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OSI七層協議體繫結構域TCP/IP四層體繫結構對比
ISO/OSI模型,即開放式通訊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國際標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試圖使各種電腦在世界範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準架構,簡稱OSI。
TCP/IP協議模型(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包含了一系列構成互連網基礎的網路通訊協定,是Internet的核心協議,通過20多年的發展已日漸成熟,並被廣泛應用於區域網路和廣域網路中,目前已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TCP/IP協議簇是一組不同層次上的多個協議的組合,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四層協議系統,與OSI的七層模型相對應。
二、TCP/IP分層模型
1.應用程式層
應用程式層的任務是通過應用進程間的互動來完成特定網路應用。應用程式層協議定義的時應用處理序間通訊和互動的規則。
這裡的進程就是指主機中正在啟動並執行程式。對於不同的網路應用需要有不同的應用程式層協議。
比如:支援全球資訊網應用的HTTP協議,支援電子郵件的SMTP協議,支援檔案傳送的FTP協議等。
應用程式層互動的資料單元為報文。
2.運輸層
運輸層的任務就是負責兩個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訊提供通用的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
由於一台主機可同時運行多個進程,因此運輸層有複用和分用的功能。
複用:就是多個應用程式層進程可同時使用下面運輸層的服務。
分用:分用與複用相反,是運輸層把收到的資訊分別交付上面應用程式層中的相應進程。
運輸層主要的兩個協議:
1)傳輸控制通訊協定TCP:提供連線導向的、可靠的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其資料轉送的單位是報文段。
2)使用者資料包通訊協定UDP:提供不需連線的、盡最大努力地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不保證資料轉送的可靠性),其資料轉送的單位是使用者資料報。
3.網路層
網路層負責為封包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訊服務。
在發送資料時,網路層把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使用者資料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
4.資料連結層
資料連結層簡稱為鏈路層。
兩台主機之間的資料轉送,總是在一段一段的鏈路上傳送的,這就需要使用專門的鏈路層的協議。
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傳送資料時,資料連結層將網路層交下來的IP資料報組裝成幀,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上傳送幀。
每一幀包括資料和必要的控制資訊(如同步資訊、地址資訊、差錯控制等)。
在接收資料時,控制資訊使接收端能夠知道一個幀從哪個位元開始和到哪個位元結束。
這樣,資料連結層在收到一個幀後,就可從中提取出資料部分,上交給網路層。
5.物理層
物理層上傳輸資料的單位是位元。
解釋位元代表的意思,不是物理層的任務。
傳輸資訊所利用的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光釺等,並不在物理層協議之內而是在物理層協議的下面。
電腦網路——TCP/IP協議族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