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觀察者模式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building a clean interface between the source of news that some object has changed and the consumers of that news。
觀察者模式在訊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了clean interface,這樣就使得訊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耦合是抽象的。被觀察者可以不認識任何一個的觀察者,它只知道他們都實現了一個共同的介面。由於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沒有緊密的耦合在一起,所以他們可以屬於不同的抽象層次。
觀察者模式支援廣播通訊,被觀察者會向每個註冊了的觀察者發送廣播的change訊息。這種廣播模式就有可能導致觀察者被迴圈通知,消耗極多的資源。
廣義的觀察者模式中應該定義2個角色。
Subject:產生訊息的類就是subject。在上一篇的例子中就是Tester類;
Observer: 對subject產生的訊息感興趣的類。在上篇的例子中就是稅務局,社保局類;
若是以男女關係來類比subject和observer,subject就應該是observer這個男孩子暗戀的女孩。男孩對女孩癡心一片,但是女孩總是若近若離,遮遮掩掩。於是男孩對女孩說:我會等你的,如果你有了歸宿請通知我,否則我一直等下去。在這裡男孩就是女孩的observer,他對女孩產生的訊息——是否有了歸宿感興趣。於是當有了歸宿這個訊息產生時,女孩會通知男孩,一個愛情杯具誕生,但是完整的observer模式會完美實現。
作為subject,下面的這些介面是其應該實現的:
- 增加observer
- 移除observer
- 通知observer
而作為observer,其需要實現接收通知時候的具體表現。
樣本:
ruby中內建實現觀察者模式的類observer。可以利用它來實現觀察者模式。
代碼例子:
# -*- coding: GB2312 -*- require 'observer' # 觀察者模式(ruby)的使用例子 # 被觀察者P class PObservable include Observable end # 觀察者A class AObserver # update方法名是必須的要有的 def update(arg) puts "AObserver 被通知了 " + arg end end # 觀察者B class BObserver # update方法名是必須的要有的 def update(arg) puts "BObserver 被通知了 " + arg end end # 觀察者初始化 observer_a = AObserver.new observer_b = BObserver.new # 被觀察者初始化 obj = PObservable.new # 添加監視對象 obj.add_observer(observer_a) obj.add_observer(observer_b) # 被觀察者改變了 ->這段代碼 必須有 不然無法通知到觀察者 obj.changed # 通知觀察者 obj.notify_observers("Test")
輸出結果:
AObserver 被通知了 TestBObserver 被通知了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