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對指標這樣定義:
通過指標中存放的首地址,應用程式順利地找到某個變數。就好像我最近認識了一位朋友,他叫我有空去他家坐坐,然後,他留下了地址。某個周末我正閑著,忽然想起這位朋友,於是,我就根據他留的地址去找他,結果,當我來到傻B街230號出租房時,裡面走出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於是,我問他我這位朋友去哪了,陌生人說,我剛租了這房子,你找的可能是前一位租戶吧。
所以,指標所指向的地址,有可能是變數B,也有可能是變數F,或者變數S,指標是房東,可以把房子租給B,C,或F,它可以動態為變數分配記憶體,也可以把變數銷毀(delete),交不起房租就滾蛋(解構函式)。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看到指標的兩個用途:索引記憶體和分配記憶體。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stdio.h>
- void main()
- {
- int* pint =
new int(100);
- printf(" *pint的值:%d\n", *pint);
- printf(" pint的值:0x %x\n", pint);
- getchar();
- }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pint = new int(100);printf(" *pint的值:%d\n", *pint);printf(" pint的值:0x %x\n", pint);getchar();}
你猜猜,它運行後會出現什嗎?
我們看到了,pint裡面存的就是整型100的首地址,因為它是int*,是指向int的指標,所以指標知道,找到首地址後,我只關注從首地址開始,連續的4個位元組,後面的我不管了,因為我只知道int有四個位元組。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pint的值就是0x10f1968,這就是整型100在記憶體中的首地址,所以,100所擁有的記憶體塊可能是:
0x10f1968 , 0x10f1969, 0x10f196A, 0x10f196b
總之是連續的記憶體塊來儲存這4個位元組。
new int(100),表示指標pint在首地址為0x10f1968的記憶體地區建立了一個4個位元組的地區,裡面儲存的值就是整型100,所以,pint取得的就是100的首地址,而加上*號就不同了,看看上面的例子,*pint的值就是100了。這樣一來,我們又得到一個技巧:
利用指標標識符 * 放在指標變數前即可獲得指標所指地址中儲存的實際值。
我都大家一個很簡單的技巧。看看下面兩行代碼。
int *p = new int(200);
int p = 200;
因為 * 放在類型後或放在變數名前面都是可以的,即int* pint和int *pint是一個道理。這樣一來,我們不妨把int *pint 看作int (*pint),將整個*pint看作一個整體,這樣看上去是不是和下面的聲明很像?
int a = 30;
所以,int* p = new int(30)中,*p返回的值就是int的本值30,而p則只是返回30的首地址。
再看看下面的代碼: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stdio.h>
- void main()
- {
- int* arrint = newint[3];
- arrint[0] = 20;
- arrint[1] = 21;
- arrint[2] = 22;
- for(int i =0; i < 3; i++)
- {
- printf(" 數組[%d] = %d\n", i, arrint[i]);
- }
- delete [] arrint; // 清理記憶體
- getchar();
- }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arrint = new int[3];arrint[0] = 20;arrint[1] = 21;arrint[2] = 22;for(int i =0; i < 3; i++){printf(" 數組[%d] = %d\n", i, arrint[i]);}delete [] arrint; // 清理記憶體getchar();}
現在你可以猜猜它的運行結果是什麼。
從上面的代碼我們又看到了指標的第三個功能:建立數組。
上例中,我建立了有三個元素的數組。在使用完成後,要使用delete來刪除已指派的記憶體,所以,我們的第一個例子中,其實不完善,我們沒有做記憶體清理。
int* pint = new int(100);
/****/
delete pint;
為什麼指標可以建立數組?前面我提到過,指標是指向首地址的,那麼你想想,我們的數組如果在堆上分配了記憶體,它們是不是也按一定次序存放在一塊連續的記憶體位址中,整個數組同樣構成了一段記憶體塊。
二、取地址符號&
很多書和教程都把這個符號叫引用,但我不喜歡翻譯為引用,因為引用不好理解,如果叫取地址符,那我估計你就會明白了,它就是返回一個變數的首地址。
看看例子: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stdio.h>
- void main()
- {
- int a = 50;
- int* p = &a;
- printf(" a的值:%d\n", a);
- printf(" p的值:0x_%x\n", p);
- getchar();
- }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a = 50;int* p = &a;printf(" a的值:%d\n", a);printf(" p的值:0x_%x\n", p);getchar();}
我們不能直接對指標變數賦值,要把變數的地址傳給指標,就要用取地址符&。上面的代碼中我們聲明了int類型的變數a,值為50,通過&符號把變數a的地址存到p指標中,這樣,p指向的就是變數a的首地址了,故:a的值的50,而p的值就應該是a的地址。
那麼,這樣做有啥好處呢?我們把上面的例子再擴充一下,變成這樣: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stdio.h>
- void main()
- {
- int a = 50;
- int* p = &a;
- printf(" a的值:%d\n", a);
- printf(" p的值:0x_%x\n", p);
- /* 改變指標所指向的地址塊中的值,就等於改變了變數的值 */
- *p = 250;
- printf(" a的新值:%d\n", a);
- getchar();
- }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a = 50;int* p = &a;printf(" a的值:%d\n", a);printf(" p的值:0x_%x\n", p);/* 改變指標所指向的地址塊中的值,就等於改變了變數的值 */*p = 250;printf(" a的新值:%d\n", a);getchar();}
先預覽一下結果。
不知道大家在這個例子中發現了什嗎?
