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Byte、bps、Bps、pps、Gbps的詳細說明bit
電腦記憶體中最小的單位,在二進位電腦系統中,每一bit 可以代表0 或 1 的數位訊號。
Byte
位元組單位,一般表示儲存介質大小的單位,一個B(常用大寫的B來表示Byte)可代表一個字元(A~Z)、數字(0~9)、或符號(,.?!%&+-*/),但中文字需要2個Byte。
1 Byte = 8 bits
1 KB = 1024 Bytes
1 MB = 1024 KB
1 GB = 1024 MB
注意:在計算儲存介質大小時,需要用2的n次方來換算(1KB
= 2^10 Bytes)。
bps
“bits per second”常用於表示資料機及網路通訊的傳輸速率。例如GigabitEthernet連接埠:
5 minute input rate 38410000 bits/sec, 6344 packets/sec
382410000 bits/sec = 382.41Mbps
所以常說的快速乙太網路能達到百兆傳輸,其實實際傳輸檔案大小只有10MB = 100Mb
注意:在計算傳輸速率時,直接用1000來換算(1 Mb =
1000 Kb = 1000,000 bit)。
Bps
“Byte per second”電腦一般都以Bps顯示速度,但有時會跟傳輸速率混淆,例如ADSL宣稱的頻寬為1Mbps
,但在實際應用中,下載速度沒有1MB ,只有1Mbps/8 = 128kBps
也就是說與傳輸速度有關的b一般指的是bit。
與容量有關的B一般指的是Byte。
pps - 包轉寄率
包轉寄率標誌了交換器轉寄資料包能力的大小。單位一般位pps(包每秒),一般交換器的包轉寄率在幾十Kpps到幾百Mpps不等。包轉寄速率是指交換器每秒可以轉寄多少百萬個資料包(Mpps),即交換器能同時轉寄的資料包的數量。
包轉寄率以資料包為單位體現了交換器的交換能力。
Gbps - 背板頻寬
交換器的背板頻寬,是交換器介面處理器或介面卡和資料匯流排間所能吞吐的最大資料量。背板頻寬標誌了交換器總的資料交換能力,單位為Gbps,也叫交換頻寬,一般的交換器的背板頻寬從幾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換器的背板頻寬越高,所能處理資料的能力就越強,但同時設計成本也會越高。
從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判斷一台交換器背板頻寬的可用性:
1、(所有連接埠容量×連接埠數量×2)小於等於背板頻寬,可實現全雙工系統無阻塞交換,證明交換器具有發揮最大資料交換效能的條件。
2、滿配置輸送量(Mpps) =
滿配置GE連接埠數×1.488Mpps,其中1個千兆連接埠在包長為64位元組時的理論輸送量為1.488Mpps。
GE連接埠理論輸送量-1.488Mpps
乙太網路傳輸最小包長是64位元組。包轉寄線速的衡量標準是以單位時間內發送64byte的資料包(最小包)的個數作為計算基準的。
對於千兆乙太網路來說,計算方法如下:
1000Mbps/((64B+8B+12B)×8bit)=1.488095pps
說明:當乙太網路幀為64Byte時,需考慮8Byte的前置字元和12Byte的幀間隙的固定開銷。
在乙太網路中,每個幀頭都要加上了8個位元組的前置字元,前置字元的作用在於告訴監聽裝置資料將要到來。然後,乙太網路中的每個幀之間都要有幀間隙,即每發完一個幀之後要等待一段時間再發另外一個幀,在乙太網路標準中規定最小是12個位元組,然而幀間隙在實際應用中有可能會比12個位元組要大,在這裡我用了最小值。每個幀都要有20個位元組的固定開銷。(另外這20位元組的資訊是不能通過抓包軟體抓下來的)
因此一個全雙工系統線速的千兆網路連接埠在轉寄64Byte包時的包轉寄率為1.488Mpps。
以下是常用網路連接埠的包轉寄率:
1、萬兆乙太網路:14.88Mpps
2、千兆乙太網路:1.488Mpps
3、百兆乙太網路:0.1488Mpps
轉載自:[http://www.zhaoc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