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問題求解》總結——2014年CCF電腦課程改革導教班(2014.07.11)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標籤:ccf   導教班   電腦問題求解   陳道蓄   李曉明   

一:引言    “心想事成”,這是自己獲得導教班學習機會的最佳概括。2013年年末學習李曉明老師的《人群與網路》課程;隨後網路認識煙台大學賀利堅老師,瞭解到2013年導教班的學習內容;註冊成為CCF會員,進而提交申請書並被錄取為學員。     二:一周學習總結    一周學習時間很短,收穫良多。除了課堂教學,優良的培訓環境(北京懷柔區紅螺園飯店,離市區坐公交車需要2個小時),讓學員與老師能夠專註交流,早中晚的餐桌交流成為了保留節目。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儘可能與陳老師、李老師等同桌。羅斯福總統有“爐邊談話”,這次有“餐桌交流”,幾乎每次交流時間都在半小時以上,甚至長達一小時。 2.1 教    一周的學習,整理了陳老師的一些主要觀點,內容如下。    · 觀點1:學生不學,主要是我們教得太多。    雖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但還是被深深震撼。學生為什麼不預習?學生為什麼沒興趣?學生為什麼考前複習三天就可以通過?學生為什麼考試/作業作弊?……這些問題都可以從觀點1找到部分答案。俗語道,“咀嚼好的米飯沒人吃”。當我們在課堂上完整講述課本上的概念,不做作業與預習也沒有任何差異的時候,就開始磨滅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    · 觀點2:課時太多佔據了學生學習的時間。    很多時候我們老師都感覺課時不夠,希望能夠增加課時。陳老師讓我們逆向思考:“如果課時變為現在一半,在不減少內容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怎麼做?”,不做加法做減法。當我們思考“學生為什麼需要學習這門課程(這個知識點)?”而重新整合課程內容時,我們應該思考哪些是“道”(需要我們引導與梳理),哪些是“術”(需要學生實踐,從練習中獲得經驗與感悟)。也就是我們希望通過課程對學生的四個方面產生影響:意識(熏陶與引導)、知識(梳理與講解)、能力(指導下的實踐)、技能(足夠的訓練)。    · 觀點3: 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重心在“基礎”,而非“技術”。    社會技術更新越來越快,學校與專業緊跟社會技術潮流,往往會限制了自身的發展。以如物聯網專業為例,培養方案絕非簡單拼湊出若干門電腦與通訊課程,而是應該重視對學生電腦與通訊的思維培養,畢業後能夠與電腦和通訊方面的人才溝通交流,能夠在較高層次整合兩方面的資源。    · 觀點4:教師的有限責任。    教師,特別是高校教師,不能成為學生的保姆,哄著學生學習,餵給學生知識。教師有責任明確教學目標,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讓課堂有趣,讓學生有收穫;學生也有責任按照老師的要求預習、做作業、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模糊了責任的邊界,也會迷失我們的教學目標。    另外,綜合學生經常反映“電腦專業課程內容太多,但沒有一門很深”,導教班上陳老師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如果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則會讓此問題反覆出現,但每次出現的形式可能都不一樣;不是包括儘可能多的問題,而是讓重要的問題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學    重新做了一周的學生,再一次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了深切的感受。教師有時一天需要上4節課(甚至6節課),但講台下的學生聽4節課(或6節課),兩者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即使如陳老師這樣精彩的講授,能夠不分心的學員都很少;更何況更多的學生是在 缺乏學習動機、不瞭解學習內容 的情況下,聽著老師念著整版整版文字的PPT。