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Database Backup恢複,巡檢需要關注的對象設定以及相關恢複概述,oracleDatabase Backup
Database Backup恢複,巡檢需要關注的對象設定:
1.資料庫名稱,以及DBID; --dbid在v$database中
SYS@ORCL>select dbid,name from v$database;
DBID NAME
---------- ---------
1385095721 ORCL
2.控制檔案的位置;
show parameter control_files;
select name from v$controlfile;
3.記錄檔的位置以及資料庫的歸檔設定;
select log_mode from v$database;
archive log list;
select * from v$log;
select * from v$logfile;
--關注日誌組數,大小,狀態,位置;
select * from v$archived_log;
4.資料檔案位置,大小,狀態;
select * from dba_tablespaces;
select * from v$tablespace;
select * from dab_data_files;
select * from v$datafile;
--在11g資料庫中,暫存資料表空間只需關注其大小即可;
5.參數檔案;
show parameter spfile;
6.警示日誌;
select * from v$diag_info;
adrci
7.資料庫現有的備份策略,備份組情況;
要開啟資料庫,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所有控制檔案都必須存在且已同步
2.所有聯機資料檔案都必須存在且已同步
3.每個重做日誌組必須至少有一個成員存在
開啟資料庫後,如果丟失以下項時資料庫就會失敗:
1.任何控制檔案
2.屬於系統或還原資料表空間的資料檔案
3.整個重做日誌組(只要組中至少有一個成員可用,執行個體就會保持在開啟狀態)
如果控制檔案丟失或損壞,則執行個體通常會中止。然後,您必須執行以下步驟:
1.關閉執行個體(如果它仍處於開啟狀態)。
2.通過複製現有控制檔案還原缺失的控制檔案。
3.啟動執行個體。
如果丟失了重做記錄檔組中的某個成員,並且組中至少還有一個成員,請注意其後果是:
不會影響執行個體的正常操作。
預警日誌中會收到一條訊息,通知您無法找到某個成員。
通過從同一組中複製一個剩餘檔案可還原缺失的記錄檔。
NOARCHIVELOG 模式下丟失了資料檔案
如果資料庫處於 NOARCHIVELOG 模式下,並且丟失了任何資料檔案,則需要完全還原資料庫,包括控制檔案和所
有資料檔案。
資料庫處於 NOARCHIVELOG 模式時,只能恢複到上一次備份時的狀態。因此,使用者必須重新輸入自
上一次備份以來所做的更改。
請執行以下任務:
1.如果執行個體尚未關閉,請關閉執行個體。
2.從備份還原整個資料庫,包括所有資料檔案和控制檔案。
3.開啟資料庫。
4.讓使用者重新輸入自上次備份以來所做的所有更改。
如果處於 NOARCHIVELOG 模式的資料庫具有增量備份策略。則 RMAN 會先還原最近的 0 級,然後 RMAN 恢複進
程再應用增量備份。
ARCHIVELOG 模式下丟失了系統關鍵資料檔案
如果丟失或損壞了某個資料檔案,且該檔案屬於 SYSTEM 或 UNDO 資料表空間,
請執行以下任務:
1.執行個體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自動關閉。如果未自動關閉,請使用 SHUTDOWN ABORT 關閉執行個體。
2.裝載資料庫。
3.還原並恢複缺失的資料檔案。
4.開啟資料庫。
想往Oracle資料庫方向發展教些問題
我就是營運的,搞營運知識得非常全面,Linux命令得全會,因為要用SQLPLUS,
要會Database Backup,冷備份,熱備份,RMAN使用,資料匯入匯出,
ORACLE10G/11G 的操作,主要是表、索引、觸發器建立刪除,資料清理,熟悉SQL語句查詢
ORACLE效能調整,高可用搭建,standby搭建等。。。很多
ORACLE資料表空間設定問題
1。分成多個資料檔案。
原因是:
(1)有些作業系統對檔案大小有限制,或者安裝是做過限制。你不一定清楚這些限制。而且某些版本的傳輸協議不支援過大的檔案,例如AIX某版本的sftp就不允許傳輸檔案超過2G。
(2)你現在資料量小,所以不用考慮太多。但將來資料量增大以後,要考慮負載平衡,就要把部分資料檔案挪到其他盤上。多個資料檔案會使這樣很容易。
(3)當你的資料檔案某部分出現壞塊之後,你需要讓某個資料檔案暫時offline恢複等等,如果你的資料檔案過大,影響也可能更大。
(4)使用RMAN備份的時候,單獨備份資料檔案。恢複也可單獨恢複,因此很顯然分多個資料檔案有好處。
2。單個資料檔案的大小,這個要考慮的東西比較多。比如你的儲存效能,比如你的總資料量,等等。專家的建議是,對於幾十G到幾百G的資料量,單個資料檔案的大小一般在2-10G。原則有一套理論說明的,但是我忘了,只說一下個人的建議:
(1)作業系統限制。這個如果沒有注意到很容易出問題,特別是自擴充的資料檔案,例如system,undotbs等等
(2)資料表空間的大小。要考慮單個資料檔案移動或恢複的情況。顯然如果對於幾十個G的資料表空間,就分成兩個資料檔案,並不能對你的操作帶來什麼好處。
(3)全憑經驗把握的東西,還要考慮的你硬碟的raid情況等等。情況比較複雜,只能折衷。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說大就好或者小就好。
當然這並不是主要的,你沒必要太關注這方面的東西。因為對於你這樣的簡單環境來說,區區一個資料表空間資料檔案大小的修改,對效能的提高甚至不如多建一條索引大!
3。資料庫產生片段怎麼辦。我告訴你,資料庫的片段和windows說的那個磁碟重組是兩碼事,你不要混淆。windows再怎麼整理也是沒用的。
其實我坦白的跟你講,你幾十個G的資料庫,短期根本就不用考慮什麼片段問題。這種情況得等大家都反映資料庫開始變慢了,再考慮回收段空間等等。而且你都說“是否要關閉了再做”,說明你的資料庫可以關,也就暗示了它“不是很忙”,那麼最近3-5年之內你不用考慮做這件事了。
4。兩個資料庫同時用一個監聽器1521當然不合理,你一個監聽器掛了兩個資料庫都連不上去,你不覺得這樣風險很大嗎?
兩個公用一個連接埠,對資料的吞吐效能是沒有任何影響的,這個你不用擔心。但是安全性無疑很低。
所以當然有必要用兩個連接埠1521和1520,其實我建議你把兩個資料庫安裝在兩個不同的作業系統使用者下面,這樣大家彼此邏輯都清楚,影響小,帶來的好處你能慢慢體會到。這純粹是從我的工作經驗來建議你的。如果你嫌麻煩當我沒說。
如何設定?你這個問題問的複雜了,我可懶得把編輯TNS的一堆寫出來。
告訴你個簡單方法,先命令列輸入netca建立監聽器,建兩個,1521和1520。然後再命令列dbca建立資料庫,注意建立的過程中會提示你和哪個連接埠綁定,自己選就行了。全圖形介面非常簡單。
-------------------------------
看得出來你是初學,而且考慮東西比較細,不過我給你個建議,先去買基礎的書,瞭解基本的概念,做一些簡單的實驗。這樣你就能弄清哪裡是重點需要關注的,哪裡不是重點可以忽略的。
這樣你才能把握要點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