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磁碟管理
df命令
功能:檢查檔案系統的磁碟空間佔用情況。可以利用該命令來擷取硬碟被佔用了多少空間,目前還剩下多少空間等資訊。
文法:df [選項]
說明:df命令可顯示所有檔案系統對i節點和磁碟塊的使用方式。
該命令各個選項的含義如下:
-a 顯示所有檔案系統的磁碟使用方式,包括0塊(block)的檔案系統,如/proc檔案系統。
-k 以k位元組為單位顯示。
-i 顯示i節點資訊,而不是磁碟塊。
-t 顯示各指定類型的檔案系統的磁碟空間使用方式。
-x 列出不是某一指定類型檔案系統的磁碟空間使用方式(與t選項相反)。
-T 顯示檔案系統類型。
du命令
du的英文原義為“disk usage”,含義為顯示磁碟空間的使用方式。
功能:統計目錄(或檔案)所佔磁碟空間的大小。
文法:du [選項] [Names…]
說明:該命令逐級進入指定目錄的每一個子目錄並顯示該目錄佔用檔案系統資料區塊(1024位元組)的情況。若沒有給出Names,則對目前的目錄進行統計。
該命令的各個選項含義如下:
-s 對每個Names參數只給出佔用的資料區塊總數。
-a 遞迴地顯示指定目錄中各檔案及子孫目錄中各檔案佔用的資料區塊數。若既不指定-s,也不指定-a,則只顯示Names中的每一個目錄及其中的各子目錄所佔的磁碟塊數。
-b 以位元組為單位列出磁碟空間使用方式(系統預設以k位元組為單位)。
-k 以1024位元組為單位列出磁碟空間使用方式。
-c 最後再加上一個總計(系統預設設定)。
-l 計算所有的檔案大小,對永久連結檔案,則計算多次。
-x 跳過在不同檔案系統上的目錄不予統計。
dd命令
功能:把指定的輸入檔案拷貝到指定的輸出檔案中,並且在拷貝過程中可以進行格式轉換。可以用該命令實現DOS下的diskcopy命令的作用。先用dd命令把磁碟片上的資料寫成硬碟的一個寄存檔案,再把這個寄存檔案寫入第二張磁碟片上,完成diskcopy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將硬碟上的寄存檔案用rm命令刪除掉。系統預設使用標準輸入檔案和標準輸出檔案。
文法:dd [選項]
if =輸入檔案(或裝置名稱)。
of =輸出檔案(或裝置名稱)。
ibs = bytes 一次讀取bytes位元組,即讀入緩衝區的位元組數。
skip = blocks 跳過讀入緩衝區開頭的ibs*blocks塊。
obs = bytes 一次寫入bytes位元組,即寫入緩衝區的位元組數。
bs = bytes 同時設定讀/寫緩衝區的位元組數(等於設定ibs和obs)。
cbs = byte 一次轉換bytes位元組。
count=blocks 只拷貝輸入的blocks塊。
conv = ASCII 把EBCDIC碼轉換為ASCIl碼。
conv = ebcdic 把ASCIl碼轉換為EBCDIC碼。
conv = ibm 把ASCIl碼轉換為alternate EBCDIC碼。
conv = block 把變動位轉換成固定字元。
conv = ublock 把固定位轉換成變動位。
conv = ucase 把字母由小寫轉換為大寫。
conv = lcase 把字母由大寫轉換為小寫。
conv = notrunc 不截短輸出檔案。
conv = swab 交換每一對輸入位元組。
conv = noerror 出錯時不停止處理。
conv = sync 把每個輸入記錄的大小都調到ibs的大小(用NUL填充)。
fdformat 命令
磁碟片是使用者常用的儲存介質之一。磁碟片在使用之前必須先作格式化操作,然後可以用tar、dd、cpio等命令儲存資料,也可以在磁碟片上建立可安裝的檔案系統。
功能:低階格式化磁碟片
文法:format [-n] device
說明:該命令的作用是對磁碟片進行格式化。
-n 磁碟片格式化後不作檢驗。
device 指定要進行格式化的裝置,通常是下述裝置之一:
/dev/fd0d360
/dev/fd0h1200
/dev/fd0D360
/dev/fd0H360
/dev/fd0D720
/dev/fd0H720
/dev/fd0h360
/dev/fd0h720
/dev/fd0H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