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地震和次生災害的進一步發展,亞洲的軟體服務外包行業也面臨著可能的一輪新的調整。
在亞洲,日本的軟體外包服務業市場份額也是相當巨大的,比如歐美的軟體服務外包,(從質、量上說)基本上目前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國、日本三個國家(此外東南亞也有一塊市場)。根據本人以往的一些接觸,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特徵(有限的樣本範圍內,只就本人碰到的幾十個案例而言):
印度:從業人數眾多,代碼品質中上,代碼風格和做事風格時常會讓老美吃不消(沒有貶義),因此一部分印度首包的項目會流到中國繼續開發,總體開發成本低廉。
中國:從業人數眾多,平均水平低於印度,有不少有實力的公司和個人能夠提供很好的代碼(包括規範和注釋),但所佔比例甚少,總體代碼規範水平不如印度,他們任勞任怨,開發成本相對低廉。
日本:人口基數原因,絕對數量上比不過中國和印度,但是平均服務水平高於以上兩國,老美很少會把印度的代碼再交給日本去做,因為日本人對這些代碼通常也是草草了事,不像中國會為了一點點利潤拚命幹。很少能看到日本終止的項目發到中國來做,原因未研究,可能是一次搞定了,也可能包到別的地方去了。日本的發包(非接包)企業在3個國家中比例是最高的,這與專業協作的管理理念也有很大關係。日本軟體服務外包人力成本相差懸殊,城市和鄉下的報價差別比較大,但總體上要比中、印高出一截。
隨著日本地震的影響,綜合國內目前就業情況的變化,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情況或外包方的心理變化:
- 本次地震導致許多基礎設施損毀,就目前一段時間,無法繼續工作,必將給發包方帶來不少麻煩,甚至經濟損失。這也可能在將來給一些需要長期外包合作的發包方帶來更多顧慮。穩定的合作環境是雙方都希望的,因此中、印在這一點上相對比較有優勢。
- 震後的日本經濟是一個迷,目前的種種說法也只是猜測,我們假設日本經濟嚴重下滑,可能的結果是IT人員失業率增加,開發成本降低(和當初金融危機時候的美國一樣,最多的一個月我們訂單總額下降了80%,數量下降了50%,所以單批交易額其實是萎縮的),這可能會搶佔一部分中、印的訂單。假設日本經濟持續向好,那麼對軟體服務外包的格局可能不會產生太明顯的改變,但不管怎麼說日本國內也有許多環境需要重建,接包飽和度會大於中、印,相對成本會上升。
- 日本地震會造成其本身日本發包給中、印的項目數量急劇下降。當然長期來看災後重建一定會涉及到大量的軟體外包服務,但總體上來說這塊蛋糕中、印能分到的不會太多。加上經濟狀況等等因素,總體來自日本的項目應該會有所下降。
- 在中國本土企業中,至少我周邊生產成本近兩年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成本增加,包括工資、福利、租金、社交(參考CPI*2-3更貼近實際)、各類管理費稅費、通訊成本(包括網路上的,你懂的)、軟體/授權費用、研發成本、HR成本等等。這還沒算通脹的因素,目前不太清楚印度的情況,沒法比較。總之中國軟體服務外包的成本壓力是明顯上升的。
- 剛才只說了國內的民營企業,還有一些外資企業,在華經營成本也在上升,除了上述提到的大家都能“享受”到的成本之外,很多地方(比如蘇州園區)的免稅、免租政策已經到了新一輪調整或者到期的時候,不少IT企業已經搬出了園區和新區,軟體企業由於佔地面積相對較少,沒有成批出逃的現象,但是用人、房租成本的上升導致報價上升是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
- 隨著CNY的強勢,更多的歐美企業對中國交易更感興趣(尤其是喜歡打時間差,並且以預估匯率的合約金額支付的),這一點的優勢其他兩國暫時比不了。
- 這一點是在不想多說,但是不能不考慮在內:中國很大的弱勢之一就是網路的管制,雖然現在很多技術都能讓你和歐美團隊協同開發,並且擷取到相同的資訊(如google和一些資料的共用),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尤其對方公司的網路環境沒有那麼強大的時候)是需要費一些周折的,我們只能默默承受這一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心情的成本,對方會表示同情,但不會為此增加預算。
- 就個人和周邊的情況,中國的許多(不是全部或者大多數)SNS網路應用似乎沒有給軟體外包方面注入新的能量,反而有些拖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同感?)。每天資訊量很大,但是支離破碎,娛樂型的更不用說了。這不是什麼嚴重的威脅,只是中國網路的利用率還要不斷提高,否則即使沒有壞處,也不會帶來好處,因為出現在螢幕上的資訊量是有限的,篩選資料的時間也是有限的。這點上,印度的網路和程式員普遍做的更優秀。
以上這些總結只就近幾年切身接觸到的一些案例做了匆忙的分析(只限於宏觀,微觀的和一些個案都很難說),以上只代表個人觀點,拋磚引玉,希望大家補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