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style blog class code java javascript
?
| 1 2 3 4 5 6 7 |
<script> var a = {n:1}; var b = a; a.x = a = {n:2}; console.log(a.x);// --> undefined console.log(b.x);// --> [object Object] </script> |
上面的例子看似簡單,但結果並不好瞭解,很容易把人們給想繞了——“a.x不是指向對象a了嗎?為啥log(a.x)是undefined?”、“b.x不是應該跟a.x是一樣的嗎?為啥log出來居然有2個對象”
當然各位可以先自行理解一下,若能看出其中的原因和工作機理自然就無須繼續往下看啦。
下面來分析下這段簡單代碼的工作步驟,從而進一步理解js參考型別“賦值”的工作方式。
首先看下a.x=a={n:2}這段代碼,實際等價於:
a.x=a;
a={n:2}
雖然js中運算賦值順序應是從左往右,但鑒於運算子“.”的層級是最高的,故先執行了最左邊的“a.x=a”,再執行“a={n:2}”。
這一步說明了,我們就從頭到尾一步步看下js是怎麼執行這段代碼的。
首先是
var a = {n:1};
var b = a;
在這裡a指向了一個對象{n:1}(我們姑且稱它為對象A),b指向了a所指向的對象,也就是說,在這時候a和b都是指向對象A的:
這一步很好理解,接著繼續看下一行代碼:
a.x = a = {n:2};
也就是上面我們說過的可以拆成兩行看的代碼:
a.x = a ; //當然這樣的寫法是不提倡的,循環參考,會引起記憶體流失
a = {n:2};
這個時候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通過a.x給對象A增加了一個屬性x,同時這個屬性x是指向對象A自己的;接著由於“a={n:1}”,所以a不再指向原對象A,而是指向新對象{n:2}(我們稱為對象B):
這裡有個好玩的事情,由於對象A增加了一個屬性x,鑒於b是指向對象A的,所以我們也可以通過b.x來表示A對象的這個新屬性。
那麼這時候結果就顯而易見了。當console.log(a.x)的時候,a是指向對象B的,但對象B沒有屬性x。沒關係,當尋找一個對象的屬性時,JavaScript 會向上遍曆原型鏈,直到找到給定名稱的屬性為止。但當尋找到達原型鏈的頂部 - 也就是 Object.prototype - 仍然沒有找到指定的屬性B.prototype.x,自然也就輸出undefined;
而在console.log(b.x)的時候,由於b.x表示對象A的x屬性,該屬性是指向對象A本身。A對象有2個屬性n和x,自然也輸出了2個Object了。
以上純粹為個人對js參考型別工作方式的理解,若有不對的地方請指出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