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人工智慧 自動化 大資料
今天,一些朋友因為共同的興趣走到了一起,在討論群裡聊的不可開交。完全沒有情感在裡頭,純粹的物質推理。在這個還未定論的領域,最喜歡的是大膽想象。
將複雜的人倒退至出生時,就應該是一個智能體。這個智能體分為兩部分:大腦系統和IO系統。如果假設把嬰兒的大腦放到羊羔身上能產生智能,那麼我們思考的核心方向就是大腦系統了。不管半人猛獁是否能活著並且不是弱智,我都希望他活著。
在工業自動化中存在“反饋”一詞,我們這裡討論的問題確實有它的影子。但是我把它拆分分別放入大腦系統和IO系統。其中,IO負責資料的輸入和執行,作業系統負責時時分析,輸出指令。這種一來一回就表現出了“反饋與矯正”了。
雖然在AI領域,分為很多學派,訴其差別,都是在智能體的實現手段上。不論是神經網路系統,還是數學符號系統都歸屬為此。我認為,數學符號可以表示資料,同樣神經系統也是在表示資料。電腦顯然歸為數學符號派的產物。從1與0的與或非邏輯關係,到馮諾依曼體系,再到當前的大資料運算。做的都是堆積規則, 而這種行為是人為的。不論電腦的世界有多麼逼真,終究是與或非關係。我並沒有瞭解過神經網路,從字面意思出發,從感官上理解,應該是使用了生物形式代替了數學符號,有類似基礎數學關係的神經運算,然後構建一個基於基礎關係的資料大廈。如果我感官上的理解是對了,那麼無疑此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這兩者都沒有走到人工智慧的核心層次上來。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覺得電腦完全沒有智能。但是我突然感覺,不能這麼下結論。因為我突然覺得,我們人跟電腦有些很奇妙的相似之處。計算的基礎就是數學加法。
那我們的人類的基礎是什嗎?不管它是什麼,一定存在著。那麼,我們人也是建立在幾個基礎規則上堆積的資料大廈而已。從這點上看,與電腦世界是一樣的。區別點在於,一個是外部構建的,另外一個是自行建立的。人類的社會關係加速了知識大廈的建立過程。可以想象,文明就是一台超級電腦。
所以,我的同行們,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不去那麼辛苦的寫程式,轉而設計智能作業系統,將資料大廈的構建工作,交給機器自己來做。
大家還討論了靈感,關於這點,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為兩種,靈感高於智能,和靈感屬於智能。我持後者看法。我覺得可以將智能攔腰斬為兩段,一是運算產生指令前,二是執行指令。大腦的運算需要資料,這些資料有通過感官系統收集到的,也有系統之前儲存的。其中感官系統包含五感系統以及未知的人體感官系統。靈感就是資料運算過程中逆向推理產生的新的資料關係,並且這種資料關係是這個智能體沒有接觸過的。這種“未接觸過”的範圍是智能體本體。一旦產生了靈感,就意味著新的資料關係的誕生,而這種誕生的新資料關係往往能夠合理的解釋當前的困惑。人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靈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如果一個個體被定義為智能體,就應該有產生靈感的能力。不過作為智能體的人類,要創造弱智的智能體也是可以是實現的。但從個人觀點來看,我希望人類創造的智能體應該要優於人類,最終我們要相互取長補短,甚至結合為一。
人的智能載於人體,人體由細胞構成。訊號傳導豐富多彩,光我們認知的就有,電訊號,化學訊號,聲音訊號。還有很多我們不曾瞭解到的。智能體雖然結構複雜,但是我相信基礎都是及其簡單的。物理學都在努力統一理論,我們這個領域又何嘗不可。另外,產生統一這樣思想本身就驗證了複雜歸於簡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