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hrome 超越 Firefox 的市場份額之後,Firefox 難免被部分人看衰,饒是如此 Google 依然與 Mozilla 續約,成為 Firefox 預設的搜尋引擎。
之前我們指出 Mozilla 面臨有四個問題:居高不下的開發經費、對 Google 資金依賴、被 Chrome 超越以及其在移動領域發展受阻。Google 的續約不能解決以上幾個問題,對此 Wired 的看法具有代表性,“Firefox 更像是一個備胎”。言下之意,是 Firefox 的市場份額對 Google 依然有一定的吸引力。
負責 Mozilla Social & Communications 的 David Ascher 發布一篇博文,他首先點出 Mozilla 從前一直做的事情:
多年來,Mozilla 要專註的地方是清晰的:堅守互連網的承諾,我們設計出一個快而好用的,但又不跟隨使用者需求的瀏覽器,令越來越多人去適應它。
那麼什麼是 Mozilla 對互連網的承諾?“保證互連網的開放性”。
此前他們以瀏覽器為重心,來推動一個開放的網路發展,而今 Mozilla 正在努力推動的三個項目,和瀏覽器已經沒有多大關係:
- Boot2Gecko:一個運行在行動裝置,基於瀏覽器基礎上的作業系統;
- BrowserID:無需密碼即可登陸相應網站的項目;
- Apps:讓互連網成為建立應用最好的方式。
三個項目聽起來野心都很大。關於第一個項目通過它的維基頁面 ,可以確定它的目標是取代如今手機上的作業系統,並通過開放大量介面,通過網路開發的各種應用來實現手機硬體上的功能,比如撥號,尋找連絡人,照相等等。它對硬體並不挑剔,保持足夠的開放性。
而 BrowserID 則是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讓使用者登陸網站更加簡易。對比現在登陸一個網站,除了要輸入密碼以外,可能還要回答安全問題,或是輸入各種複雜的驗證碼。通過 BrowserID 使用者在註冊後,進入一個網站只需要點擊登陸,就自動登陸,大幅度的簡化了登入網站的步驟。
Mozilla 的 Apps 計劃其實是正在推動的一套網路應用開發標準,讓開發人員開發的應用能夠在任何裝置上順利運行,而且建立一個開放式的市集生態。目標是讓網路成為建立應用最好的方式。
從以上這幾個項目可以看出,Mozilla 所做的工作已經遠遠超過“提供一個瀏覽器”,在今年八月 Mozilla 基金會主席 Mitchell Baker 曾寫過一篇文章,闡述了她對“開放式應用環境”的暢想,Mozilla 如今努力推動的三個項目都與此有關:
- 讓我們的應用跨平台和跨裝置,當我們升級手機的時候,不論我們選擇什麼裝置,都能使用我們的應用;
- 我們將不同供應商的連絡人和社交網路串連起來;
- 在互連網中分享我們的“leader boards”和其他多媒體遊戲元素;
- 掌握應用對我們資訊的介入,比如只允許應用分享我們允許的資訊;
- 如同我們開放其他互連網內容一樣,用開放和靈活的方式開發應用;
- 從多個供應商中購買應用,從捆綁、支援或是服務的角度來提升價值;
- 如果我們選擇,我們可以和應用開發人員直接互動;
- 統一管理應用和網路應用。
在瀏覽器的對弈中 Mozilla 似乎前途未蔔,但不管結果如何,我們會記住那個可愛的狐狸瀏覽器,也會記住這個堅持開放式互連網的實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