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硬體利潤攤薄,其軟體能否續寫利潤神話?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標籤:image   roi   勝利   情境   投資   消費者   機制   better   廠房   

蘋果靠硬體起家,賺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iPhone/iPad設計之精美,把電子產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都淋漓盡致得表現出來,喬幫主說他們重新發明了手機,一點都不為過,甚至有些謙虛,也正因如此,消費者把越來越多的錢花費到了iPhone/iPad的優秀硬體之上:iPhone3Gs到iPhone4的升級,是一種爆炸性的感官體驗升級,玻璃機身,清澈透明、清純靚麗,消費者恨不得要和她談戀愛,很多娛樂明星也常常用“一部iPhone4”來提升自己的時尚指數;iPhone5s是迄今為止蘋果銷量最佳的機型,尤其是以土豪金為代表的機身更是風靡全球,要知道土豪給iPhone5s花點錢,簡直都是洒洒水的事兒;隨後的iPhone6/6Plus則簡單粗暴,顯示螢幕擴大一圈之後,助推2015財年成為蘋果最佳的財年,iPhone7/8的雙網路攝影機,防水功能,雖然不是爆款的硬體,但情緒穩定的果粉們向來不吝金錢來購買最新式的硬體,蘋果也因此保有一些利潤。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競爭者逐漸崛起,品牌間的人才置換也越發頻繁,曾幾何時,蘋果也曾陷入離職潮,這些天才們帶著自己的創新靈感,滲透到各路品牌商中,於是如你所見,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款手機和iPhone手機相同,卻能找到1000種手機和iPhone相似,自然地,蘋果也沒有以前“硬了”。

硬體之殤,利潤卒於品質過剩

地球人都知道蘋果硬體品質過硬,卻鮮有人知道,這種品質過硬或者說叫品質過剩,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的。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喬布斯和哈維的故事,他們常常泡在實驗室裡,不眠不休,爭論iPhone外觀顏色的種種色素搭配,是5%還是6%?大佬們的爭論不止於實驗室裡的理論研究,更會傳遞到供應商那裡做實打實的工程驗證,這種“尋找最佳”的驗證,一般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要迴圈幾次才能做到最佳。

iPhone手機有上百顆物料,幾乎每一種都是關鍵物料,莫說整合電路、顯示器、電池、網路攝影機這樣的大型物料,就連螺絲、排線、小貼紙等等都不能有絲毫馬虎。拿螺絲舉例,相信很多人都記得iPhone4的死亡之握,這是因金屬外框會作為iPhone之天線,人體作為導體使之發生異常通路,從而造成訊號異常,以此做推理,螺絲屬於金屬類,且和同外框緊密相連,大小、形狀、貼合方式都會對訊號產生影響,或許這就是為什麼iPhone螺絲需要大大小小、常常短短、琳琅滿目,肯定是用來迎合天線系統的變態需求,如此複雜的螺絲又衍生出更加複雜的內部設計,更加淩亂的製造過程,大大影響良品率,而這些都會摺合成錢來體現到iPhone最終的售價裡。

此外,自iPhone7開始的產品,蘋果都增加了兩個網路攝影機和防水功能,以及亮黑色的外觀,這些特性並沒有引爆手機銷量,卻帶給整個產業鏈巨大的負擔,在筆者看來就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品質過剩:

首先是雙網路攝影機的供應商,要承擔雙倍的製造風險,因這個組件合二為一,任何一部分有缺陷就會報廢整個組件,而且網路攝影機對於溫度、濕度、空氣中的靜電和塵土都非常敏感,從設計到生產,再到物流運輸、倉庫儲存都需要一套非常嚴格的管理體系,雙網路攝影機的要求需等比例增加一倍,何況,它還要佔據手機更大空間,留給電池、主機板的空間進一步縮小;其次,筆者一直認為智能手機的防水功能就是個雞肋,事實上,消費者把手機扔到水裡的幾率並不高,平均每3年才掉到水裡一回,而依靠現在平均的換機頻率,iPhone7還沒有來得及展示其防水功能就已經被換掉了,防水雖然雞肋,卻對手機的組裝生產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工序的精密度大大提升,最重要的是,全部手機在出廠前都要測試其“防水效能”,也就是說,他們真地要把“剛剛製造出來”的手機扔到水裡,然後再撈出來進行功能測試,這情境讓我想起了“大革命時期的鍊鋼爐”,最後,是世間罕見的亮黑色,這種“奢華”的顏色,不僅要求大幅精進的拋光技術,更對生產環境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如此靚麗,卻相當脆弱,空氣中的顆粒物都能輕鬆地在亮黑面上留下一道深深地疤痕,從而報廢掉整個外框…

