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T行業人員吃的都是青春飯?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國內一個很著名的企業老闆曾經說過:在IT行業超過35歲的技術人員將被淘汰,所以不要35歲以後的技術人員。導致整個業界尤其是在軟體開發行業都在排斥年齡超過35歲的人員,也導致很多工程師為自己35歲以後的前途發愁而轉行。因為很多人都認為IT行業是年輕人的行業,而軟體開發就是吃青春飯,過了35歲就沒用了。

  很多企業也在自己的企業宣傳中吹噓:我們企業XX學曆以上的佔百分比的多少,平均年齡在25歲等。認為自己企業員工年輕了那才叫高科技企業,那才叫有創造性。其實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聽了這些人的觀念,我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IT企業很少有能成為IBM、MICROSOFT等國際大企業的原因了。因為很多中國IT企業根本不理解資深的含義!

  我曾經接受過INTEL公司的培訓,他們來的工程師都40多歲了,一個行業搞了20多年,那是什麼樣的一個理解程度呢?有些人頭髮都白了,你根本問不倒他們。我曾經問他,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呢,他回答說是技術,我問他長期做技術難道你不厭煩嗎?他笑著說NO。我才理解什麼叫資深的含義,我也才理解為什麼他們能把技術做得那樣好。

  我們中國的公司為什麼很難在短期內超越他們呢?因為他們的公司是依靠大量這樣的資深工程師的支撐才持續發展到今天。

  我也曾經在日本公司工作過,才理解什麼叫工作狂。很多日本人30多歲就白髮斑斑了。如果你見了那些穿著整潔的西服,紮著鮮豔的領帶,鬍子颳得很乾淨,走路筆直,看起來年齡不大,但是頭髮卻花白的人,多數是日本人。日本企業一般不輕易辭退員工,員工流動率也很低。一個人在一個行業或者專業一幹就是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服務一個企業。在日本公司,就是寫一個WORD文檔甚至要寫7、8遍。要求一個標點也不能錯,格式要完全達到要求。你甚至都認為後面的修改都是在浪費時間,因為我們中國人認為能表達清楚,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是在日本人那雷根本就不能過關。經過多次這樣的訓練,你就會理解什麼叫日本的精工操作。我們的工業和日本差距大的原因,尤其在精工行業,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每件事上都做得很精細,一個行業內研究很深。而我們卻很浮躁,長期以往就形成了差距。正是胡適先生所說的中國人差不多先生太多了,這就是差距。

  從IT行業人才使用看,我們國家普遍存在年輕化和短期化。做技術開發的多數是年輕人,並且很多人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哪個上手快就學哪個,哪個行業工資高就學哪個。並且頻繁跳槽,到了另外的企業後就可能做新的工作了,學新的技術了。這種不斷的切換其實是一種資源浪費,就很難把一個技術鑽研地很透徹,對於整個IT行業來說也是一種損失。許多企業也覺得現在的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不高,跳槽頻繁。一方面因為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問題,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企業追求短期效益、短視造成的。哪個人不希望穩定發展呢?但是很多企業就是用員工的青春,年齡稍微大了(僅僅超過35歲就認為大了)就認為不能幹活了,員工就面臨隨時被辭退。開發哪個項目就招聘哪方面的人,產品做完了就解聘很多人。好聽些是戰略裁員,不好聽了就是卸磨殺驢。企業不養老,而社會養老前景不清晰,這樣大家能不跳嗎?所以整個社會都是處於浮躁階段。浮躁的原因就是長久落後慣了,突然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看到了很多美國的財富神話,所以都普遍犯紅眼病、浮躁病。這種行業的浮躁和短視能造就成大批的資深的專業人士嗎?

  從利益分配上看,我們國家很多IT企業也存在很大問題。有幾個做技術的工程師最後能成為富翁呢?李彥宏那樣很少,並且因為他做了老闆才得到了價值體現。我們很多老闆就很難和自己的員工尤其工程師共用企業發展的成果。在發展階段,急需要人才的時候就很尊重你,等年齡大的時候就嫌棄,沒有分配給長期利益。所以很多工程師年輕的時候就是牛馬,就是工具,吃的就是青春飯。而在美國的很多企業,優秀的工程師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可以不為自己將來發愁,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持有公司的股票,就是將來不工作了也是百萬富翁。只要技術很強,一個工程師可以在他的專業領域一直鑽研下去,不必為了養老而朝三暮四。這樣不出成果都很難。

  從價值取向看,我們官本位思想導致很多人都追求做管理,不去做技術。在很多美國企業,他們是分職能和技術兩條線。一個進階技術人員職位可能不高,可以不是經理,但是可能收入比經理還要高,因為他是某個行業的專家。經理主要是協調資源,落實制度和計劃的執行。而進階技術人員則負責技術實現,規避技術風險,並創新,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而在中國呢,如果你是一個技術人員,即使你很優秀,有幾個人能在收入方面超過自己的上司經理呢,一個新來的年輕的MBA或者能講幾口英語的海歸就能當上你的上司,收入就可比你高,支配資源的權利就可比你大。

