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用例 順序圖表
張克強 作者微博:張克強-敏捷307
順序圖表,也稱時序圖、順序圖,英文名Sequence Diagram。在雅各布森用例分析方法中鼓勵使用各類圖形來表達,但恰恰沒有明確提到順序圖表。而科伯恩用例分析方法以結構化/半結構化文本用例為中心,強調基於目標的文字格式設定,對UML各類圖所提甚少。
在RUP和OOAD中,UML順序圖表的最基本定位是用於識別類與類之間的資訊傳遞,是識別類的方法的最佳場合。它是在得到用例之後初步識別了類之後發揮巨大作用的。順序圖表是互動圖(interaction diagram)的一種,能夠轉換成協助圖(Communication Diagram)。利用順序圖表的設定,能夠精確定義類及類的方法,進而產生原始碼。
在潘加宇的《軟體方法》[7]中比較了活動圖表和順序圖表,推崇使用順序圖表來表達業務,稱之為業務順序圖表,然後基於業務順序圖表來識別系統用例(區別於業務用例,即是本文所稱用例)。可以發現當處理多個業務角色時,順序圖表確實擁有與活動圖表相當的表現力。
那麼,順序圖表如果用在用例規約中,將是什麼景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以看到順序圖表表達的內容與基本流文字是一樣的,更加直觀,但顯然的需要更多時間,而且並不能充分說明互動細節,畢竟在圖片上不適宜打上密密麻麻的字。更關鍵的上述這幅圖中有“銀行主機”,這就超出了單個用例的範疇。
總的來說,順序圖表不是用例的標準配置,在用例規約中使用順序圖表可以更好的呈現事件流,但其將花費更多時間,如果在單個用例內再考慮其它角色和其它用例,那麼所費時間更多,而且有可能與前期業務分析重複,也有可能與後續設計分析重複。
在編寫有效用例一書中,明確指出在用例規約中畫順序圖表是不合適的。
更多相關文章需求用例分析之一:異常流
需求用例分析之二:層級設定
需求用例分析之三:補充規約
需求用例分析之四:商務規則
需求用例分析之五:業務用例之Rational系
需求用例分析之六:業務用例之科伯恩系
需求用例分析之七:業務用例之小結
需求用例分析之八:用例顆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