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開發品質管理層次模型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摘要:
 
  本文對軟體開發品質管理的層次進行了初步的劃分,形成了軟體開發品質管理層次模型,並對模型中的各個層次內涵做了簡要說明。

  關鍵字:

  品質管理、軟體開發、層次。

  本文:

  概述

  品質: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指產品或服務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的特徵和特性的總和。它既包括有形產品也包括無形產品;既包括產品內在的特性、也包括產品外在的特性。即包括了產品的適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內涵。

  軟體品質:與軟體產品滿足明確或隱含需求的能力有關的特徵和特徵的總和。有四個含義:1、能滿足給定需要的特性之全體;2、具有所希望的各種屬性的組合的程度;3、顧客或使用者認為能滿足其綜合期望的程度;4、軟體的組合特性,它確定軟體在使用中將滿足顧客預期要求的程度。

  從使用者最感興趣的的角度來說,軟體品質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如何使用軟體、使用效果如何、軟體效能如何;從軟體開發的團隊的角度來說,不僅要生產出滿足品質要求的軟體,也對中間產品的品質感興趣,也對如何運用最少的的資源、最快的進度生產出品質最優的產品感興趣;從軟體維護者的角度看,對軟體維護方面的特性感興趣;對企業的管理層來說,注重的是總體效益和長遠利益,就是說品質好的軟體一般可以協助企業擴大市場;反之,品質差的軟體一般會造成企業市場萎縮。

  軟體品質特性:根據《GB/T16260-1996(idt ISO/IEC9126:1991)資訊技術 軟體產品評價 品質特性及其使用指南》軟體的品質特性包括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維護性、可移植性等六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包含若干個子特性:

  功能性:適合性、準確性、互通性、依從性、安全性;

  可靠性:成熟性、容錯性、易恢複性;

  易用性:易理解性、易學性、易操作性;

  效率:時間特性、資源特性;

  可維護性:易分析性、易改變性、穩定性、易測試性;

  可移植性:適應性、易安裝性、遵循性、易替換性;

  品質管理:在品質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指對確定和達到品質所必須的全總職能和活動的管理,其管理職能主要包括制定品質方針和品質目標以及品質策劃、品質控制、品質保證和品質改進。

  軟體開發品質管理,就是為了開發出符合品質要求的軟體產品,貫穿於軟體開發生存期過程的品質管理工作。
軟體開發品質管理層次初步劃分如下:

  1、技術層次(資料、編程、文檔)

  2、方法體系層次(措施、項目、過程)

  3、社會因素層次(品質環境、技術標準、業務標準、人員)

  軟體開發品質管理層次模型如:

  技術層次

  1、資料品質管理層次

  多數情況下,軟體系統的最終目的是對使用者關心的各類資料(資訊)完成各種各樣靜態或者動態處理或管理工作,為使用者創造他們所期望和額外的價值。因此資料品質是使用者最為關心的,資料品質也反映了軟體系統產品的品質。資料品質是資料幫浦、資料轉換、資料整合、資料倉儲以及管理資訊系統開發等項目中品質控制和品質保證必須考慮的主要工作。資料品質管理可分為人工比對、程式比對、統計分析三個層次。

  1.1 人工比對

  為了檢查資料的正確性,測試人員開啟相關資料庫,對轉換前和轉換後的資料進行直接的比對,發現其不一致性,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糾正。

  1.2 程式比對

  為了自動化地檢查資料的品質,更好地進行測試對比,程式員編寫查詢比對程式給測試人員使用。測試人員使用此程式對轉換前和轉換後的資料進行比對,發現其不一致性,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糾正。

  1.3 統計分析

  為了更加全面地從總體上檢查資料的品質,需要通過統計分析的方法,主要通過對新舊資料不同角度、不同視圖的統計對資料轉換的正確程度進行量化的分析,發現其在某個統計結果的不一致性,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糾正。

  2、編程品質管理層次

  軟體系統是靠“編”出來的,為了確保軟體產品的品質,就必須確保軟體程式碼的品質。為了提高編程品質,應檢查源碼的邏輯、屬性、對象命名標準、語言代碼布局等內容;代碼的編譯、連結、整合和構建必須得到驗證和確認。編程品質管理層次可分為黑箱測試、灰盒測試、白盒測試、編譯檢查、編程規範、編程邏輯、編程最佳化。

