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客戶需求和自身管理的需要,很多企業都先後進行了不著ISO品質體系認證與ERP資源系統啟用,加上原來企業制定的各程規章制度,就形成了企業中有三套管理制度並行的狀態。但是由於每個管理系統都有自己的特點,關注的方面也不相同,如果沒有一個管理經驗豐富的團隊,重新整合三套制度,讓它們能夠互相支援,三套制度就會象三駕不同方向的馬車,讓企業管理員和員工往往無所適從。
一般地,企業管理制度是規定人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ISO品質體系是規定人們每個動作的標準的,ERP系統流程是規定你什麼時候用什麼東西在什麼時候完成什麼任務的。但是由於企業前期沒有ISO品質體系,也沒有ERP軟體應用,所以在它的管理制度裡就會有很多是關於品質管理和資源管理的制度,散亂的體現在各個基礎制度中。如採購制度裡的採購品質與採購計劃等。這些原來的制度中的條款由於很粗放,或只是為了適應當時的企業發展需要,做出的規定自由度有的地方會很低,而有些地方又會很高,與後面的ISO品質體系中的詳細規定和ERP系統中的規範流程比起來,後者會顯得很繁複,而受到各管理層和操作人員的抵制,並且會在需要受到制約時,他會拿來三個體系中對自己最有利的那條來為自己辯護,所以企業管理者很多時候反而認為後面的ISO品質系統和ERP系統,不但沒有起到更好的管理作用,反而拖慢了企業的管理效率,慢慢的,ISO品質體系與ERP系統流程就一步一步的進行簡化,成了企業文員的一個書面作業,主要作用是應付客戶與發證公司的審查,並沒有起到真正的管理作用。
現在的管理大概有三個層次:一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是人走的路,誰的拳頭大,誰走左邊,在企業管理中就是人治;二是要想富,先通路,這是四輪車行駛的路,靠紅綠燈與交通法規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就是制度化管理,是法制;三是現代化高速公路與有軌機車道,這是軌道限定單向路,在企業管理中,就是正常化流程管理,這是企業管理的較高層次,運行這初就已經固定了你的位置,大家不用再花精力為路擔心,只要關心自己的目的地就行了,可以實現完全的目標管理。
沒有類似ISO程式的企業是人治為主,執行類似ISO程式的企業,相當於法治為主,而整合ISO與ERP系統的企業,主要是靠目標管理,人性化操作為主。
企業制度其實就像交通法則,越到後面越進階的道路系統反而會越簡單,因為很多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已經固化到系統的操作流程裡去了,所以你就沒必要再堅持原來雞腸小道或鄉村街道的制度或再弄出另一道不合時宜或行不通的制度來一起執行,這時最好的方法是,原來那些制度一律廢止,重新確定一套基本的不會追尾和如何變線的制度就行了。
企業實施類似ISO系統以後,原來的車間管理制度基本就沒作用了,實施ERP系統後,原來的所有企業規章制度也基本廢止了,那麼剩餘的還是哪些制度呢,就只有一些基本的考勤制度、薪資晉陞制度、會議制度、獎罰制度,再有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