熟悉電子行業的人都知道,硬體製造不同於編寫代碼或者圖紙設計,容不得反覆地變更,材料費用、人工費用都要平攤進最終的產品價格中去,廠房、裝置、公用設施都在隨著時間推移而進行折舊,時間就是金錢,在電子製造業來說,真得是一句無可辯駁的真理。近年來,蘋果在硬體方面創新乏力,只是增加了一些噱頭式設計,非常容易導致品質過剩,況且,他們向來遵循“Better and better”的理念,舊款效能一個不丟,一直增加新東西,造成整個產業鏈成本大幅度上漲,而迫於華為、Vivo等競爭者,蘋果又不敢貿然抬價,事實上,iPhone X售價9000塊,價格的上漲基本上源於其物料、製造成本,一個雞肋式的Face ID,讓整個產業鏈殫精竭慮,卻沒有提振任何銷量。在這種背景下,蘋果不得不向供應商施壓,試圖把壓力轉嫁出去,偶爾奏效,但硬體利潤神話已然破滅。

軟體為王,蘋果已到轉型的十字路口

大概全世界的人都喜歡“有形”的東西,消費者更願意把錢花在“房屋、車子、食物”上,只有買到了實體東西,心理才踏實,於是如你所見,健身卡、養生之道,教育課程的售賣向來要比智能手機要難得多。好在,隨著科技工具的全面最佳化,加之,媒體推波助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服務,開始願意“花錢購買服務”。如前文所述,蘋果硬體的利潤已被嚴重消耗和攤薄,目前蘋果的應對策略是轉嫁給供應商,說白了就是讓夥伴少賺一點,自己維持不變,但這個策略已經遭遇到了產業鏈的反抗,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蘋果的訂單食之無味,事實上,蘋果和整個產業鏈只是在“拿自己的優勢來對抗時代的趨勢”,是斷然不會取得勝利的,或許,蘋果需要換一個維度來維持利潤神話:既然硬體利潤不在,何不轉型軟體服務,好像微軟一樣,僅憑售賣作業系統就盆滿缽溢。

談到手機的作業系統,相信沒有人否認iOS的優秀,在穩定性、安全性、反應靈敏度上都完全碾壓Android,這些年來iOS一直擔任蘋果硬體的推動者,它的每一次升級都會讓一些iPhone變成磚頭,或者拖慢運行速度,從而慫恿消費者購買新機。其實,蘋果完全可以考慮開放iOS,把這套系統售賣給手機製造商,Android之所以免費,正在於效能差以及要提升佔有率,而以iOS的優秀,他們完全可以向手機製造商收取一定數額的費用,筆者預測,未來的智能手機將更加個人化,消費者可以購買裸機,甚至零組件自行組裝,而後再購買一張iOS系統安裝盤,恰似現在的PC操作模式;事實上,蘋果的軟體服務不止於iOS系統,還包含著Apple Music/Podcast等業務,而且基於大面積的硬體基礎,他們能收集到無數使用者的行為資料,經過雲端運算和Big data分析之後,亦能給出使用者專業性的有效指導,另外,庫克本人非常重視增強現實AR技術,他們準備召回25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向這個領域發起超大規模的投資,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消費者就能通過iPhone手機來觀看籃球比賽,身臨其境、無影隨行…

持家、做生意、辦企業都不能一成不變,微軟是軟體大王,但也正在增加自己的重金屬含量;蘋果靠硬體發跡,轉型服務企業也未可知。利潤神話只是經營結果,更精彩的篇章來自於CEO對於未來的精準而大膽預測,和隨之而來的快速轉型,顯然,蘋果依舊如日中天,但已經到了轉型路口。(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蘋果硬體利潤攤薄,其軟體能否續寫利潤神話?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