  2.1 黑箱測試

  黑箱測試檢驗是否符合系統需求,也稱功能測試或資料驅動測試。它是在已知產品所應具有的功能,通過測試來檢測每個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在測試時,把程式看作一個不能開啟的黑盆子,在完全不考慮程式內部結構和內部特性的情況下,測試者在程式介面進行測試,它只檢查程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規格說明書的規定正常使用,程式是否能適當地接收輸入資料而產生正確的輸出資訊,並且保持外部資訊(如資料庫或檔案)的完整性。

  2.2 灰盒測試

  灰盒測試介於白盒與黑盒二者之間,關注輸出對於輸入的正確性,同時也關注內部表現,但這種關注不像白盒那樣詳細、完整,只是通過一些表徵性的現象、事件、標誌來判斷內部的運行狀態,有時候輸出是正確的,但內部其實已經錯誤了,這種情況非常多,如果每次都通過白盒測試來操作,效率會很低,因此需要採取這樣的一種灰盒的方法。

  2.3 白盒測試

  白盒測試也稱結構測試或邏輯驅動測試,它是在知道產品內部工作過程的情況下,按照程式內部的結構測試程式,檢驗程式中的每條通路是否都有能按預定要求正確工作,而不顧它的功能。白盒測試的主要方法有邏輯驅動、基路測試等。

  2.4 編譯檢查

  使用開發工具所帶的編譯功能或專門程式對軟體源碼進行檢查,分析和尋找源碼存在的問題。

  2.5 編程規範

  通過人工源碼檢查判斷源碼是否符合企業已經制定的相關編程規範。制定編程規範,在企業內形成一個開發約定和規則,有利於整體風格統一、代碼的可讀性、可維護性和可擴充性。

  2.6 編程邏輯

  所編寫的源碼是否考慮周全,無矛盾或遺漏之處。常見問題如:忘記定義變數就使用、變數沒有賦值初就直接使用、輸入輸出的資料類型與所用格式說明符不一致、沒有注意資料的數值範圍造成數組越界或資料溢出、輸入時數組的組織方式與要求不符、迴圈語句可能會造成死迴圈、條件陳述式只考慮符合的情況而沒有考慮例外的情況、讀取檔案或資料庫中的資料沒有考慮例外情況,等等。

  2.7 編程最佳化

  通過人工或軟體檢查判斷是否可進一步提高源碼總體效能和運行可管理性。總體效能如記憶體管理、資料庫組織和內容、非資料庫資訊、任務並行性、網路多人操作、關鍵演算法、與網路、硬體和其他系統介面對效能的影響等等;運行可管理性如便於控制系統運行、監視系統狀態、錯誤處理;模組間通訊的簡單性等等。
 3、文檔品質管理層次

  文檔(包括模型)是軟體開發過程中的中間成果,這些中間結果關係到軟體需求的準確性完整性、設計的合理性,對軟體系統的最終結果有決定性作用。文檔品質管理層次包括文檔規範、文檔文法、文檔語義、文檔邏輯、文檔美學、文檔最佳化。

  3.1 文檔規範

  文檔成果符合企業或業界已經制定的文件範本規範。企業甚至行業應當制定統一的文檔規範,形成一個文檔約定和規則,以統一文檔內容與風格。

  3.2 文檔文法

  文檔成果正確使用通用的工具與術語、符合相關行業的技術標準。所有語言都有它的文法,所有品質合格的文檔(包括模型)都應該是文法正確的,不正確的文法會影響規格說明和可視化的品質。

  3.3 文檔語義

  文檔成果表達正確、無歧義。所有品質合格的文檔(包括模型)都代表它期望代表的語義,而且應該在代表這些語義的時候具有一致性。

  3.4 文檔邏輯

  文檔成果考慮周全,不矛盾,滿足客戶的關鍵要求,特別是要符合相關行業的業務標準。

  3.5 文檔美學

  文檔成果是最佳表述,文字、圖表是均衡和完整的。就是追求平衡的美,每個組成部分應該不大不小,可解讀、可變更、不同時代表太多的元素。

  3.6 結果最佳化

  通過檢查判斷文檔成果(如專案計劃、需求規格、設計方案)是否還有改進的空間,以儘可能達到最佳方案。任何一項設計,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案,通過“方案最佳化”選定一種最好的方案。

