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CP/IP模型從低到高依次為: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應用程式層。
每一層負責不同的功能:
1)鏈路層,有時也稱作資料連結層或網路介面層,通常包括作業系統中的裝置驅動程式和電腦對應的網路介面卡。它們一起處理與電纜(或其他任何傳輸媒介)的物理介面細節。
2)網路層:負責對資料包進行路由選擇和儲存轉寄。網路層的協議有:IP,ICMP,IGMP,ARP,RAPR,OSPF,IPX。網路層的資料的單位稱為分組或資料包。
3)傳輸層:傳輸層是模型中從下到上第一個提供端到端,即進程到進程的層次。應用程式層與運輸層使用端到端(end-to-End)協議。但是,網路層提供的卻是逐跳動(Hop-by-hop)協議。傳輸層的協議有:TCP、UDP、SCTP等。傳輸層資料的單位稱為報文或資料區段。
4)應用程式層:應用程式層為作業系統或者網路應用程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應用程式層的協議有:
telnet(基於TCP,預設連接埠:23)
FTP(基於TCP,預設連接埠,21(控制)/20(資料傳送))
HTTP(基於TCP,預設連接埠:80)
SNMP
DNS(基於UDP)
SMTP
SSH(基於TCP,預設連接埠:22)
國際標準組織(ISO)提供的網路體繫結構模型,稱為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通常簡稱為OSI參考模型。OSI有七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物理層、資料連結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展示層、應用程式層。然而,由於TCP/IP協議模型的應用廣泛,TCP/IP模型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國際標準。TCP/IP與OSI參考模型的對應關係如下:
| OSI參考模型 |
TCP/IP協議 |
每層包含協議 |
裝置 |
| 應用程式層(Application) |
應用程式層 |
HTTP,SNMP,FTP,SMTP,DNS,Telnet,TFTP |
|
| 展示層(Presentation) |
| 會話層(Session) |
| 傳輸層(Transport) |
傳輸層 |
TCP,UDP,SCTP |
|
| 網路層(Network) |
網路層 |
IP,ICMP,RIP,OSPF,BGP,IGMP,ARP,RARP |
路由器,三層交換器 |
| 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
鏈路層 |
|
橋接器(較少使用),乙太網路交換器(二層交換器),網卡(一半物理層,一半鏈路層) |
| 物理層(Physical) |
|
中繼器,集線器 |
參考資料:
1. 《電腦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第四版)1.5
2. 《TCP/IP詳解 卷1:協議》1.2
3. http://www.ha97.com/3215.html
【電腦網路】電腦網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