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Java內部類
Java內部類含義:就是類中還包含了另外一個內,被包含的類叫內部類。
`就好比一個人是由大腦、肢體、器官等身體結果組成,而內部類相當於其中的某個器官之一,例如心臟:它也有自己的屬性和行為(血液、跳動)。顯然,此處不能單方面用屬性或者方法表示一個心臟,因為心臟也有自己屬性和方法,所以在人體中需要心臟這個內部類,正如同是內部類(心臟)在外部類(人體)當中。
內部類的共性:
(1)、內部類仍然是一個獨立的類,在編譯之後內部類會被編譯成獨立的.class檔案,但是前面冠以外部類的類名和$符號 。(2)、內部類不能用普通的方式訪問。內部類是外部類的一個成員,因此內部類可以自由地訪問外部類的成員變數,無論是否是private的 。(3)、內部類聲明成靜態,就不能隨便的訪問外部類的成員變數了,此時內部類只能訪問外部類的靜態成員變數 。
知識點1.內部類的基本結構
1 //外部類 2 class Outer{ 3 private int age = 10; 4 //內部類 5 class Inner{ 6 //內部類中的內部方法 7 public void print(){ 8 System.out.println(age); 9 }10 }11 }12 13 public class TestDebug10 {1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5 Outer.Inner inner = new Outer().new Inner();16 inner.print();17 //或者採用一下方式訪問內部類18 /*19 Outer outer = new Outer();20 Outer.Inner inner = outer.new Inner();21 inner.print();22 */ 23 }24 25 }
運行結果:
10
View Code
此時我們要問,為什麼要使用內部類,直接定義兩個獨立的類不就OK了嗎?
因為內部類可以隨意使用外部類的成員變數(包括私人)而不用產生外部類的對象,這也是內部類的唯一優點,如同心臟可以直接存取身體的血液,而不是通過醫生來抽血。而且內部類繼承自某個類或實現某個介面,內部類的代碼操作建立其的外圍類的對象。所以你可以認為內部類提供了某種進入其外圍類的視窗。
使用內部類最迷人的原因是:每個內部類都能獨立地繼承自一個(介面的)實現,所以無論外圍類是否已經繼承了某個(介面的)實現,對於內部類都沒有影響。如果沒有內部類提供的可以繼承多個具體的或抽象的類的能力,一些設計與編程問題就很難解決。從這個角度看,內部類使得多重繼承的解決方案變得完整。介面解決了部分問題,而內部類有效地實現了“多重繼承”。
程式編譯過後會產生兩個.class檔案,分別是Outer.class和Outer$Inner.class
Outer.Inner inner = new Outer().new Inner();這個執行個體化是用來產生內部類的對象,這種方法存在兩個小知識點需要注意
1.開頭的Outer是為了標明需要產生的內部類對象在outer這個外部類當中
2.必須先有外部類的對象才能產生內部類的對象,因為內部類的作用就是為了訪問外部類中的成員變數
知識點2.內部類中的變數訪問形式
1 //外部類 2 class Outer{ 3 private int age = 10; 4 //內部類 5 class Inner{ 6 //內部類中的成員變數 7 private int age = 11; 8 //內部類中的內部方法 9 public void print(){10 //局部變數11 int age = 12;12 System.out.println("局部變數"+age);13 System.out.println("內部類變數"+this.age);14 System.out.println("外部類變數"+Outer.this.age);15 }16 }17 }18 19 public class TestDebug10 {2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21 Outer.Inner inner = new Outer().new Inner();22 inner.print();23 }2425 }
運行結果:
局部變數12內部類變數11外部類變數10
View Code
從知識點1中可以發現,內部類在沒有同名成員變數和局部變數的情況下,內部類會直接存取外部類的成員變數,而無需指定Out.this.屬性名稱。否則,內部類中的局部變數會覆蓋外部類的成員變數。從知識點2可以發現,訪問內部類本身的成員變數可用this.屬性名稱,訪問外部類的成員變數需要使用Out.this.屬性名稱。
知識點3:靜態內部類
1 //外部類 2 class Outer{ 3 private static int age = 10; 4 private int age2 = 11; 5 //內部類 6 static class Inner{ 7 //內部類中的內部方法 8 public void print(){ 9 System.out.println(age);10 // System.out.println(age2); //語法錯誤,不能對非靜態欄位 age2 進行靜態引用11 }12 }13 }14 15 public class TestDebug10 {1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7 Outer.Inner inner = new Outer.Inner(); //此時的執行個體化方法不同於非靜態內部類18 inner.print();19 }20 21 }
運行結果:
10
View Code
可以看到,如果用static 將內部內靜態化,那麼內部類就只能訪問外部類的靜態成員變數,具有局限性其次,因為內部類被靜態化,因此Out.In可以當做一個整體看,可以直接new 出內部類的對象(通過類名訪問static,生不產生外部類對象都沒關係)
知識點4.私人內部類
1 //外部類 2 class Outer{ 3 private static int age = 10; 4 //內部類 5 private class Inner{ 6 //內部類中的內部方法 7 public void print(){ 8 System.out.println(age); 9 }10 }11 public void outerprint(){12 new Inner().print();13 }14 }15 16 public class TestDebug10 {17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8 /* // 訪問私人的內部類的時候此種方法錯誤19 Outer.Inner inner = new Outer.Inner(); //此時的執行個體化方法不同於非靜態內部類20 inner.print();21 */22 Outer outer = new Outer();23 outer.outerprint();24 }25 26 }
運行結果:
10
View Code
如果一個內部類只希望被外部類中的方法操作,那麼可以使用private聲明內部類,上面的代碼中,我們必須在Out類裡面產生In類的對象進行操作,
而無法再使用Out.In in = new Out().new In() 產生內部類的對象,也就是說,此時的內部類只有外部類可控制。如同是,我的心臟只能由我的身體控制,
其他人無法直接存取它。
知識點5.方法內部類
1 //外部類 2 class Outer{ 3 private static int age = 10; 4 public void Print(final int x){ 5 class Inner{ 6 public void InnerPrint(){ 7 System.out.println(x); 8 System.out.println(age); 9 }10 }11 new Inner().InnerPrint();12 }13 }14 15 public class TestDebug10 {1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7 Outer outer = new Outer();18 outer.Print(11);19 }20 21 }
運行結果:
1110
View Code
在上面的代碼中,我們將內部類移到了外部類的方法中,然後在外部類的方法中再產生一個內部類對象去調用內部類方法,如果此時我們需要往外部類的方法中傳入參數,
那麼外部類的方法形參必須使用final定義。至於final在這裡並沒有特殊含義,只是一種表示形式而已。
Java內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