  任何一位設計師在做一項設計的時候總是選擇他認為是最好的方案,都有某種程度上的“最佳化”,因此他可以說他的產品是經過“最佳化”的。無論何種意義上的最佳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相對性。這個相對性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最佳化是相對某種目標的,目標不同最佳化的結果不同。另一方面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最佳化的結果並不是最優的,只能是相對好的。

  方法體系層次

  1、措施品質管理層次

  為提高軟體品質企業所採取的相關措施。決定成敗的不是目標,而是措施。任何好的規章制度或計劃,最終都需要具體措施才能落到實處。措施層次包括品質檢查、品質保證、預防不合格品、完美無缺。

  1.1 品質檢查

  保證品質的方式是進行臨時性的最後檢查,然後消除次品。軟體測試是軟體品質檢查的具體實現環節。把軟體測試有效地組織進軟體的生產流程,是軟體品質控制規劃的主要內容。

  1.2 品質保證

  品質目標仍主要通過生產部門或企業進行生產過程的最佳化和穩定化來保證品質目標的達成。從軟體產業的發展初期到目前的大型軟體開發過程,軟體品質保證已經成為開發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1.3 預防不合格品

  整個軟體業項目屬於需求分析和軟體設計的錯誤和缺陷約佔軟體錯誤的64%,而屬於程式碼的錯誤僅佔36%。軟體錯誤具有隨著階段的進展而產生積累與放大效應,因此應當儘早消除錯誤,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裡”。所以在軟體開發生命週期的前期就通過對關鍵過程成果的評審控制來預防不合格品。

  1.4 完美無缺

  這一級上的企業都有一種內在的品質文化氛圍,在此氛圍下的方方面面工作都有助於品質的提高。每個員工都意識到品質對企業成功的重要性,都在尋求提高品質的新途徑,都在為達到完美無缺而奮鬥。同時,企業始終如一地面向外部客戶,通過優越的設計品質來滿足客戶需要,並從供應商到客戶形成一個最佳化的管理流程。

  2、專案管理品質層次

  軟體開發工作單位一般是以項目的形式完成,專案管理品質包括組織資源、組建團隊、設定目標、確定範圍、確定優先順序、管理風險、建立溝通機制等內容,其層次分為通用術語、通用過程、單一方法、基準比較、持續改進。

  科茲納博士對項目成功的定義,不僅要滿足傳統的項目時間、費用和效能的三大目標以及滿足客戶或使用者定義的品質標準,還要滿足具有最少的或者雙方同意的範圍變更、沒有幹擾組織的企業文化或者價值觀、沒有幹擾組織的日常背景工作處理序等條件。

  2.1 通用術語

  企業瞭解了專案管理的重要性,並需要進一步瞭解對專案管理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的語言和術語。在企業內部普及專案管理基礎知識,使用業界通語言和用術語進行溝通,使大家形成對問題的正確理解。

  2.2 通用過程

  企業認識到自己需要定義和建立通用過程,以便在一個項目上成功之後,還可以將該過程及其成功經驗重複地用於其他許多重專案。在這一層次上,還包括理解專案管理原則對公司所用其他方法的應用和支援。

  2.3 單一方法

  企業盡量通過單一的方法開發,而不是使用多個方法,可以最好地實現協同效應和控制,認識到了把公司所以方法結合成一個單一方法所產生的協同效應,其核心是專案管理。與使用多個方法相比,只用一個方法所產生的協同效應使得程式控制更加容易。

  2.4 基準比較

  不斷將本企業的管理實踐與行業龍頭企業比較,以獲得資訊來協助自己改善。企業認識到為了保持競爭優勢,流程改善是必要的。基準比較必須連續進行。公司必須決定以誰為基準點及需要比較什麼。