  如果在中國,30多歲了手下還不能領導一幫人,還在做技術,別人就覺得你很窩囊,就瞧不起你。如果你是經理了,則別人馬上很尊重你,這樣導致很分心,所以你不得不向上爬,做經理,資深經理,技術總監,CTO,才能收入高,地位高。但是等高升了,就不能做技術研究了。所以很多人做技術時間長了就去做管理了,有的去做銷售了,總之轉行的人很多。留下的如果沒有一個頭銜別人就認為是沒出息。所以中國就缺少資深的技術人員。

  在美國考高學曆是為了做研究,在中國則是為了當官,為了能在職場上獲得更高的職位。其實很多人也喜歡鑽研技術,但是整個環境如此,價值觀和個人喜好發生矛盾,最後價值觀被扭曲,只能放棄自己喜歡的專業追求,去做管理了。管理的成就感就是地位高,技術的成就感就是做出了對社會有用的產品。所以在中國能有幾個官員被曆史記住呢?但是袁隆平卻將永遠被後人和曆史記住。並且在我們企業,有些時候在上級看來,如果認為一個工程師技術很牛,就要提升你,但是被提升了,就離開了具體的技術崗位,管人了,不鑽研技術了。所以這也是很大的人才浪費。並且很多人就不善於和人溝通交往,不擅長做管理。被提上去了卻探索管理一團糟,就只得又下放,多數情況下這個優秀的技術人員最終選擇了離開公司。所以我們很多公司為了表示對一個人的肯定,只能提升到管理崗位,而脫離了具體技術。所以都是受幾千年來官本位思想影響很嚴重。這樣導致我們的職業專業隊伍被大大削弱。

  從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想在兩三年內出成績,基本不可能的,是違背自然規律的。畢業後基本頭2年是在混混沌沌中度過,頭3年時間是學習階段,5年時間是基本成熟階段,8年時間後才是出成績階段。除非天才,多數的人都是按照這個階段發展。假設按照大學畢業23歲計算,8年後就是31歲了。還沒創造幾年就35歲了。35歲就沒人要了。這樣能出資深的人員嗎?當然超過35歲也有人要,但是你必須要麼是名人,或者進階職稱的,或者高學曆的。但是現在有幾人考職稱呢?有幾個默默做技術的工程師能成為名人呢?在傳統行業35歲正是壯年和創造時期,正是擔當技術骨乾的時期,我就是奇怪了為什麼在IT行業35歲就不能接受了?那個著名企業家的誤導,還是世人的偏見呢?

  為什麼有這樣的觀點呢?那是因為在前幾年,IT剛興盛,並且我們中國IT發展起步晚,年代短,所以基本上都是年輕人在做技術開發,大學培養出了一批批的大學生加入了IT行業。好象很多年齡大一些的人跟不上時代了,所以那位企業家發出了那樣的感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現象將發生改變。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IT行業現在看來是高科技行業,不斷有年輕人湧入,是一個不斷創造財富神話的行業。但是IT行業其實也是一個大的服務行業,當IT硬體技術成熟起來後,將成為一個製造業。所以將來IT行業也將成為一個傳統行業。一個新興行業最後都必然成為傳統行業,這是曆史規律。現在很多人已經感覺到IT行業沒有前幾年那樣好做了,錢難掙了。這其實是一種迴歸傳統的自然現象。隨著這種迴歸,則IT行業要長久發展,則也將出現傳統行業的那種需求,需要資深的工程師們的支撐。

  而我們要真正趕上發達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則需要改變觀念。可喜的是,這種觀點已經發生了改變。在華為那樣的一些大公司,就很重視很有經驗的工程師,裡面擁有大量的超過30歲的比較資深的工程師。但是和美國那樣的IT大國比較起來,我們的資深工程師就是他們的學生了。

  我原來認為像自己這樣做技術近乎十年的人,也算資深了。但是當為瞭解決難題,到一些美國的技術論壇上去,才發現那裡才存在真正的牛人。很多都是美國人,他們很多人現在幾乎40歲,還是在做技術,我到那裡去就是請教問題的,是學生。在他們的個人介紹中,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70、80年代就開始接觸電腦了。我接觸電腦比他們整整晚了20年,能相提並論嗎?這就是差距。就如同遊泳,一個人在一個行業沉浸了十年,甚至幾十年,那種持續的用力,深厚的功底導致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熟練程度、創造效能和一個僅僅畢業才三年的人能相提並論嗎?

  當然了,I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令人眼花繚亂。今天JAVA,明天.NET,J2EE,JSP;確實需要強的學習能力,年齡大了自然學習能力下降。年輕人當然腦子活,富有創意。但是聰明不能代替經驗,並且多數情況下人的智商相差不大。所以不能僅僅依據此就否定了經驗和思維能力。

  當然了,互連網行業有些例外,所以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互連網行業是我們國家最有可能趕超美國的行業。以在美國納市上市的中國企業的分布比例來看,也證明了這個觀點。但是在軟體開發和硬體設計行業,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這些行業經驗還是很重要的,還是需要資深工程師們的支撐的。而軟體開發和硬體設計行業正是IT行業真正的核心和基礎所在,是我們的軟肋。所以將來必然需要大量的資深工程師。

  所以大家千萬別被別人誤導了,要看清曆史的發展規律。注重持久和執著地發展。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