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模式MVC與MVP在Android中的應用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標籤:

      很多人在開發Android項目時沒有考慮過架構模式的問題,以至於隨著項目的增大,Activty或者Fragment中代碼也會越來越多,導致項目的維護變的越來越複雜。然而在Android中使用比較多的兩種架構模式就是MVC和MVP,下面我將分別介紹一下這兩種架構模式。

一、MVC架構模式

      MVC全名是Model View Controller,是模型(model)-視圖(view)-控制器(controller)的縮寫,一種軟體設計典範,用一種商務邏輯、資料、介面顯示分離的方法組織代碼,將商務邏輯聚集到一個組件裡面,在改進和個人化定製介面及使用者互動的同時,不需要重新編寫商務邏輯。其中M層處理資料,商務邏輯等;V層處理介面的顯示結果;C層起到橋樑的作用,來控制V層和M層通訊以此來達到分離視圖顯示和商務邏輯層。

      其實MVC在J2EE開發中應用是很多的,它將商務邏輯與介面分離開來,通過控制器將其串連,從而達到了很好的解耦效果,通過MVC編寫的代碼有利於後期的維護和改造。

      在Android開發中,我們也是經常看到MVC架構模式的身影,例如我們開發Android端應用時,介面編寫時在XML中,而我們經常回把網路訪問資料獨立出來,再通過Activity處理使用者互動的問題,這就是一種MVC的思想。採用MVC模式的好處是便於UI介面部分的顯示和商務邏輯,資料處理分開。下面具體以MVC的表現形式描述一下:

            M層:適合做一些商務邏輯處理,比如資料庫存取操作,網路操作,複雜的演算法,耗時的任務等都在model層處理。

             V層:應用程式層中處理資料顯示的部分,XML布局可以視為V層,顯示Model層的資料結果。 

            C層:在Android中,Activity處理使用者互動問題,因此可以認為Activity是控制器,Activity讀取V視圖層的資料(eg.讀取當前EditText控制項的資料),控制使用者輸入(eg.EditText控制項資料的輸入),並向Model發送資料請求(eg.發起網路請求等)。

      為方便理解,我下面舉一個例子,由於MVC容易理解,也鑒於篇幅問題,這裡只給出簡短的虛擬碼,因為具體的代碼也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通過一個擷取天氣預報資料的小項目來解讀 MVC for Android

      Controller控制器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StrUIDataListener {    private StrVolleyInterface networkHelper;    private StrVolleyInterface expertNetworkHelper;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    //載入網路資料    private void initDate() {        try {            networkHelper = new StrVolleyInterface(DemandDetailActivity.this);            networkHelper.setStrUIDataListener(DemandDetailActivity.this);            ApiClient.getDataDetail(DemandDetailActivity.this, id, networkHelper);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ataChanged(String data) {        //資料載入成功        //....更新UI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Happened(VolleyError error) {        Toast.makeText(DemandDetailActivity.this, "載入錯誤,請檢查網路!", Toast.LENGTH_SHORT).show();    }}

      從上面代碼可以看到,Activity持有了ApiClient網路請求模型的對象,當我們需要擷取資料時,只需要調用initData()方法。比如我們點擊Button,Activity作為Controller控制層會處理View視圖層,並調用ApiClient.getDataDetail方法,當Model模型處理資料結束後,通過介面onDataChanged通知View視圖層資料處理完畢,View視圖層該更新介面UI了。然後View視圖層去更新介面。看到這裡,我們會發現整個MVC架構流程就在Activity中體現出來了。

      Model模型

      這裡ApiClient就是充當Model層的,專門用於處理網路資料請求,代碼就不展示了,讀者只要理解就行。

      上面的例子中,Activity將View視圖顯示和Model模型資料處理隔離開了。activity擔當contronller完成了model和view之間的協調作用。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實現,直接在Activity中實現網球請求不是更方便嗎?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種疑問,可是大家想想,如果這種網路請求都在Activity中實現的話,一是不利於代碼複用,而是後期維護起來是很困難的。比如我們現在的網路請求用的是Volley,以後想換成NoHttp實現的話,我們好需要修改每一個Activity類,這是不是很繁瑣,看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MVC的好處了。
MVC簡要總結:

