交給他們去寫文案,上傳到應用渠道,讓渠道給我們去首發和推廣。如果是個人開發人員,這些工作就得我們自己做了。
App開發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