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時的資料管理非常簡單。通過大量的分類、比較和表格繪製的機器運行數百萬穿孔卡片來進行資料的處理,其運行結果在紙上列印出來或者製成新的穿孔卡片。而資料管理就是對所有這些穿孔卡片進行物理的儲存和處理。然而,1 9 5 1 年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種叫做Univac I 的電腦推出了一種一秒鐘可以輸入數百條記錄的磁帶磁碟機,從而引發了資料管理的革命。1956 年IBM生產出第一個磁碟機—— the Model 305 RAMAC。此磁碟機有50 個碟片,每個碟片直徑是2 英尺,可以儲存5MB的資料。使用磁碟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機地存取資料,而穿孔卡片和磁帶只能順序存取資料。
1951: Univac系統使用磁帶和穿孔卡片作為資料存放區。
資料庫系統的萌芽出現於60 年代。當時電腦開始廣泛地應用於資料管理,對資料的共用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傳統的檔案系統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能夠統一管理和共用資料的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應運而生。資料模型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和基礎,各種DBMS 軟體都是基於某種資料模型的。所以通常也按照資料模型的特點將傳統資料庫系統分成網狀資料庫、層次資料庫和關聯式資料庫三類。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於電腦大量儲存裝置(如硬碟)的出現,推動了軟體技術的發展,而作業系統的出現標誌著資料管理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在檔案系統階段,資料以檔案為單位儲存在外存,且由作業系統統一管理。作業系統為使用者使用檔案提供了友好介面。檔案的邏輯結構與物理結構脫鉤,程式和資料分離,使資料與程式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使用者的程式與資料可分別存放在外儲存空間上,各個應用程式可以共用一組資料,實現了以檔案為單位的資料共用。
但由於資料的組織仍然是面向程式,所以存在大量的資料冗餘。而且資料的邏輯結構不能方便地修改和擴充,資料邏輯結構的每一點微小改變都會影響到應用程式。由於檔案之間互相獨立,因而它們不能反映現實世界中事物之間的聯絡,作業系統不負責維護檔案之間的聯絡資訊。如果檔案之間有內容上的聯絡,那也只能由應用程式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