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執行個體講述了Python中dictionary items()系列函數的用法,對Python程式設計有很好的參考借鑒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先來看一個樣本:
import html # available only in Python 3.x def make_elements(name, value, **attrs): keyvals = [' %s="%s"' % item for item in attrs.items()] attr_str = ''.join(keyvals) element = '<{name}{attrs}>{value}'.format( name = name, attrs = attr_str, value = html.escape(value)) return element make_elements('item', 'Albatross', size='large', quantity=6) make_elements('p', '')
該程式的作用很簡單,就是產生HTML標籤,注意html這個模組只能在Python 3.x才有。
起初我只是注意到,產生標籤屬性列表的keyvals這個dictionary類型變數構建的方式很有意思,兩個%s對應一個item,所以就查閱了相關的資料,結果扯出了挺多的東西,在此一併總結。
註:下面所有Python解譯器使用的版本,2.x 對應的是2.7.3,3.x 對應的是3.4.1
在 Python 2.x 裡,官方文檔裡items的方法是這麼說明:產生一個 (key, value) 對的list,就像下面這樣:
>>> d = {'size': 'large', 'quantity': 6} >>> d.items() [('quantity', 6), ('size', 'large')]
在搜尋的過程中,無意看到stackoverflow上這樣一個問題:dict.items()和dict.iteritems()有什麼區別? ,第一個答案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
“起初 items() 就是返回一個像上面那樣的包含dict所有元素的list,但是由於這樣太浪費記憶體,所以後來就加入了(註:在Python 2.2開始出現的)iteritems(), iterkeys(), itervalues()這一組函數,用於返回一個 iterator 來節省記憶體,但是在 3.x 裡items() 本身就返回這樣的 iterator,所以在 3.x 裡items() 的行為和 2.x 的 iteritems() 行為一致,iteritems()這一組函數就廢除了。”
不過更加有意思的是,這個答案雖然被採納,下面的評論卻指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在 3.x 裡 items() 的行為和 2.x 的 iteritems() 不一樣,它實際上返回的是一個"full sequence-protocol object",這個對象能夠反映出 dict 的變化,後來在 Python 2.7 裡面也加入了另外一個函數 viewitems() 和 3.x 的這種行為保持一致
為了證實評論中的說法,我做了下面的測試,注意觀察測試中使用的Python版本:
測試1(Python 2.7.3):
Python 2.7.3 (default, Feb 27 2014, 19:58:35) [GCC 4.6.3] on linux2 Type "help",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d = {'size': 'large', 'quantity': 6} >>> il = d.items() >>> it = d.iteritems() >>> vi = d.viewitems() >>> il [('quantity', 6), ('size', 'large')] >>> it >>> vi dict_items([('quantity', 6), ('size', 'large')])
測試2(Python 3.4.1):
Python 3.4.1 (default, Aug 12 2014, 16:43:01) [GCC 4.9.0] on linux Type "help",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d = {'size': 'large', 'quantity': 6} >>> il = d.items() >>> it = d.iteritems()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line 1, in AttributeError: 'dic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iteritems' >>> vi = d.viewitems()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line 1, in AttributeError: 'dic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viewitems' >>> il dict_items([('size', 'large'), ('quantity', 6)])
可以看到在 Python 3.x 裡面,iteritems() 和 viewitems() 這兩個方法都已經廢除了,而 item() 得到的結果是和 2.x 裡面 viewitems() 一致的。
2.x 裡 iteritems() 和 viewitems() 返回的內容都是可以用 for 來遍曆的,像下面這樣
>>> for k, v in it: ... print k, v ... quantity 6 size large >>> for k, v in vi: ... print k, v ... quantity 6 size large
這兩者的區別體現在哪裡呢?viewitems() 返回的是view object,它可以反映出 dictionary 的變化,比如上面的例子,假如在使用 it 和 vi 這兩個變數之前,向 d 裡面添加一個key-value組合,區別就很容易看出來了。
>>> it = d.iteritems() >>> vi = d.viewitems() >>> d['newkey'] = 'newvalue' >>> d {'newkey': 'newvalue', 'quantity': 6, 'size': 'large'} >>> vi dict_items([('newkey', 'newvalue'), ('quantity', 6), ('size', 'large')]) >>> it >>> for k, v in vi: ... print k, v ... newkey newvalue quantity 6 size large >>> for k, v in it: ... print k, v ...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line 1, in RuntimeError: dictionary changed size during iteration
在第三行中,我們像 d 裡面插入了一個新的元素,vi 可以繼續遍曆,而且新的遍曆能夠反映出 d 的變化,但是在遍曆 it 的時候,報錯提示 dictionary 在遍曆的時候大小發生了變化,遍曆失敗。
總結起來,在 2.x 裡面,最初是 items() 這個方法,但是由於太浪費記憶體,所以加入了 iteritems() 方法,用於返回一個 iterator,在 3.x 裡面將 items() 的行為修改成返回一個 view object,讓它返回的對象同樣也可以反映出原 dictionary 的變化,同時在 2.7 裡面又加入了 viewitems() 向下相容這個特性。
所以在 3.x 裡面不需要再去糾結於三者的不同之處,因為只保留了一個 items() 方法。
相信本文所述樣本對大家的Python程式設計有一定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