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http://www.cnblogs.com/lwbqqyumidi/p/3500997.html
關於Android中的事件機制,用到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並且這個知識點還真有點複雜。
在寫這篇文章前,網上看了不少博文,有的寫的感覺挺不錯的。只是當時感覺好像理解了,事後又很容易忘。現在自己也系統整理下吧。
Android中的事件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多,如onTach、onClick和onLongClick等,在具體微觀上的表現形勢有action_down、action_move和action_up等。
無論哪種事件表現類型,首先都是基於事件的傳遞模型。其實Android中的事件傳遞有點類似於JS中事件傳遞模型。都是基於先捕獲然後冒泡的形式。
在捕獲階段,事件先由外部的View接收,然後傳遞給其內層的View,依次傳遞到更夠接收此事件的最小View單元,完成事件捕獲過程;
在冒泡階段,事件則從事件來源的最小View單元開始,依次向外冒泡,將事件對層傳遞。
事件的捕獲和冒泡是整個事件的傳遞流程,但是在實際的傳遞過程中,Android中則表現的相對複雜。
主要表現在可以控制每層事件是否繼續傳遞(由事件分發和事件攔截協同進行),以及事件的具體消費(由事件消響應進行,但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分發自身也具有事件消費能力)。
也就是本文提及的事件分發、攔截和響應。
Android中不同的控制項所具有的事件分發、攔截和響應稍有不同,主要表現在Activity本身不具有事件攔截,不是ViewGroup的最小view單元不具有事件分發和事件攔截(因為它沒有自己的子View)。
具體對應關係如所示:
對於控制Android中的事件傳遞和消費機制,最主要需要注意的就是這幾個方法的傳回值了。
事件分發:public boolean dispatchTouchEvent(MotionEvent ev)
當有監聽到事件時,首先由Activity的捕獲到,進入事件分發處理流程。無論是Activity還是View,如前文所說,事件分發自身也具有消費能力,
如果事件分發返回true,表示改事件在本層不再進行分發且已經在事件分發自身中被消費了。至此,事件已經完結。如果你不想Activity中的任何控制項具有任何的事件消費能力,
最簡答的方法可以重寫此Activity的dispatchTouchEvent方法,直接返回true就ok。
如果事件分發返回 false,表明事件在本層不再繼續進行分發,並交由上層控制項的onTouchEvent方法進行消費。
當然了,如果本層控制項已經是Activity,那麼事件將被系統消費或處理。
如果事件分發返回系統預設的 super.dispatchTouchEvent(ev),事件將分發給本層的事件攔截on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進行處理
(如果本層控制項是Activity,由於其沒有事件攔截,因此將直接將事件傳遞到子View,並交給子View的事件分發進行處理)。
事件攔截:public boolean onInterceptTouchEvent(MotionEvent ev)
如果 onInterceptTouchEvent 返回 true,則表示將事件進行攔截,並將攔截到的事件交由本層控制項 的 onTouchEvent 進行處理;
如果返回結果是false;則表示不對事件進行攔截,事件得以成功分發到子View。並由子View的dispatchTouchEvent進行處理。
如果返回super.onInterceptTouchEvent(ev),事件預設不會被攔截,交由子View的dispatchTouchEvent進行處理。
事件響應:public boolean onTouchEvent(MotionEvent ev)
如果onTouchEvent返回true,表示onTouchEvent處理完事件後消費了此次事件。此時事件終結,將不會進行後續的冒泡。
如果onTouchEvent返回false,事件在onTouchEvent中處理後繼續向上層View冒泡,且有上層View的onTouchEvent進行處理。
如果返回super.onTouchEvent(ev),則預設處理的邏輯和返回false時相同。
總結:從以上過程中可以看出,dispatchTouchEvent無論返回true還是false,事件都不再進行分發,
只有當其返回super.dispatchTouchEvent(ev),才表明其具有向下層分發的願望,
但是是否能夠分發成功,則需要經過事件攔截onInterceptTouchEvent的審核。事件是否具有冒泡特是由onTouchEvent的傳回值決定的。
測試案例:
Android事件機制之一:事件傳遞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