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linux基礎知識
北橋:高速匯流排
南橋:低速匯流排
進程:程式啟動並執行執行個體,副本
進程環境切換:cpu分配給程式啟動並執行時間是分區的。如果當程式運行了第二條指令後cpu時間已經耗完,此時需要進行進程切換。而切換前必須儲存當前進程的所有狀態,稱為保護現場。而當再次輪到該程式運行時需要切換至cpu上,並且恢複為原來的狀態,稱為恢複現場。
核心負責完成進程切換,因此佔據CPU的資源和記憶體資源。但是此過程中並無生產力。因此,如果進程切換過於頻繁,則效率低下。
GCC:GNU C Complier。過程:預先處理-->編譯-->彙編-->連結
IO控制器,適配器:整合於內部為控制器,外置則為適配器。其中有鍵盤IO控制器,硬碟IO控制器等,其作用將CPU發出的指令到硬體中執行,將電氣特性轉換為數字特性的工具。
進程由父進程fork自身而來。如在shell下執行ls,則ls的父進程為shell
父進程先向核心申請,啟動一個結構。子進程啟動後並無自己的記憶體,而是指向了父進程的記憶體空間來裝載自己的程式。
最佳佔比:使用者空間/核心空間 = 7/3
Linux:全稱GNU/Linux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協定過於苛刻,因此後來出現其他開源協定如BSD協定,Apache協定等。它們都比GPL鬆散,哪怕自己修改程式或者項目的10%也能認為自主開發。
LGPL:更加寬鬆和簡單的GPL,可以以庫調用的方式調用別人的庫以供自己做商業用途。
開源並不是免費,別人依舊擁有著作權,因此不能侵犯別人的著作權。
著作權:copyright。 開源著作權:copyleft
三大Linux發行版:redhat,suse,debian
核心功能:檔案系統,網路通訊協定棧,進程管理,加密/解密,驅動程式(核心和硬體之前的橋樑)
地址空間:ROM+RAM
ROM:加電自檢,cpu定址地址空間的組成部分。
庫:二次封裝的系統調用,也可能僅僅為一些簡易功能的封裝。
POSIX規範:可移植作業系統。目的是移植應用程式。Linux遵循posix規範,遵循標準的API。
應用程式運行需要ABI。
init:作業系統(指Linux)的第一個進程,專門負責產生其他進程,為所有進程的父進程,使用者空間啟動的第一個進程,為核心的使者。
rc版:發行候選release candidate
核心版本:主線版mainline,穩定版stable,長期維護版longterm
核心版本號碼:主要版本號(引入新機制).次版本號碼(重大改變).修正號(發行號,如修複漏洞)
Linux終端:
串列終端:/dev/ttyS#
物理終端:系統初始化時終端/dev/console
虛擬終端:附加在物理終端上,能夠切換的終端。此時系統已經啟動完畢,如tty1~tty6
偽終端:也叫類比終端,為遠端連線終端或gnome介面選擇的terminal。如pts/#
Linux哲學思想:
一切皆檔案
由眾多目的單一的應用程式完成複雜任務,一個程式只做好一件事
盡量避免跟使用者互動
使用文字檔儲存配置資訊
提供機制,而非策略
自由軟體的含義:
自由使用
自由學習和修改
自由建立衍生版
目錄不是檔案夾,而是索引
本文出自 “嘟教授” 部落格,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jaywin.blog.51cto.com/10784772/1891617
電腦基礎名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