  2.5 持續改進

  品質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企業持續在必要時評估基準比較中獲得的資訊,實施為改進過程所必要的變革。在 ISO9000:2000 中,持續改進不是一個單獨的過程或品質體系要素,而是管理品質體系的方法。

  企業最重要的問題是“明天這樣做的比今天好”企業要永不滿足,沒有終點,永無休止地努力工作,追求進步和持續改進,為未來努力奮鬥。

  3、過程品質管理層次

  《GB/T8566—2001(idt ISO/IEC12207)資訊技術-軟體生存周期過程》把軟體生存周期的各個過程分為三類,即基本生存周期過程、支援生存周期過程、組織生存周期過程。

  對於品質,強調的是對過程的重視,通過保證每個環節的工作品質,來保證最終品質,而不是通過最後的實驗室檢驗找出缺陷。它們的品質概念,不僅涵蓋產品,還包括企業的整個運營過程,貫穿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確保生產出高品質的軟體產品,就是遵循一套有品質原則的軟體開發過程。目前軟體流程改善主要根據能力成熟度等級模型整合CMMI,其層次分為初始級、可重複級、已定義級、已經管級、最佳化級。

  3.1 初始級

  企業的軟體過程是無序的,甚至是混亂的。幾乎沒有什麼過程是經過妥善定義的,項目的成功往往依賴於沒寫個人的技能和經驗。

  3.2 可重複級

  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專案管理過程規範,專案經理能跟蹤成本、進度、和產品功能等,項目能重複以前的成功。企業的流程能力可以概括為“有紀律的”。

  3.3 已定義級

  已經將管理和開發兩個方面的過程文檔化,並綜合成企業的標準軟體過程。所有項目都可以通過裁減企業標準流程而建立適合於本項目的過程規範。此流程能力可以概括成“標準的”和“一致的”,它建立在整個企業對軟體過程中的活動、角色、職責的共同理解之上。

  3.4 已管理級

  對軟體過程與產品都有定量的理解和控制,有專門的資料庫系統來收集和分析資料。此流程能力可以概括成“定量的”和“可預測的”。

  3.5 最佳化級

  能夠有效地識別企業過程的優勢和薄弱環節,發現並採用最佳的軟體工程實踐,預先防範過程和產品中的缺陷。整個企業強調持續地改進流程能力。

  社會因素層次

  1、企業品質環境層次

  企業品質環境是有關建立和管理品質環境的管理,包括品質規劃、資源群組織、提供相關工具等,其層次可分為品質形象、品質制度、品質戰略、品質文化、企業文化、全社會品質意識。

  1.1 品質形象

  企業的良好形象與其產品和服務的高品質密不可分。品質、信譽、品牌、服務等構成企業整體形象的堅實基礎,其中品質形象是企業形象的核心。塑造良好的品質形象是企業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1.2 品質制度

  企業建立了完善的品質制度,包括ISO9001品質管理體系、與品質相關的配套管理、教育、激勵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對於品質制度的執行力度。

  有些企業或部門制定了太多的規章制度,但都流於形式,最終落到實處的不多。再好的規章制度,再偉大的計劃,都成了一堆廢紙。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制定了多少制度多少計劃,而是做了多少事情。

  企業如果強調品質,就要檢查品質,不檢查品質就是不重視品質,有制度就必須執行好。

  1.3 品質戰略

  在企業管理中以人為本,以提高品質為中心,一切活動圍繞品質行為,將品質管理提高到戰略的高度。制定品質方針目標。

  1.4 品質文化

  企業在長期的品質管理中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精神理念,同時也是企業員工為實現品質方針目標而自覺遵守的一條共同的價值觀和信念。

  1.5 企業文化

  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那些企業價值觀念、經營實踐、文化現象。它以企業的價值觀體係為基礎,以企業員工的群體意識形態為反映。

  1.6 全社會品質意識

  產品品質不完全取決於企業本身,社會環境、顧客的成熟程度對產品品質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顧客盲目壓低價格、壓縮排度,造成的惡性競爭環境嚴重影響產品的品質。