      在Android項目中,商務邏輯,資料處理等擔任了Model(模型)角色,XML介面顯示等擔任了View(視圖)角色,Activity擔任了Contronller(控制器)角色。contronller(控制器)是一個中間橋樑的作用,通過介面通訊來協同 View(視圖)和Model(模型)工作,起到了兩者之間的通訊作用。

      我們發現,其實控制器Activity主要是起到解耦作用,將View視圖和Model模型分離,雖然Activity起到互動作用,但是Activity中有很多關於視圖UI的顯示代碼,因此View視圖和Activity控制器並不是完全分離的,也就是說一部分View視圖和Contronller控制器Activity是綁定在一個類中的。所以MVC應用在Android中,它的解耦效果並不是十分的完美,當我們的APP逐漸層大時,我們還會發現我們的Activity和Fragment會越來越龐大。

      因此如果我們開發的Android項目不是很龐大,用MVC架構模式還是比較理想的,如果我們的項目是比較龐大,而且後期經常需要修改維護的話,我更建議使用MVP架構模式,下面對MVP架構模式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二、MVP架構模式

      什麼是MVP

      MPV 是從經典的MVC模式演變過來的,其基本思路都是相通的。

      MVP是模型(Model)、視圖(View)、控制者(Presenter)的縮寫,分別代表項目中3個不同的模組。

        模型(Model):負責處理資料的載入或者儲存,比如從網路或本機資料庫擷取資料等;

        視圖(View):負責介面資料的展示,與使用者進行互動;

        控制者(Presenter):相當於協調者,是模型與視圖之間的橋樑,將模型與視圖分離開來。

      在Andorid項目中,我們習慣將Activity作為MVC中的控制者來達到Model模型和View視圖分離,但是在MVP架構模式中,通常將Activity作為View視圖層,因為在MVC架構模式中Activity和View視圖顯示關聯緊密,Activity中包含大量的View視圖顯示代碼,如果哪天老闆說需要修改View視圖顯示,這時候你是不是感覺需要修改Activity中的大量代碼?這麼一來會將Activity中控制邏輯破壞,也導致Activity中承擔太多的職責。根據單一職責原則,Activity主要起到使用者互動作用,也就是接收使用者輸入,顯示請求結果。因此可以通過MVP架構模式來減輕Activity的職責。

      如所示,View與Model並不直接互動,而是使用Presenter作為View與Model之間的橋樑。其中Presenter中同時持有Viwe層以及Model層的Interface的引用,而View層持有Presenter層Interface的引用。當View層某個介面需要展示某些資料的時候,首先會調用Presenter層的某個介面,然後Presenter層會調用Model層請求資料,當Model層資料載入成功之後會調用Presenter層的回調方法通知Presenter層資料載入完畢,最後Presenter層再調用View層的介面將載入後的資料展示給使用者。這就是MVP模式的整個核心過程。

      這樣分層的好處就是大大減少了Model與View層之間的耦合度。一方面可以使得View層和Model層單獨開發與測試,互不依賴。另一方面Model層可以封裝複用,可以極大的減少代碼量。當然,MVP還有其他的一些優點,這裡不再贅述。下面看下MVP模式在具體項目中的使用。

      我舉一個擷取天氣的例子來說明,這樣大家會很容易看懂

      Model模型

/** * 天氣Model介面 */public interface WeatherModel {    void loadWeather(String cityNO, OnWeatherListener listener);}........./** * 天氣Model實現 */public class WeatherModelImpl implements WeatherModel {    @Override    public void loadWeather(String cityNO, final OnWeatherListener listener) {        /*資料層操作*/        VolleyRequest.newInstance().newGsonRequest("http://www.weather.com.cn/data/sk/" + cityNO + ".html",                Weather.class, new Response.Listener<weath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Weather weather) {                        if (weather != null) {                            listener.onSuccess(weather);                        } else {                            listener.onError();                        }                    }                }, new Response.Error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Response(VolleyError error) {                        listener.onError();                    }                });    }}

