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CPU核心越多越強大
對於不少小白來說,他們對CPU的印象就是核心數即真理,四核比雙核強,八核比四核強,就這麼簡單。這也成為了不少奸商忽悠小白使用者的方法,具體用的哪家N核心處理器你懂的。但是我們這次要說的是實際上確實很強大的intel多核心處理器,其實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適合玩遊戲。
事實上目前多數遊戲的多線程支援普遍並不良好,同時調用的核心數量多則4個少則2個,更有甚者會出現只調用一個線程進行運算的情況。由於intel四核心以上的處理器要照顧到功耗和發熱情況,頻率普遍不高,以我們常用來測試的上代旗艦i7-6950X舉例,其主頻只有3.0GHz,單核效能反而不如頻率達到4.2GHz的6700K。在遊戲中如果調用了相同數量的核心,效能表現可想而知。花費13999元買來玩遊戲是不是真的虧了呢?
誤區二:四路泰坦默秒全
這是很多玩家在論壇裡被加價黨忽悠的最典型說辭,NVIDIA推出的每一代超級旗艦TITAN系列確實很強大,但你真的需要它而且是兩塊以上組成SLI嗎?未必。
其實還是遊戲最佳化的問題,與多核心處理器情況類似,支援SLI或者CrossFire顯卡並聯技術的遊戲屈指可數,80%甚至更多的使用情境下只能調用一塊顯卡,很顯然並不划算。多卡互聯的另外一大問題就是散熱,頂級顯卡本身就是發熱大戶,幾塊放在一起工作就更恐怖了。
誤區三:顯示器解析度越高越好
電腦的顯示器解析度從當年的1024x768逐漸升級到了1080P、2K、甚至4K,原本這一過程進行的相對比較緩慢,但這幾年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卻牽連到了PC,在手機都已經上到2K甚至4K解析度的情況下,人們很自然就就開始覺得電腦用上4K高分屏才是應該的。
總的來看高解析度顯示器一定是未來的潮流,但也並不是一定越高越好,在顯示器這類裝置的最佳觀看距離上,PPI並不需要太高就可以達到細膩的程度。過高的解析度不僅會造成顯卡效能的浪費還會造成文字顯示的縮放問題。現階段我們推薦在23-24英寸左右選擇1080P解析度,27英寸左右適合選擇2K解析度,而4K顯示器最少也要達到30英寸才能夠獲得較好的使用者體驗。綜合來看,27英寸左右的2K顯示器是最均衡也是最適合目前顯卡效能的。
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裝機配置,不要迷信所謂的參數至上理論,既不會花冤枉錢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實際遊戲體驗,這也是筆者想要通過這篇文章強調的一個主要理念,希望能夠對近期裝機的玩家有所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