我們定義了變數a,值為50,然後指標p指向了a的首地址,但注意,後面我只是改變了p所指向的那塊記憶體中的值,我並沒有修改a的值,但是,你看看最後a的值也變為了250,想一想,這是為什嗎?
三、參數的傳遞方式
很多書,包括一些電腦二級的考試內容,那些傻S磚家只是想出一大堆與指標相關的莫名其妙的考題,但很讓人找不到指標在實際應用到底能幹什麼,我估計那些磚家自己也不知識吧。所以,我們的考試最大的失敗,就是讓學生不知識學了有什麼用。
上面介紹了指標可以存首地址,可以分配記憶體,可以建立數組,還說了取地址符&,那麼,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你肯定會問,我直接聲明一個變數也是要佔用記憶體的,那我為什麼要吃飽了沒事幹還要用指標來存放首地址呢?
好,我先不回答,我們再說說函數的參數傳遞。看看下面這樣的例子。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stdio.h>
- void fn(int x)
- {
- x += 100;
- }
- void main()
- {
- int a = 20;
- fn(a);
- printf(" a : %d\n", a);
- getchar();
- }
#include <stdio.h>void fn(int x){x += 100;}void main(){int a = 20;fn(a);printf(" a : %d\n", a);getchar();}
我們希望,在調用函數fn後,變數a的值會加上100,現在我們運行一下,看看結果:
我們可能會很失望,為什麼會這樣?我明明是把20傳進了fn函數的,為什麼a的值還是不變呢?不用急,我們再把代碼改一下: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stdio.h>
- void fn(int x)
- {
- printf(" 參數的地址:0x_%d\n", &x);
- x += 100;
- }
- void main()
- {
- int a = 20;
- fn(a);
- printf(" a : %d\n", a);
- printf(" a的地址:0x_%x\n", &a);
- getchar();
- }
#include <stdio.h>void fn(int x){printf(" 參數的地址:0x_%d\n", &x);x += 100;}void main(){int a = 20;fn(a);printf(" a : %d\n", a);printf(" a的地址:0x_%x\n", &a);getchar();}
運行結果如下:
看到了嗎?變數a和fn函數的參數x的地址是不一樣的,這意味著什麼呢?這說明,變數a的值雖然傳給了參數x,但實際上是聲明了一個新變數x,而x的值為20罷了,最後加上100,x的中的值是120,但a的值沒有變,因為在函數內被+100的根本不是變數a,而是變數x(參數)。
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麼函數調用後a的值仍然不變的原因。
那麼,如何讓函數調用後對變數a作修改,讓它變成120呢?這裡有兩個方法:
(1)指標法。把參數改為指標類型。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stdio.h>
- void fn(int* x)
- {
- *x += 100;
- }
- void main()
- {
- int a = 20;
- fn(&a);//用取地址符來傳遞,因為指標是儲存地址的
- printf(" a : %d\n", a);
- getchar();
- }
#include <stdio.h>void fn(int* x){*x += 100;}void main(){int a = 20;fn(&a);//用取地址符來傳遞,因為指標是儲存地址的printf(" a : %d\n", a);getchar();}
這裡要注意,把變數傳給指標類型的參數,要使用取地址符&。
那麼,這次運行正確嗎?