如果說我們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教師“堅守了崗位”,但遠沒有盡到職責。    崗位職責,“職”為工作範圍;“責”為需要達成的目標與效果。教師的重心不在於“教了什麼”,而在於學生“掌握了什麼”。缺乏效果的課堂,其實是對老師與學生時間的浪費。    “以學習者為中心”,這個中心包括學生學習時的感受與學習的深度。 2.3 學員間交流與感受    學習不僅限於和教師的交流,40多個來自不同高校的教師同行,也是一個學習的寶藏。在交流過程中,有如下收穫與感受。    ·感受1: 教師與管理員之間缺乏有效交流。    武夷學院的梁洪濤老師目前在教務處工作。在周四爬山時,一路請教了教務人員對教師的看法與要求。其中梁老師指出的“80%以上的教師沒有做過真正的教案”,這一句話說到自己的痛處,因為自己除了開課前提交一個教學周曆外,就只剩下教學PPT了。甚至我們教師在訂購教材時,會選擇提供完整教學PPT的教材,以節省備課時間。便捷的同時讓我們不再深入思考,亦如學生如果能夠在課堂上看到教師完整講述書中概念,從而不會提前預習一樣,人都是懶惰的。    ·感受2:教師的抱怨比行動多。    國內外都是“重科研輕教學”,但為什麼會造成中外的巨大差異?在於教師的崗位底線。我們在教授他人的孩子,同時自己的孩子請他人教授。如果自己做不到盡職盡責,堅守教師的教學底線,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抱怨中小學教師的不負責任。    身教重於言教。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在《迴歸大學之道》中提到,“只有高水平的教師的高投入,才能感染和引領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為通識教育開闢廣闊的可能性,這樣,‘怎麼教’比‘教什麼’更加重要”。三明學院的張鳴華老師對教學的執著與付出,值得我們欽佩。雖然張老師在探索的道路上有過挫折,但其身教的效果可能勝過技能的傳授;而且,只要張老師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再實踐,則一定會比大部分教師走得更遠。煙台大學的賀利堅老師亦如此。    ·感受3:教師的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提出的大學本科教育八大目標:1.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2. 批判性思維能力;3. 道德推理能力;4. 公民意識; 5. 適應多元文化的素養; 6. 全球化素養; 7. 寬廣的興趣與知識面;8. 就業能力。在目標較為清晰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思考應該使用怎樣的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支援條件來達成目標。    而我們教師自己,應該有意識的提高這些能力,特別是“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聆聽陳老師、李老師的語言,能夠感受到其深厚的語言功底與淵博的知識寬度(廣度),而且語助詞等都非常少。“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加強閱讀、總結,是提高表達能力的不二法門。    ·感受4:教師應該具備基本的礼儀技能。    總的來說,高校教師比較不修邊幅;但整潔清爽的容姿對學生的審美與學習興趣會產生影響。自己剛開始參加工作時有師兄提醒,“上班時間不要穿後跟不明顯的涼鞋”,“走進教室不應該穿很休閑的七分褲(很多褲袋子)”,雖然當時聽到這些話很難受,但讓自己一生受益。    ·感受5: 教學方法勝過精美PPT。    煙台大學的周世平老師,以及三明學院的張鳴華老師,都在使用OJ平台開展編程教學(陳老師的課程也是)。OJ平台及時的反饋與同學之間的競賽氛圍,使學生的編程技能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實這也暗合了前面陳老師提到的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正確方式。
三:教學計劃與方向 3.1 重新思考教學內容    下學期承擔《離散數學》與《資訊組織與檢索》兩門課程。將按照陳老師提出的“如何建設一門課”的步驟(圖1),思考教學目標,在暑假中寫出較為完整的“課程指南”,並在CSDN部落格上公布。
