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關係型資料庫 pac 關聯式模式 吸引 圖靈 第一個 acm strong 支援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7179&do=blog&id=883429
《傳奇》: “寧願用這一生等你發現,…,今生的愛情故事不會再改變。”
接下來,E.F.Codd的路上,少有鮮花,多有荊棘。
1983年,筆者到美國學習資料庫,導師為鼓勵我們克服困難和堅持學術觀點,說, E.F Codd 也曾遭遇到壓力山大,以至於影響健康,還進過醫院;又說,要學習他不怕困難,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學術觀點,最後衝出重圍,….,
但語焉不詳,可能是有一些難言的細節。由於人們不太願意多寫尷尬事,現在網上僅僅能查到一些蛛絲馬跡。例如下列的”但書”:
…..但是,有人認為,關聯式模式…..是理想化模型,…..不現實…,擔心效能難以接受;
有人視其為(當時進行中中的)網狀資料庫正常化工作的嚴重威脅….
日子艱難了,就覺得時間慢,但E.F.Codd堅持著, 就像《傳奇》唱的“寧願用這一生等你發現,…,今生的愛情故事不會再改變….”。
又是五個春來秋去,終於迎來轉機。
明爭取代暗鬥 1974年ACM牽頭組織了一次有思想交鋒的研討會。
正方:E.F.Codd及其支援者;
反方:Bachman及其支援者;
Bachman何許人也?就是上篇博文主人公,資料庫界第一個(當時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輕量級對重量級,E.F.Codd能堅持得住嗎?懸念...
幸好,E.F.Codd足夠堅強,堅持下來了。這次的辯論改善了作為新生事物的關聯式資料庫的生存環境,推動了關聯式資料庫的發展。
花香牆外,嘴仗結束,新技術的美妙吸引了新的IT人;雖然,知識有產權,但本質上,知識是人類共創共用的(當然,在一定法規下)。
世界上不乏有眼光,有膽略的人,拉裡.埃利森及其團隊就是典型,他們認定關聯式資料庫的前景,在1977年建立一個新的小的公司,實現了第一用商用關係型資料庫管理系統,後來發展成為Oracle。
當牆外花香日益濃厚,大賺其錢的時候,IBM才發現自己有點虧,才承認關聯式資料庫的確好,急起直追研發DB2等等。
以後的事實表明,關聯式資料庫易學易用,基礎堅實,理論豐厚,使用者不需知道儲存結構細節(用今天關於“透明”的時髦術語,有結構透明性),終於讓網狀資料庫和層次資料庫(保留了在曆史地位)退出了曆史舞台,RDB登堂入室,成為現代資料庫產品的主流。
E.F.Codd IBM Ora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