好了,終於看到想要的結果了。
(2)引用法,就是把參數改為&傳遞的。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stdio.h>
- void fn(int& x)
- {
- x += 100;
- }
- void main()
- {
- int a = 20;
- fn(a);//直接傳變數名就行了
- printf(" a : %d\n", a);
- getchar();
- }
#include <stdio.h>void fn(int& x){x += 100;}void main(){int a = 20;fn(a);//直接傳變數名就行了printf(" a : %d\n", a);getchar();}
可以看到,這樣的運行結果也是正確的。
四、指標與對象
不管是類還是結構(其實結構是一種特殊的類),它們在建立時還是要建立記憶體的,但是,建立類的對象也有兩種方式,直接聲明和用指標來分配新執行個體。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include <iostream>
- using namespace std;
- class Test
- {
- public:
- Test();
- ~Test();
- void Do(char* c);
- };
- Test::Test()
- {
- cout << "Test對象被建立。" << endl;
- }
- Test::~Test()
- {
- cout << "Test對象被銷毀。" << endl;
- }
- void Test::Do(char* c)
- {
- cout << "在" << c << "中調用了Do方法。" << endl;
- }
- void Func1()
- {
- Test t;
- t.Do("Func1");
- /*
- 當函數執行完了,t的生命週期結束,發生析構。
- */
- }
- void Func2()
- {
- Test* pt = new Test;
- pt -> Do("Func2");
- /*
- 用指標建立的對象,就算指標變數的生命週期結束,但記憶體中的對象沒有被銷毀。
- 因此,解構函式沒有被調用。
- */
- }
- int main()
- {
- Func1();
- cout << "---------------------" << endl;
- Func2();
- getchar();
- return 0;
- }
#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Test{public:Test();~Test();void Do(char* c);};Test::Test(){cout << "Test對象被建立。" << endl;}Test::~Test(){cout << "Test對象被銷毀。" << endl;}void Test::Do(char* c){cout << "在" << c << "中調用了Do方法。" << endl;}void Func1(){Test t;t.Do("Func1");/*當函數執行完了,t的生命週期結束,發生析構。*/}void Func2(){Test* pt = new Test;pt -> Do("Func2");/*用指標建立的對象,就算指標變數的生命週期結束,但記憶體中的對象沒有被銷毀。因此,解構函式沒有被調用。*/}int main(){Func1();cout << "---------------------" << endl;Func2();getchar();return 0;}
我們來看看這個例子,首先定義了一個類Test,在類的建構函式中輸出對象被建立的個息,在發生析構時輸出對象被銷毀。
接著, 我們分別在兩個函數中建立Test類的對象,因為對象是在函數內部定義的,根據其生命週期原理,在函數返回時,對象會釋放,在記憶體中的資料會被銷毀。理論上是這樣的,那麼,程式實際運行後會如何呢?
這時候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第一個函數直接以變數形式建立的對象在函數執行完後被銷毀,因為解構函式被調用;可是,我們看到第二個函數中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用指標建立的對象,在函數完成時居然沒有調用解構函式。
直接建立對象,變數直接與類執行個體關聯,這樣一來,當變數的生命週期結束時,自然會被處理掉,而用指標建立的執行個體,指標變數本身並不儲存該執行個體的資料,它僅僅是存了對象執行個體的首地址罷了,指標並沒有與執行個體直接有聯絡,所以,在第二個函數執行完後,被銷毀的是Test*,而不是Test的對象,僅僅是儲存首地址的指標被釋放了而已,而Test對象依然存在於記憶體中,因此,在第二個函數完成後,Test的解構函式不會調用,因為它還沒死呢。
那麼,如何讓第二個函數在返回時也銷毀對象執行個體呢?還記得嗎,我前文中提過。對,用delete.。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 void Func2()
- {
- Test* pt = new Test;
- pt -> Do("Func2");
- delete pt;
- }
void Func2(){Test* pt = new Test;pt -> Do("Func2");delete pt;}
現在看看,是不是在兩個函數返回時,都能夠銷毀對象。
現在你明白了吧?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指標只負責為對象分配和清理記憶體,並不與記憶體中的對象執行個體有直接關係。
原文出處:http://blog.csdn.net/tcjiaan/article/details/849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