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SAP進階應用程式開發》,第四章Idoc技術學習筆記,記錄如
一,Idoc:Intermediate document,系統間資料交換過程的媒介
A: 面向訊息(message-oriented)
B: 非同步(asynchronous)
二,IDoc的結構和類型
A:最小結構單元:Segment資料區段
B:控制記錄(Control Record),也稱為Idoc頭
C:資料記錄(Data Record),不超過1000個字元的資料區段文本
D:狀態記錄(Status Record),曆史狀態資訊
E:Idoc類型(IDoc Type):定義了資料區段以及資料區段的層次和次序。標準SAP系統提供了IDOC類型,也稱為基本類型(basis Type).
F: 資料區段:命名部分包括SAP版本無關的資料區段類型以及至少一個版本相關的資料區段名稱。
資料區段類型均為定義在資料字典中的ABAP結構。
SAP標準資料區段類型以E1作為首碼,資料區段名稱則以E2作為首碼。
三,IDoc出站處理
1,系統中產生新的應用文檔(即應用資料)
2,建立出站IDoc
3,尋找夥伴參數和連接埠
4,通過該連接埠將IDoc傳遞至外部系統
A:通過訊息控制的發送處理:訊息尋找和Idoc發送
B:通過ALE的發送處理
1,首先建立僅存在於運行時的Master IDoc
2,傳入FM: MSATER_IDOC_DISTRIBUTE
3,調用FM: Communication_IDoc_Create,該FM對Master Idoc進行"過濾",過濾後的IDoc稱為Communication IDoc
4,調用FM: EDI_OUTPUT_NEW
四,IDoc入站處理
1,從系統的入站連接埠中接受發送方的Idoc資料
2,建立入站Idoc (Inbound Idoc)
3,通過夥伴參數文檔尋找Idoc的處理類型
4,確定相關應用後寫入文檔
A:直接處理
B:通過SAP業務工作流程
五,Idoc的異常處理
通過工作流程實現
六,Idoc的串連配置
A:Idoc資料交換的合作方必須在業務夥伴參數文檔(Parter Profile,簡稱夥伴參數)中定義
B:連接埠配置(Port:WE21)
檔案介面(File)
事務性RFC(Transcation RFC)
CPI-C: 直接連接R/2
編程介面:(ABAP-PI,Programming Interfase)
檔案格式的XML(XML File)
HTTP格式的XML(XML HTTP)
C:夥伴參數的配置(WE20)
通用設定、出站夥伴參數、入站夥伴參數
通用設定:夥伴類型(Partner Type)和代碼(Partner-Num)
出站夥伴參數:夥伴功能、訊息類型、訊息代碼、訊息功能
入站夥伴參數
D:代碼處理設定(WE41和WE42)
七,Idoc開發
A:Idoc類型編輯器(WE30)
B:資料區段類型(Segment Type)和資料區段定義(Segment definition) WE31
八,Idoc文檔工具
九,Idoc的測試載入器
WE19:通用測試載入器
WE15:測試通過訊息控制(Message Control)的出站過程
WE14:測試直接出站過程
WE18:測試狀態、文檔的建立
WE17:測試狀態、文檔的處理
WE12:測試入站處理:已更新的出站文檔
WE16:測試入站處理:原始入站文檔
十,Idoc狀態監控工具:WE02
Idoc尋找工具:WE09
Idoc統計工具:WE07
十一,主動式監控功能:設定後台作業RSEIDO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