圖1:如何建設一門課(摘自陳道蓄老師講義)
3.2 引入OJ平台    在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準備合適的編程作業,供學生學習與實踐。計劃使用杭電的OJ平台,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總結能力,繼續使用CSDN部落格作為學生作業分享的網上平台。3.3 部分引入引導性教學    結合“課程指南”,在教學準備中引入“引導式教學”方法。在“貓鼠博弈”(教師要求預習與作業,學生忽略要求)中,瞭解學生真實想法。逐步提高自己對內容的把握能力。另外,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加大“變化緩慢”的計算思維的引導(自己需要提高很多)。 3.4 閱讀、學習、總結與分享    堅持每盩厔少閱讀一本書的習慣;力爭每學期學習一門網路課程(以拿到認證為準);通過部落格、微博等方式和學生、同行分享與交流。 四:困惑與問題(1)二本高校教師參與到慕課浪潮中,應該怎樣定位自己?    自己初步答案為:自己利用慕課平台學習;利用慕課平台內容輔助教學(作為資料與學習來源);利用膝上型電腦等簡易工具製作少量的“微課”(針對重點、痛點)。(2)翻轉課堂、慕課 與 引導式教學 之間的異同?    引導式教學需要學習者提前自主探索(預習),類似於翻轉課堂的視頻學習;而後課堂上的互動交流也相似。    慕課,好像學生比較容易缺失“自主深度探索”這一環,不知道理解得對不對? 五:附錄 5.1:個人分享(1)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首先,打破一切常規》、《迴歸大學之道》(2)工具:為知筆記、RSS(鮮果)(3)課程:羅昭鋒《文獻管理與資訊分析》、汪琼《翻轉課堂教學法》(4)部落格:焦建利、淩宗偉、賀利堅
5.2:人員掠影(1)蘇州大學  張廣泉老師:很注意個人形象,交流中的互動回應, 求學積極主動(永遠坐第一排), 關注講學者陳老師(如搬椅子、倒茶拿茶杯等),從小事中見證習慣的力量。(2)三明學院  張鳴華老師: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對求知的渴望讓我感動。雖然我們可能不完全認同她的教育行為,但唯有不斷實踐的行者,在曲折中前行,才能夠最終到達目的地。
(3)工作人員  鹿澤光老師:工作態度和對細節的把握令我感動,如合影中人名的標記,中午一人在會議室堅守,無線網路不好用時建立WIFI熱點等。也許我們只是去完成一件工作,但我們也可以用責任感改進我們的工作,亦如我們的教學與教育。(4)工作人員  餘暇老師: 在見到餘老師之前,郵件交往使我認為餘老師是一個20來歲的小姑娘。當學習時間變更後,不僅僅通過QQ群,簡訊通知;當自己未及時回複簡訊時,餘老師還打來了電話進行提醒。還有為學員住宿費用報銷等周到思考,都是站在學員角度考慮問題,希望學員不僅僅在學業上有更多的收穫,而且讓學員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5) 陳道蓄老師:每天連續3個多小時的課堂傳授,其精力與對教育的執著讓後輩感動;特別是每天三次的餐間交流,更使我們擷取了充足的養分。同時,陳老師作為江蘇男籃的粉絲身份,讓我也銘記在心。作為一個教育者,陳老師不僅僅對電腦領域有深厚的功底,同時其知識的寬度與深度在交流中處處顯現。多年的知青曆程,在陳老師身上賦予了樂觀、積極的行為習慣。(6) 李曉明老師:和李老師交往,應該在半年以上。最早在《人群與網路》課程中,李老師親自回複了自己的提問,讓我第一次完整的知道了製作慕課的裝備;結業後沒有看到認證的微博諮詢,及至後來的幾次互動,讓自己獲得了這次學習的機會。6日晚餐間李老師對博弈論提出的兩個新的案例,“過年回家的決策”與“年終獎金分配”,都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前行。(7) 馬殿富高小鵬老師:雖然自己從“電腦群組成原理實踐”轉班到“電腦問題求解”,只聽了馬老師第一天兩個小時的講課,但讓我感動的是馬老師、高老師在五天時間中對學員傾注的心血。組成班的學員往往一天要學習十個小時以上,而老師亦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沒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人生,不可能是自我實現的人生。雖是轉學的學生,還是想對兩位老師說一聲,“辛苦了”。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