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是一個入門層級的資料庫案例。
希望能通過一些經典案例的分析,大家能共同討論和分享。
資料庫案例(一)簡單的使用者表。
業務假設:
使用者表,10個列,無外鍵, 200萬資料 (如果資料量再大一般就考慮分表了)
以下是假設的操作分布 (僅供參考)
50% 按照使用者Id查詢
40%按照使用者名稱查詢
8%按照Email查詢
1.5%修改使用者的資料,例如狀態,最後登入時間
0.5%添加使用者資料
操作特徵:一般都只有單條資料的查詢
(如果有分析和統計,一般弄一個同步庫出來,在那個單獨的庫上做較大資料量的分析)
(某些操作,例如使用者排名,最近使用者操作等,一般是用其他的方式實現,而不是直接壓在使用者表上)
(當然,如果資料量要求不大。。。。其實你做什麼都沒關係)
軟硬體環境:
CPU: I5
記憶體:4GB
OS:Windows 7 x64 旗艦版
SqlServer 2008R2 企業版
(不是伺服器環境,有些配置沒有達到最佳化)
先建立使用者表,插入200萬+資料 (Id為叢集索引,而且連續分布,經常刪除資料會導致資料不連續降低效能,所以有些時候選擇通過狀態位假刪資料)
CREATE TABLE [dbo].[User](
[Id] [int] IDENTITY(1,1)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255) NOT NULL,
[Password] [varchar](255) NOT NULL,
[Email] [varchar](255) NOT NULL,
[Age] [smallint] NULL,
[Gender] [smallint] NULL,
[Signature] [varchar](255) NULL,
[CreatedTime] [date] NOT NULL,
[LastActivityTime] [date] NOT NULL,
[Status] [int] NULL,
[UserNameCode] [binary](16) NULL,
CONSTRAINT [PK_User] PRIMARY KEY CLUSTERED
(
[Id] ASC
)WITH (PAD_INDEX = OFF, STATISTICS_NORECOMPUTE = OFF, IGNORE_DUP_KEY = OFF, ALLOW_ROW_LOCKS = ON, ALLOW_PAGE_LOCKS = ON) ON [PRIMARY]
) ON [PRIMARY]
由於只有3個列支援條件查詢,而Id列是預設的叢集索引,所以只要建立兩個索引,分別在UserName列和Email列 (一般來說所有可能出現在where語句中的列 都應該建立索引)
總所周知,過多的索引會降低修改效能,而該案例中查詢遠比修改來的多
第一:按照Id查詢 (叢集索引,Id連續)
Declare @Stopwatch datetime
declare @number int
Set @Stopwatch=GetDate()
set @number=0
while (@number<1000)
begin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cast(rand()*2000000 as int)
set @number=@number+1
end
Print DateDiff(ms, @Stopwatch, GetDate()); -- 查詢1000次 輸出結果為 22773 毫秒
第二:按照使用者名稱查詢 (Email是一樣的)
1.無索引,無資料緩衝,(查詢1次 15秒左右)
DBCC DROPCLEANBUFFERS --這句清除資料的緩衝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 = 'user_'+cast(cast(rand()*2000000 as int) as varchar) --使用者名稱的規則是 user_id 實在不好找其他的高命中率的例子了 勉強用吧
2.無索引 ,有資料緩衝 (1000次隨機查詢,71473毫秒)
Declare @Stopwatch datetime
declare @number int
Set @Stopwatch=GetDate()
set @number=0
while (@number<1000)
begin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 = 'user_'+cast(cast(rand()*2000000 as int) as varchar)
set @number=@number+1
end
Print DateDiff(ms, @Stopwatch, GetDate());
-- 查詢1000次 輸出結果為71473 毫秒
Sql Server,自動給這個列建立了非叢集索引,看以下
3.有非叢集索引
在UserName列上建立從立非叢集索引 (整表佔用的索引空間從1M增加到80M,表本身空間還是461M,索引大小和列裡面資料的大小有直接關係)
以下是執行計畫,使用username 查詢和使用id查詢的對比, 可以看使用username的查詢大約比id查詢多消耗一倍的資源,實際情況惡劣的多,因為使用者名稱無規律而且長度還高
有的解決方案是為username產生一個HashCode,雜湊值經過最佳化以後可以實現較小體積 (32/64位) 和均勻分布上等最佳化 (Hash可是號稱0(1)的查詢時間複雜度。。)
第三種:修改使用者狀態,密碼,最終登入時間和餘額等
本例中,只有UserName和Email建立了索引,但是這兩個列在邏輯中都考慮為不可修改的
所有可以修改的列都沒有建立索引 (主要是修改的成本太高了)
考慮了修改粒度儘可能小,SQL Server 2005版本和以上支援行鎖
第四:添加新使用者資料
要注意的是添加新資料加的是表鎖。。。
第五:混合操作
這東西一靠基本功,例如瞭解鎖類型,鎖粒度,隔離等級等概念,這篇文章應該是比較有用處的,http://msdn.microsoft.com/en-us/library/ms190615.aspx
二靠工具類比和測試,壓力測試工具,效能測試工具,SqlServer Profiler
附錄:
1.清除緩衝
DBCC FREEPROCCACHE - plan cache, removes a specific plan from the plan cache by specifying a plan handle or SQL handle, or removes all cache entries associated with a specified resource pool. -- This can be used for freeing procedure cahce
DBCC DROPCLEANBUFFERS - Removes all clean buffers from the buffer pool. -- Memory cache
2.重建索引
ALTER INDEX ALL ON [User] REBUILD
ALTER INDEX ALL ON [user] REORGANIZE
3.SQL Server資料庫產生HashKey的函數
HashBytes('md5', Username)
4.查詢目前的lock: sp_lock (sp_who, sp_who2也是很有用的,還有object_name()擷取對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