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細分:互連網行業要從農業精耕中學習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blog.csdn.net/horkychen

       顧客或使用者細分說白了和農業的精耕細作是一樣的道理,這在咱們八九千年(說法不一)的農業發展史中早就被認定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詳見左淑珍關於免耕法與傳統精耕法的論文)。


       依據最簡單的想法,要想擷取更好的食物或收成,播散越多的種子或使用越大的漁網,收成應當越好。如果真是這樣,事情就簡單了!只要不斷的開疆拓土就可以了,這確實是最簡單的方法。但資源總是有限的,當受到生產力約束使得資源耗盡怎麼辦?於是我們的老祖宗知道了可以使用翻土和積肥的方式,提高收成。(而漁民知道了適當放大漁網網孔的大小,不至於捕到小魚,從而保證年年有魚。) 到後來改善世界糧食問題的雜交水稻,這些改良都是為了在有限的資源下,提高收成!除非有一天像航海大發現一樣,人類可以移民外星球,那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西方,以色列為了對抗缺水的自然環境,運用了滴灌等高效的灌溉技術,保障農業發展(百度搜"以色列的抗旱經驗")。德國更將GPS運用到施肥過程,使得施肥機器可以根據當前土壤所處的位置從資料中心取得當前位置應當施肥的類型和多少(百度搜"德國農業,GPS運用")。

保守的農業尚且如此,作為社會生產力隊列另一端的互連網公司應該也能做到精耕!

 

       作為互連網公司,土壤(或漁塘)就是我們的使用者群,除了通過對外擴張擷取更多的土壤,我們是不是也要精心培育一下現在手上的土壤!畢竟資源是有限的,而競爭也會越來越廉價,也會越來越本土化(百度搜"市場本土化趨勢","中國創業者本土化趨勢明顯")!如何細分顧客,又不至於過度開發,從而保障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值得在戰略層次上深思的!我挺贊同一句話:“Deliver custom value,
not product features!”, 產品首先應當是規划出來的,然後才是開發出來的。

 

*雖然中國農業又迎來新的瓶頸,但精耕細作的思想是不會改變的!

參考: 深度精耕——日本軟體企業精義解讀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