  2、標準層次

  國際競爭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價格和品質的競爭、第二個層次是專利技術的競爭、第三個層次是標準和制度的競爭。誰掌握了標準的使用,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就可以搶佔先機。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四流企業賣企業。我國軟體企業要適應更高層次的競爭,就要在標準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標準主要包括技術標準和業務標準兩大類(當然還可以其他分類如基礎標準、產品標準、品質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安全標準、術語標準等等)。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準,稱為技術標準。技術標準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作為軟體開發企業的軟體行業技術標準,包括知識體系指南、過程標準、建模標準、品質管理標準、程式語言標準、資料庫標準;二是軟體開發服務物件所在的行業技術標準,如安全保密標準、技術效能標準。業務標準指的是軟體開發服務物件所在的組織或行業制定的商務程序標準和業務資料標準等。

  運用統一的技術與業務標準是對於品質能夠做出重大而且顯著貢獻的因素之一,有助於減少無效的討論,有助於不同的產品之間的相容和銜接。

  標準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因此,標準是種動態資訊。

  2.1 標準作用範圍層級

  項目標準:項目團隊在軟體開發週期的早期就確定下來的相互達成一致的標準集合;

  企業標準:企業自行制定的規範整個企業架構和所有企業級交付產品的標準集合;

  地方標準:由一個國家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省、州或加盟共和國)制定的標準,稱為地方標準。它一般由地方所屬的各企業與單位執行。同樣是一個行業,每個地方可能有不同的業務政策、業務資料標準、商務程序標準;

  行業標準(部頒標準):指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範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行業規定的全國本行業必須遵守的的業務資料標準、商務程序標準,標準編號一般以行業名稱的拼音頭個字母打頭,如環境HJ、電力DL、公安GA;

  國家標準:是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由國家規定的標準,主要是資料標準,行業之間的介面標準,標準編號一般以GB、GB/T、GB/Z打頭。

  國際標準:涉及到國際上多個國家或地區必須遵守的如金融、電信、財務、貿易等業務標準。國際標準一般由國際標準組織制定,如ISO、ANSI、IEEE等等,這也是標準編號的打頭字母,如ISO9001。

  2.2、標準強製程度層級

  強制標準: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標準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強制執行的標準是強制性標準,其他標準是推薦性標準;如編號以GB、HJ、DL、GA字母開頭的標準,一般業務資料標準是強制標準。

  推薦標準:推薦性標準又稱非強制性標準或自願性標準。是指生產、交換、使用等方面,通過經濟手段或市場調節而自願採用的一類標準。如GB/T、HJ/T、DL/T、GA/T,一般商務程序標準、工作規範或指南等是推薦標準。

  指導性標準:對標準化工作的原則和一些具體做法的統一規定,稱為指導性標準。例如:產品型號編製規則、各類標準編製導則等。如GB/Z、HJ/Z、DL/Z、GA/Z編號的標準。

  2.3、軟體開發常用技術標準

  知識體系:軟體工程知識體系指南SWEBOK2004、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2000(最新的是PMBOK2004) 、組織管理標準等等;

  過程標準:CMMI、PSP、TSP、RUP、軟體工程規範國家標準;(AP、XP、ASD等開發過程思想好像還不能稱其為標準)

  建模標準:UML、軟體工程規範國家標準;

  品質管理標準:ISO9001:2000、TQC、6σ;

  程式語言標準:Java、C++、PB、編程規範;

  資料庫標準:Oracle資料庫後台規範。

  3、人員品質管理層次

  人員品質是所有工作品質的基礎。要提高工作品質,就要以人為本,根本的問題是提高人的品質。人員品質就是人員素質,層次分為個人素質、團隊素質、組織素質、行業素質、國民素質。

  3.1 個人素質

  軟體開發的個人素質的內涵很廣,包含多個方面,包括學習能力、總結能力、學識經驗、進取精神、社交能力、責任心、自我控制、成就動機、靈活性、創造性潛力、管理潛力、工作態度、誠實水平等等。關鍵是根據自身特點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要有過硬紮實基本功的真才實學,不做表面功夫花架子的花拳繡腿。這一點在做程式員的時候大家都會很注意學習,但在從程式員提升到設計師、分析師、專案經理時,往往存在不注意學習新角色所需知識技能,學了皮毛就覺得什麼都會的情況。

