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amei 出處:http://www.cnblogs.com/vamei 歡迎轉載,也請保留這段聲明。謝謝!
我們已經見過了使用subprocess包來建立子進程,但這個包有兩個很大的局限性:1) 我們總是讓subprocess運行外部的程式,而不是運行一個Python指令碼內部編寫的函數。2) 進程間只通過管道進行文本交流。以上限制了我們將subprocess包應用到更廣泛的多進程任務。(這樣的比較實際是不公平的,因為subprocessing本身就是設計成為一個shell,而不是一個多流程管理組件)
1. threading 和 multiprocessing (請盡量先閱讀Python多線程與同步)
multiprocessing包是Python中的多流程管理組件。與threading.Thread類似,它可以利用multiprocessing.Process對象來建立一個進程。該進程可以運行在Python程式內部編寫的函數。該Process對象與Thread對象的用法相同,也有start(), run(), join()的方法。此外multiprocessing包中也有Lock/Event/Semaphore/Condition類 (這些對象可以像多線程那樣,通過參數傳遞給各個進程),用以同步進程,其用法與threading包中的同名類一致。所以,multiprocessing的很大一部份與threading使用同一套API,只不過換到了多進程的情境。
但在使用這些共用API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 在UNIX平台上,當某個進程終結之後,該進程需要被其父進程調用wait,否則進程成為殭屍進程(Zombie)。所以,有必要對每個Process對象調用join()方法 (實際上等同於wait)。對於多線程來說,由於只有一個進程,所以不存在此必要性。
- multiprocessing提供了threading包中沒有的IPC(比如Pipe和Queue),效率上更高。應優先考慮Pipe和Queue,避免使用Lock/Event/Semaphore/Condition等同步方式 (因為它們佔據的不是使用者進程的資源)。
- 多進程應該避免共用資源。在多線程中,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共用資源,比如使用全域變數或者傳遞參數。在多進程情況下,由於每個進程有自己獨立的記憶體空間,以上方法並不合適。此時我們可以通過共用記憶體和Manager的方法來共用資源。但這樣做提高了程式的複雜度,並因為同步的需要而降低了程式的效率。
Process.PID中儲存有PID,如果進程還沒有start(),則PID為None。
我們可以從下面的程式中看到Thread對象和Process對象在使用上的相似性與結果上的不同。各個線程和進程都做一件事:列印PID。但問題是,所有的任務在列印的時候都會向同一個標準輸出(stdout)輸出。這樣輸出的字元會混合在一起,無法閱讀。使用Lock同步,在一個任務輸出完成之後,再允許另一個任務輸出,可以避免多個任務同時向終端輸出。
#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multi thread vs. multi process# Written by Vameiimport osimport threadingimport multiprocessing# worker functiondef worker(sign, lock): lock.acquire() print(sign, os.getpid()) lock.release()# Mainprint('Main:',os.getpid())# Multi-threadrecord = []lock = threading.Lock()for i in range(5): 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worker,args=('thread',lock)) thread.start() record.append(thread)for thread in record: thread.join()# Multi-processrecord = []lock = multiprocessing.Lock()for i in range(5): process = multiprocessing.Process(target=worker,args=('process',lock)) process.start() record.append(process)for process in record: process.join()
所有Thread的PID都與主程式相同,而每個Process都有一個不同的PID。
(練習: 使用mutiprocessing包將Python多線程與同步中的多線程程式更改為多進程程式)
2. Pipe和Queue
正如我們在Linux多線程中介紹的管道PIPE和訊息佇列message queue,multiprocessing包中有Pipe類和Queue類來分別支援這兩種IPC機制。Pipe和Queue可以用來傳送常見的對象。
1) Pipe可以是單向(half-duplex),也可以是雙向(duplex)。我們通過mutiprocessing.Pipe(duplex=False)建立單向管道 (預設為雙向)。一個進程從PIPE一端輸入對象,然後被PIPE另一端的進程接收,單向管道只允許管道一端的進程輸入,而雙向管道則允許從兩端輸入。
下面的程式展示了Pipe的使用:
# Multiprocessing with Pipe# Written by Vameiimport multiprocessing as muldef proc1(pipe): pipe.send('hello') print('proc1 rec:',pipe.recv())def proc2(pipe): print('proc2 rec:',pipe.recv()) pipe.send('hello, too')# Build a pipepipe = mul.Pipe()# Pass an end of the pipe to process 1p1 = mul.Process(target=proc1, args=(pipe[0],))# Pass the other end of the pipe to process 2p2 = mul.Process(target=proc2, args=(pipe[1],))p1.start()p2.start()p1.join()p2.join()
這裡的Pipe是雙向的。
Pipe對象建立的時候,返回一個含有兩個元素的表,每個元素代表Pipe的一端(Connection對象)。我們對Pipe的某一端調用send()方法來傳送對象,在另一端使用recv()來接收。
2) Queue與Pipe相類似,都是先進先出的結構。但Queue允許多個進程放入,多個進程從隊列取出對象。Queue使用mutiprocessing.Queue(maxsize)建立,maxsize表示隊列中可以存放對象的最大數量。
下面的程式展示了Queue的使用:
# Written by Vameiimport osimport multiprocessingimport time#==================# input workerdef inputQ(queue): info = str(os.getpid()) + '(put):' + str(time.time()) queue.put(info)# output workerdef outputQ(queue,lock): info = queue.get() lock.acquire() print (str(os.getpid()) + '(get):' + info) lock.release()#===================# Mainrecord1 = [] # store input processesrecord2 = [] # store output processeslock = multiprocessing.Lock() # To prevent messy printqueue = multiprocessing.Queue(3)# input processesfor i in range(10): process = multiprocessing.Process(target=inputQ,args=(queue,)) process.start() record1.append(process)# output processesfor i in range(10): process = multiprocessing.Process(target=outputQ,args=(queue,lock)) process.start() record2.append(process)for p in record1: p.join()queue.close() # No more object will come, close the queuefor p in record2: p.join()
一些進程使用put()在Queue中放入字串,這個字串中包含PID和時間。另一些進程從Queue中取出,並列印自己的PID以及get()的字串。
總結:
Process, Lock, Event, Semaphore, Condition
Pipe, Queue
作者:Vamei 出處:http://www.cnblogs.com/vamei 歡迎轉載,也請保留這段聲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