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Keras入門(一)之基礎篇_深度學習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http://www.cnblogs.com/lc1217/p/7132364.html

1.關於Keras

        1)簡介          

         Keras是由純python編寫的基於theano/tensorflow的深度學習架構。

         Keras是一個高層神經網路API,支援快速實驗,能夠把你的idea迅速轉換為結果,如果有如下需求,可以優先選擇Keras:

                a)簡易和快速的原型設計(keras具有高度模組化,極簡,和可擴充特性)

                b)支援CNN和RNN,或二者的結合

                c)無縫CPU和GPU切換

         2)設計原則

               a)方便使用:Keras是為人類而不是天頂星人設計的API。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始終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和中心內容。Keras遵循減少認知困難的最佳實務:Keras提供一致而簡潔的API, 能夠極大減少一般應用下使用者的工作量,同時,Keras提供清晰和具有實踐意義的bug反饋。

               b)模組性:模型可理解為一個層的序列或資料的運算圖,完全可配置的模組可以用最少的代價自由組合在一起。具體而言,網路層、損失函數、最佳化器、初始化策略、啟用函數、正則化方法都是獨立的模組,你可以使用它們來構建自己的模型。

              c)易擴充性:添加新模組超級容易,只需要仿照現有的模組編寫新的類或函數即可。建立新模組的便利性使得Keras更適合於先進的研究工作。

              d)與Python協作:Keras沒有單獨的模型設定檔類型(作為對比,caffe有),模型由python代碼描述,使其更緊湊和更易debug,並提供了擴充的便利性。

 

2.Keras的模組結構

   

 

3.使用Keras搭建一個神經網路

 

4.主要概念

   1)符號計算

        Keras的底層庫使用Theano或TensorFlow,這兩個庫也稱為Keras的後端。無論是Theano還是TensorFlow,都是一個“符號式”的庫。符號計算首先定義各種變數,然後建立一個“計算圖”,計算圖規定了各個變數之間的計算關係。

       符號計算也叫資料流圖,其過程如下(gif圖不好開啟,所以用了靜態圖,資料是按圖中黑色帶箭頭的線流動的):

        

     2)張量

          張量(tensor),可以看作是向量、矩陣的自然推廣,用來表示廣泛的資料類型。張量的階數也叫維度。

          0階張量,即標量,是一個數。

          1階張量,即向量,一組有序排列的數

          2階張量,即矩陣,一組向量有序的排列起來

          3階張量,即立方體,一組矩陣上下排列起來

          4階張量......
          依次類推

          重點:關於維度理解

          假如有一個10長度的列表,那麼我們橫向看有10個數字,也可以叫做10維度,縱向看只能看到1個數字,那麼就叫1維度。注意這個區別有助於理解Keras或者神經網路中計算時出現的維度問題。

    3)資料格式(data_format)

        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來表示張量:
        a) th模式或channels_first模式,Theano和caffe使用此模式。
        b)tf模式或channels_last模式,TensorFlow使用此模式。

 
        下面舉例說明兩種模式的區別:
         對於100張RGB3通道的16×32(高為16寬為32)彩色圖,
         th表示方式:(100,3,16,32)
         tf表示方式:(100,16,32,3)
         唯一的區別就是表示通道個數3的位置不一樣。

     4)模型

          Keras有兩種類型的模型,序貫模型(Sequential)和函數式模型(Model),函數式模型應用更為廣泛,序貫模型是函數式模型的一種特殊情況。
          a)序貫模型(Sequential):單輸入單輸出,一條路通到底,層與層之間只有相鄰關係,沒有跨層串連。這種模型編譯速度快,操作也比較簡單
          b)函數式模型(Model):多輸入多輸出,層與層之間任意串連。這種模型編譯速度慢。

 

5.第一個樣本

          這裡也採用介紹神經網路時常用的一個例子:手寫數位識別。

          在寫代碼之前,基於這個例子介紹一些概念,方便大家理解。

          PS:可能是版本差異的問題,官網中的參數和樣本中的參數是不一樣的,官網中給出的參數少,並且有些參數支援,有些不支援。所以此例子去掉了不支援的參數,並且只介紹本例中用到的參數。