  3.2 團隊素質

  軟體開發的團隊素質的範圍涉及到很多團隊管理方面的知識經驗技巧。關鍵是能夠合理地按照成員的特點分配工作任務,同時計劃好各個工作人員的工作介面,鼓勵互相補位。團隊素質的提高在於團隊建設,團隊建設活動包括為提高團隊運作水平而進行的管理,以及採用的專門的、重要的個別措施。團隊精神就是團隊的精神,因此要問某個團隊有沒有團隊精神,不問某個成員有沒有團隊精神。

  軟體Team Dev素質可以學習參考TSP、RUP、SWEBOK、PMBOK、CMMI、ISO9001等要求進行提高,也可以借鑒AP、XP、ASD等開發經驗(不管那種都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實施)。

  3.3 組織素質

  軟體開發的組織素質內涵涉及到很多組織管理方面的知識經驗技巧。組織應當為實現共同的願景,建立學習型的組織,不斷持續改進。企業組織高層領導可以不必需要那麼多軟體開發的專業知識,最主要是要認識到人是一切活動的核心,是一切活動成功的前提,所以要尊重專業人員使其發揮作用。根據彼得原理,大部分領導因為在某些方面突出而被提拔到他無法勝任的位置,因此有些被提拔上去的領導急於證明自己樣樣精通是可笑的。領導最重要的是選對人、用對人、激勵人、提高人,使每個人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3.4 行業素質

  行業素質有兩層意思,一是作為軟體開發企業的軟體行業,另一個是軟體開發服務物件所在的行業。行業素質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如行業機構的健全程度,行業學術的活躍程度,行業標準制定的完整程度、適用程度、先進程度,行業標準規範的推廣力度和程度,行業從業人員的規模及總體水平,行業外貿出口金額,例如,為什麼印度的軟體外貿出口金額讓中國望塵莫及?為什麼印度可以擁有那麼龐大的軟體藍領隊伍?印度軟體企業對CMMI是什麼態度,中國軟體企業對CMMI是什麼態度?為什麼對於AP、XP、“顛覆軟體工程”的片面理解在中國大有市場?

  (注意:《軟體工藝》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個人素質”的重要性,實際上是要說明組織性規範性和創造性特色性之間的平衡,就像《軟體工藝》自己所說的那樣,“軟體工藝並非與軟體工程或者電腦科學針鋒相對,格格不入。與科學和工程學相比,軟體工藝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教義,但又能與這兩者很好地共存,並從中獲益,它融合了藝術、科學、工程學三者”。如果因為強調“個人素質”的作用,強調作坊工藝的作用,而否定團隊開發、和使用有效地分析設計方法和過程,就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軟體工藝》把軟體的缺陷狹隘地定義成“程式員所犯的錯誤”,所以其結論是“真正決定項目成敗的,是作為個體的程式員的技能、知識和經驗。”實際上如果在需求、分析或設計上犯了錯,或者在專案管理上犯了錯,其造成的缺陷比“程式員所犯的錯誤”的影響不知道要大多少。另外極限編程所需的程式員隨時直接與使用者交談的條件也是大多數軟體開發項目很難滿足的。)

  3.5 國民素質

  中國的國民素質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些地方是高的,有些地方是不足的。我們要發揚我們的優點,同時也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點。自己過去為什麼會被人看不起、會被人侵略?發幾句牢騷,喊幾句口號起得了什麼作用?我們應當從自己和他人兩個方面同時尋找原因。關鍵是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增強國力。如果我們看看歐美日等國家的企業是如何進行品質管理的,就不難理解他們的產品品質為什麼那麼好,甚至連印度在軟體品質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結束語

  人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基礎,要提高軟體開發品質,就必須以人為本,首先提高人的品質。通過標準化、正常化的建設和落實,通過建立良好的社會和企業品質環境,在企業內部不斷改進開發過程品質、專案管理品質,改進品質措施。針對具體項目進行良好的分析設計規劃,編寫出品質優良的系統程式,確保資料(資訊)及其管理的品質,為客戶、為社會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