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上的兩張鏈表記錄了每一個裝置和驅動,那麼裝置和驅動這兩者之間又是如何聯絡起來的呢?此刻,必須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先有裝置還是先有驅動?
在以前,先有的是裝置,每一個要用的裝置在電腦啟動之前就已經插好了,插放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上,然後電腦啟動,然後作業系統開始初始化,匯流排開始掃描裝置。每找到一個裝置,就為其申請一個struct device結構,並且掛入匯流排中的devices鏈表中來,然後每一個驅動程式開始初始化,開始註冊其struct device_driver結構,然後它去匯流排的devices鏈表中去尋找(遍曆),去尋找每一個還沒有綁定驅動的裝置,即struct device中的struct device_driver指標仍為空白的裝置,然後它會去觀察這種裝置的特徵,看是否是他所支援的裝置,如果是,那麼調用一個叫做device_bind_driver的函數,然後他們就結為了秦晉之好。換句話說,把struct device中的struct device_driver driver指向這個驅動,而struct device_driver driver把struct device加入它的struct list_head devices鏈表中來。就這樣,bus、device和driver,這三者之間或者說它們中的兩兩之間,就給聯絡上了。知道其中之一,就能找到另外兩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但現在情況變了,出現了一種新的名詞“熱插拔”。裝置可以在電腦啟動以後在插入或者拔出電腦了。因此,很難再說是先有裝置還是先有驅動了。因為都有可能。裝置可以在任何時刻出現,而驅動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被載入。所以,出現的情況就是,每當一個struct device誕生,它就會去bus的drivers鏈表中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反之,每當一個一個structdevice_driver誕生,它就去bus的devices鏈表中尋找它的那些裝置。如果找到了合適的,那麼和之前那種情況一樣,調用device_bind_driver綁定好。如果找不到,沒有關係,等待吧。
事實上,完善這個三角關係,正是每一個裝置驅動初始化階段所完成的重要使命之一。讓我們還是回到代碼中來,usb_register函數調用是調用了,但是傳遞給他的參數是什麼呢?
我們注意到,調用usb_register函數的代碼如下:
1073 /* registerthe driver, return usb_register return code if error */
1074 retval = usb_register(&usb_storage_driver);
是的,傳遞了一個叫做usb_storage_driver的傢伙,這是什嗎?同一個檔案中:
1055 static struct usb_driver usb_storage_driver ={
1056 .name = "usb-storage",
1057 .probe = storage_probe,
1058 .disconnect= storage_disconnect,
1059 #ifdef CONFIG_PM
1060 .suspend = storage_suspend,
1061 .resume = storage_resume,
1062 #endif
1063 .pre_reset= storage_pre_reset,
1064 .post_reset = storage_post_reset,
1065 .id_table= storage_usb_ids,
1066 };
可以看到這中定義了一個struct usb_driver的結構體變數,usb_storage_driver,關於usb_driver我們上節已經說過了,當時主要說的是其中的成員driver,而眼下要講的則是另外幾個成員。首先,owner是用來給模組計數的,每個模組都這麼用,賦值總是THIS_MODULE。而name就是這個模組的名字,USB Core會處理它,所以如果這個模組正常被載入了的話,使用lsmod命令能看到一個叫做usb-storage的模組名。CONFIG_PM是與電源管理相關的。下面重點要講一講,.probe和.disconnect以及這個id_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