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之前我就已經想好了,要先感謝一下博文視點的周老師和大微,是博文送給了我一本《讀庫》0603,是大微把這本書交到我手上的。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程式員》雜誌的特別策划進展到緊要關頭,可是我還是拋開一些公務不談,抱著這本書看了半個下午。越看越感歎,遇到Myan,趕緊和他分享所看的收穫,從中曉得為什麼他現在那麼有觀點與眼光,是因為在我為書中的內容如《唐山大地震記錄》而感歎時,他在12歲的時候就已經讀了一本比這還要偏激的報道。這也是為什麼他見怪不怪,而我見怪大怪的原因了。在送博文的朋友回武漢時,又和老鄉興田聊了一路,曉得此書主編為業界名人“老六”,竟然和我的名字一樣:)(大學宿舍裡我排行老六,故人稱老六)。因為這名字因為叢書裡面的怪事,我又在噹噹上下單買了0601、0602。一本送了方方,一本留著自己讀。於是也就有了今天的文章。張季鸞是《大公報》的主編,關於他的為人與軼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尋或者再買一本《讀庫》0602(噹噹上有賣,而且打折厲害:))。這裡我只想分享一下我在看這篇文章的感受。為什麼現在媒體特別是IT媒體並不是特別受讀者歡迎?其中一個因素我認為就是自己的聲音太少。《大公報》雖有背景,雖有蔣委員長與周公賞識,但其文章組織皆是自主,這是其最為吸引人之處。而我們的很多媒體上卻常常為了商業而出賣內容,到了讀者那兒最終看到的就是垃圾與美食同在的一盤餐。你願意從垃圾裡撿一隻美味燒雞來吃嗎?但這裡為這些媒體喊一聲冤,如果不這樣,我們能活下去嗎?是的,目前我們這個環境要以存活一家媒體尤其是技術媒體確實是難之又難,不看別的,看一下各家媒體上的那些評論就曉得怎麼回事了。(此處語言偏激,為書生意氣,若有看官不爽之處,請略過)為什麼今日技術媒體的聲音偏弱?其中一個因素我認為是專業的人士太少。《大公報》裡常見驚人之作,其作甚至會影響戰局與國家的發展方向,如張季鸞在西安事變時寫的那篇言辭激烈而感人的“勸降書”,張學良先生在高齡之時仍然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回看我們的媒體,能有回味之文是少之又少,為何?看幾點,頻繁的人員換位,淺薄的知識積累,以及知識積累的失衡,僅這些就已經貽害萬千讀者與出版人了。而張季鸞等人則是朝與各界人士共話時局,晚與報社同甘共苦,夜則下筆千言於社論。其積累,其堅守,其勤奮,為我輩所萬不能及也。為什麼今日技術媒體少見“偏激”之言?跟隨張季鸞先生的人都有同樣的感受,其人洒脫而包容。雖然《大公報》與當時國民黨關係甚好,而楊剛已為共產主義人士,張季鸞先生依然納其入報,並放權讓楊盡灑已所欲,終成《大公報》副刊繁榮一片。再者,範長江深入蘇區,採訪報道民眾之疾苦,數篇通訊稿均正常見諸報端。此兩件事足能說明張之“相容並包”之氣概。回看今日技術媒體,如果有一篇文章有刺傷商務嫌疑,則是要犯大錯的,因為這會斷了某些人的財源,於此種種,也終成一片“天下大事”景象,靡靡之音響徹寰宇。而為什麼又少見才俊輩出?這個話題就太大了,在這兒談論似乎有頗多不妥,但心中之氣不吐不快。此為各打五十大板之論,一是現在立志於“言論救國”之人少了,環望四周,有幾人會為理想而獻身,再退一步,又有幾人有理想?包括我輩,常為金錢與權勢所傾倒,不能忍一時寂寞,常做使自己萬古悲涼之事,悲哉乎?此為基層,再看高端。種種限制與禁錮,深深的人事之潭,不小心則遭萬人踐踏,永世不得翻身,何來季鸞寬袍之下的自由風氣。一是自己妙筆生花,一是發現才俊無數,我認為這是張季鸞先生最大的貢獻,對《大公報》對中國報業的發展。書生意氣,揮斥方逎。此文僅為自己所觀所想所思,絕無映射哪家媒體之說,切勿對號入座,如若因此而生禍,後果皆由此人自己承擔!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91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