          1)Dense(500,input_shape=(784,))

               a)Dense層屬於網路層-->常用層中的一個層

               b) 500表示輸出的維度,完整的輸出表示:(*,500):即輸出任意個500維的資料流。但是在參數中唯寫維度就可以了,比較具體輸出多少個是有輸入確定的。換個說法,Dense的輸出其實是個N×500的矩陣。

              c)input_shape(784,) 表示輸入維度是784(28×28,後面具體介紹為什麼),完整的輸入表示:(*,784):即輸入N個784維度資料

         2)Activation('tanh')

              a)Activation:啟用層

              b)'tanh' :啟用函數

         3)Dropout(0.5)

              在訓練過程中每次更新參數時隨機斷開一定百分比(rate)的輸入神經元,防止過擬合。

         4)資料集

             資料集包括60000張28×28的訓練集和10000張28×28的測試集及其對應的目標數字。如果完全按照上述資料格式表述,以tensorflow作為後端應該是(60000,28,28,3),因為樣本中採用了mnist.load_data()擷取資料集,所以已經判斷使用了tensorflow作為後端,因此資料集就變成了(60000,28,28),那麼input_shape(784,)應該是input_shape(28,28,)才對,但是在這個樣本中這麼寫是不對的,需要轉換成(60000,784),才可以。為什麼需要轉換呢。

           

              如上圖,訓練集(60000,28,28)作為輸入,就相當於一個立方體,而輸入層從當前角度看就是一個平面,立方體的資料流怎麼進入平面的輸入層進行計算呢。所以需要進行黃色箭頭所示的變換,然後才進入輸入層進行後續計算。至於從28*28變換成784之後輸入層如何處理,就不需要我們關心了。(喜歡鑽研的同學可以去研究下原始碼)。

         並且,Keras中輸入多為(nb_samples, input_dim)的形式:即(樣本數量,輸入維度)。

        5)範例程式碼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core import Dense, Dropout, Activation  from keras.optimizers import SGD  from keras.datasets import mnist  import numpy '''    第一步:選擇模型'''model = Sequential()'''   第二步:構建網路層'''model.add(Dense(500,input_shape=(784,))) # 輸入層,28*28=784  model.add(Activation('tanh')) # 啟用函數是tanh  model.add(Dropout(0.5)) # 採用50%的dropoutmodel.add(Dense(500)) # 隱藏層節點500個  model.add(Activation('tanh'))  model.add(Dropout(0.5))model.add(Dense(10)) # 輸出結果是10個類別,所以維度是10  model.add(Activation('softmax')) # 最後一層用softmax作為啟用函數'''   第三步:編譯'''sgd = SGD(lr=0.01, decay=1e-6, momentum=0.9, nesterov=True) # 最佳化函數,設定學習率(lr)等參數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sgd, class_mode='categorical') # 使用交叉熵作為loss函數'''   第四步:訓練   .fit的一些參數   batch_size:對總的樣本數進行分組,每組包含的樣本數量   epochs :訓練次數   shuffle:是否把資料隨機打亂之後再進行訓練   validation_split:拿出百分之多少用來做交叉驗證   verbose:屏顯模式 0:不輸出  1:輸出進度  2:輸出每次的訓練結果'''(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mnist.load_data() # 使用Keras內建的mnist工具讀取資料(第一次需要連網)# 由於mist的輸入資料維度是(num, 28, 28),這裡需要把後面的維度直接拼起來變成784維  X_train = X_train.reshape(X_train.shape[0], X_train.shape[1] * X_train.shape[2]) X_test = X_test.reshape(X_test.shape[0], X_test.shape[1] * X_test.shape[2])  Y_train = (numpy.arange(10) == y_train[:, None]).astype(int) Y_test = (numpy.arange(10) == y_test[:, None]).astype(int)model.fit(X_train,Y_train,batch_size=200,epochs=50,shuffle=True,verbose=0,validation_split=0.3)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batch_size=200, verbose=0)'''    第五步:輸出'''print("test set")scores = model.evaluate(X_test,Y_test,batch_size=200,verbose=0)print("")print("The test loss is %f" % scores)result = model.predict(X_test,batch_size=200,verbose=0)result_max = numpy.argmax(result, axis = 1)test_max = numpy.argmax(Y_test, axis = 1)result_bool = numpy.equal(result_max, test_max)true_num = numpy.sum(result_bool)print("")print("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f" % (true_num/len(result_bool)))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