      和MVC一樣,Model的代碼不變,只是用與處理網路請求,請求成功後介面回調將Model模型處理的資料返回給Presenter控制者。

      Presenter控制器

/** * 天氣 Presenter介面 */public interface WeatherPresenter {    /**     * 擷取天氣的邏輯     */    void getWeather(String cityNO); }.......... /** * 在Presenter層實現,給Model層回調,更改View層的狀態,確保Model層不直接操作View層 */public interface OnWeatherListener {    /**     * 成功時回調     *     * @param weather     */    void onSuccess(Weather weather);    /**     * 失敗時回調,簡單處理,沒做什麼     */    void onError(); }........./** * 天氣 Presenter實現 */public class WeatherPresenterImpl implements WeatherPresenter, OnWeatherListener {    /*Presenter作為中介層,持有View和Model的引用*/    private WeatherView weatherView;    private WeatherModel weatherModel;     public WeatherPresenterImpl(WeatherView weatherView) {        this.weatherView = weatherView;        weatherModel = new WeatherModelImpl();    }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Weather(String cityNO) {        weatherView.showLoading();        weatherModel.loadWeather(cityNO, 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uccess(Weather weather) {        weatherView.hideLoading();        weatherView.setWeatherInfo(weath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 {        weatherView.hideLoading();        weatherView.showError();    }}

      從代碼中我們可以看到Presenter控制器同時持有 WeatherModel和WeatherView對象且實現了OnWeatherListener介面取回Model模型資料,因此,WeatherPresenterImpl向WeatherModel發送資料請求,然後通過OnWeatherListener介面實現擷取請求結果,在將結果通過介面WeatherView把資料顯示到Activity擔當的View視圖中。從而達到徹底將Model和View完全分離,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需要修改Model是完全不會影響View視圖代碼的修改的,同理,修改View視圖層的時候,也完全無需修改Model層。相當於Model和View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都是通過中間控制器Presenter來傳達通訊。

      View視圖

      先定義一個View視圖顯示的介面WeatherView

      新聞列表模組主要是展示從網路擷取的新聞列表資訊,View層的介面大概需要如下方法:

  (1)載入資料的過程中需要提示“正在載入”的反饋資訊給使用者

  (2)載入成功後,將載入得到的資料填充到RecyclerView展示給使用者

  (3)載入成功後,需要將“正在載入”反饋資訊取消掉

  (4)若載入資料失敗,如無網路連接,則需要給使用者提示資訊

  根據上面描述,我們將View層的介面定義如下,分別對應上面四個方法:

public interface WeatherView {    void showLoading();     void hideLoading();     void showError();     void setWeatherInfo(Weather weather);}
      然後實現Activity實現WeatherView介面
/** * 天氣介面 */public class WeatherActivity extends BaseActivity implements WeatherView, View.OnClickListener {    ..........................    private WeatherPresenter weatherPresenter;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init();     }     private void init() { <span style="white-space:pre"></span>....................        findView(R.id.btn_go).setOnClickListener(this);         weatherPresenter = new WeatherPresenterImpl(this); //傳入WeatherView        loadingDialog = new ProgressDialog(this);        loadingDialog.setTitle("載入天氣中...");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switch (v.getId()) {            case R.id.btn_go:                weatherPresenter.getWeather(cityNOInput.getText().toString().trim());                break;        }    }      @Override    public void showLoading() {        loadingDialog.show();    }     @Override    public void hideLoading() {        loadingDialog.dismiss();    }     @Override    public void showError() {        //Do something        Toast.makeText(getApplicationContext(), "error", Toast.LENGTH_SHORT).show();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WeatherInfo(Weather weather) {        WeatherInfo info = weather.getWeatherinfo();        //更新介面        .....................    } }
總結:

      MVP架構模式完全將Model模型和View視圖分離,從而使得代碼的耦合低,利用MVP架構寫項目達到解耦作用。 MVP和MVC最大的區別是:MVC中的V和C關係比較緊密,耦合度太高,從C中訪問M擷取資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從V中訪問M。而MVP中M和V完全分離,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Presenter通過介面通訊方式將V和M通訊。 在Android中MVP架構 Activity擔當View視圖層,MVC架構模式Activity擔當控制器。

      雖然MVP可以達到很好的解耦效果,可是在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多寫一層(Presenter)的代碼,代碼量會擴大,而且商務邏輯對不太熟悉的開發人員來說還是略顯複雜,因此建議如果開發相對較小的項目,而且項目不需要頻繁的修改可以選用MVC,如果開發比較大的項目,而且需要後期不斷地維護修改的話建議使用MVP架構模式開發。


架構模式MVC與MVP在Android中的應用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